分享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开卉 2018-11-21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一、条文解读
火逆,下之,(复)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火攻主要有:火熏,被火,灸,烧针.误用造成的后果有以下一些:亡津液,动津血,劫热与邪结使邪不得出,或令惊恐。详见篇末论述。

火逆:[116]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逆也。因火而盛言本是脉浮津液上浮肌表,火热之邪扰动津液,却无出路而成的一种压迫像。本条的津迫,但去其火盛即可,并不是津液过多,为了与麻黄证之阳气重相别用词“盛”。
故一方便火气伤津上半身存在咽燥吐血的情况,一方面腰以下又因津迫而呈发重,痹,不仁状(腰以下汗腺少)。
此名火逆,为什么用逆字?一是说逆治,二是说正常脉浮,津液是从下往上走的。火攻之后,身体上部火热津伤血动,下部津盛身重不仁,与正相逆,与常相逆。
116条与115条其实是同条,皆是脉浮,用灸法实以虚治,属误治。115条咽燥为火热津伤,火热为主,津伤为次。又因灸误,邪无从出,汗出不重,津虚也不重,而以火热为主。115条吐血为火气动血,呼应114条火邪致“必清血”。总而言之,火逆病是太阳病误以灸治,而致咽燥吐血,(腰以下)津盛重痹的情况。治仍当以桂枝汤加除惊狂之龙牡。

 医生见腰以下身重不仁,用下法--伤津,甚者伤里,不见好,复用烧针法,欲令其汗出--复使津更伤邪更热刺激更甚,发为烦躁 。这个烦躁,从用药来看,一是津伤,二是烧针刺激。从117条可以得之,烧针这种方法,最易刺激机体,使机体发惊恐。所以,惊怖,奔豚,吐脓,火邪均可能在此方证中出现。


二、方与药
表仍未解,又不可发汗,故桂甘相配。桂枝补中益气,通达表里(利关节),降气冲。甘草扶正(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鼓津液(坚筋骨,长肌肉),缓急迫。桂枝与甘草的比例是1:2.桂枝甘草汤却是2:1,为什么?

龙骨: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魁,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龙骨之用:去热,去惊,去结。鬼注与精物老魁究竟是什么意思?

牡蛎: 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牡蛎之用:去惊,除拘急,去寒热。鼠,引申为病也。

两者除热的力都很弱。都能去惊,龙骨偏于去结,牡蛎偏于缓急。主要用途还是用于精神狂躁,心腹动悸,这才是龙牡主证。


三、归经:太阳阳明合病


四、胡冯语录

1.他起先不烦的,它就是腰重而痹,那么这时这个人为什么烦躁呢?烦躁就是胃气不安那种情况。(胃气不安还没搞明白为什么胡老这么说)

2.龙骨牡蛎就不用解释了。它就是这个狂、恐惧、精神失常、心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

3.桂枝只有一两,说明这个表呀,它用下,这个表比较少了。

自已的思路与胡老相比,胡老强调这个方证还有是轻微的表。目前的认识,桂甘之用,除了解外,另一个意义就是发汗津伤后,身体津液不足,桂枝解结气,是通的作用,桂甘相合能使胃气化生的津液气血有效迅速通达全身致用,所以叫补中益气,补益嘛,真正胃气有问题,光桂枝也没用。桂枝甘草也因此而能起解外作用。


五、病案

 ( 癔病)刘某,男, 30 岁。 初诊日期 1966 年 4 月 5 日:东北泰来地区出现一条疯狗,到处咬人,人人恐惧。一天患者不料遇到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惊吓致病,出现心慌、惊悸、恐惧、失眠等症,   用中西药治疗久不见效。经病人介绍而来京找胡老诊治。患者外观泰然,神色无异常,只是感心慌、胸闷、时有恐惧不   能自主,常失眠盗汗,舌苔白腻,脉弦数。脉证合参,知为   阳虚水逆而致心阳不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

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五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复发。


六、总结:证属太阳阳明,现精神刺激症状(惊怖、吐脓、奔豚、火邪),兼见津液虚少,不可发汗者,可用之。


七、问题:

1. 惊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亡津液,火攻? 

2.本条桂枝与甘草比例为1:2,桂枝甘草汤为2:1,说明了什么?

3.本条一定要见到表证吗?

4.龙骨的鬼注,精物老魁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个重是水饮所致吗?

八、附录

下面是火攻的各条文,添附在下面。
[110]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这个水是津液的意思。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劫,从力,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意为火使邪不得出,且亡阳。火与邪两阳相灼,其身发狂。
[113]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脉弱者,火攻无汗出愈病之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前半句,其热被劫,两阳相熏,必躁。到经不解,指太阳病阶段不解,再往下要伤及血液,身体将以出血的方式解其邪热。证见115条咽燥吐血。清,澄也,稀薄意,后引申为“清除”如: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伤寒论里有“必清脓血”也是清除的意思,谁清除?身体。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灸有实实之弊。因火而动,动其津液与营血。火气动津则咽燥,津血扰动则吐血。
[116]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烦是津液来复的征兆。仲景用词“烦”、“燥”“、”躁”、“躁烦“、“烦躁”、“烦燥”“心烦”各有所指,会另作篇专述。腰以下重,而痹。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烧针令汗,不但表未解,反因火邪与针刺的双重刺激使气上冲,加上被寒的刺激,必发奔豚,此皆惊恐得之。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火攻益增里热汗不出,小便不利,必热淤而发黄。
[28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火气伤津。少阴病可微发汗,但不可强责汗。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烧针,刺激身体,发惊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