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安歌_ 2018-11-21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915 期

作者 / 1范红江 2闫海峰 1刘厚涞 1王克林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2天津中医药大学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钱秀华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是金元医家李东垣创制的名方。李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之理论,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倡“脾胃内伤论”,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纽,并据此谨遵《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举之,损者益之”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创立了该方,成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方中黄芪、人参、炙草是甘温除大热的要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其生化的源泉,故用黄芪益卫气而固腠理,人参补益脾气,炙甘草和中以助元气;白术甘温以健脾,当归辛温入血分以配参芪。同时当归质润以济白术之燥,陈皮行气以反佐参、芪,升、柴味之薄者,一以升举下陷之清气以还于脾胃,一以升少阳生发之气以上煦心肺。方中主药是参、芪,而黄芪是主药中的主药,但如不用升、柴其升提之力便大为逊色。诸药合用,可使脾胃健运、元气内充、气虚得补、气陷得举、清阳得升、阴凝得散则诸症可除。再酌配杜仲、川断、菟丝温益肾气诸药,全方肺脾肾三脏俱补,即补益宗气是也。如应用得当,可用于治疗很多病证。笔者在临床学习中,跟师治疗妇人夜尿频多、妇人尿失禁、胎动不安、子肿等病症,都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1 夜尿频多案

案1:林某,女,52岁,2014年2月2日初诊:自诉入夜后小便频数2月余。患者在近日感冒后即感疲劳乏力、纳差、夜尿频多,经口服金匮肾气丸好转。近来夜尿又增,继服金匮肾气丸并加量未效。查血压116/90 mmHg,症见面色泛黄,少气懒言,胃纳少,时感胀满,大便软,苔薄白,脉细软。辨证属中虚气陷、宗筋力弱、膀胱失约所致,拟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阳补宗:党参20 g,黄芪20 g,焦白术10 g,当归6 g,陈皮6 g,升麻9 g,柴胡6 g,肉桂6 g,仙灵脾10 g,生草梢6 g。5剂后精神好转,胃纳增,夜尿未见明显改善,继服7剂后夜尿明显减少,嘱午后少进流质及饮料。2014年2月20日二诊:效不更方,前方加吴茱萸6 g,续进10剂后夜尿正常,拟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续进以善后。

按:此尿频属于中医学“气淋”范畴。李东垣云:“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所生也。”《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多之变。”医者多将夜尿频多辨为肾虚阳弱,肾气亏虚固摄无权及命门火衰不能蒸水化气之故而治之。而本案肾阳素虚,宗筋力弱。加之感寒后中阳被遏、阳虚气陷、膀胱失约所致。宗气乃主持人体生理活动机能之大气,中气不足则宗气亦弱,宗气不足肾气亦弱。金匮肾气丸乃温补肾气之品,服之虽肾阳得以温充,但脾虚清阳下陷,清气不能升展,膀胱虽能气化而失于固摄,故初服不能全功。故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肾两补,宗筋得充,则气化有权、固摄乃密。方中肉桂、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并温其真阳;吴茱萸辛热入肾,更助肉桂、淫羊藿温肾中真阳,故能获得满意疗效。

2 胎动不安案

案2:林某某,女,28岁,2014年7月4日初诊:自诉妊娠2月余,漏红5 d未止,血色偏暗,稍淡,量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腹下坠明显,两腿软弱无力,面色白。平素纳食量少,思虑过度,舌淡苔白,脉细滑无力。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宗气失于固摄,治宜补中升提、固下益气、补肾安胎。处方:黄芪45 g,党参15 g,升麻3 g,柴胡3 g,白术15 g,炙甘草6 g,陈皮9 g,菟丝子20 g,杜仲15 g,川断15 g,桑寄生15 g,海螵蛸15 g,山茱萸15 g,阿胶15 g(烊冲),3剂水煎服。并嘱昼夜卧床休息。2014年7月8日二诊:3剂后血止仍觉乏力腰酸,再以原方出入,1周后痊愈,后顺产一女。

按:《万氏妇人科·济阴通玄赋》云:“热不清兮而胎动不安,然脾若虚兮而胎危易堕”,故热虽要常清,但脾不可弱,亦明确指出孕胎与脾气的密切关系。患者妊娠2月余,出现漏红5 d未止,神疲乏力,小腹下坠明显,腰膝酸软,两腿软弱无力,实为胎动不安之证,是为脾肾气虚、提摄固守无权之象。此气者宗气之谓,肺脾肾乃宗气之由,宗气之系;盖脾统血,肺主气,肾主水,胎非血不萌,非气不生,非水不涵;苟脾虚则气少,气少则不能运血统血,肾虚则真水不涵,不涵则胎失养失系。故肺脾肾皆不足,终致胎气不安。王孟英曾说:“属气虚欲堕者,补中益气法甚妙。”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固摄,升提胎元;用菟丝子、杜仲、川断、桑寄生、山茱萸补肾以固摄冲任以安胎。方中黄芪用至45 g,意在大补脾肺之气以生血统血,大补其母以生其子,加强益气固胎之功,诸药配合,故而获显效。

3 尿失禁案

案3:王某某,女,65岁,2014年2月2日初诊:自诉小便频数、失禁,反复2年余。2年多来尿频量多,每日10余行。夜尿频繁尤甚约3~4行,尿清、量不多。且每次屏气提重,或咳嗽喷嚏则尿自遗溢,难以控制。时下面色白光白,语低懶言,时闻轻清作咳一二声,精神尚可,形体偏胖。平时稍行登高或上楼梯即觉两腿沉重,无力抬举,心悸气短,需歇息数次方可。畏寒肢冷,冬夜入眠手足不能自行温热。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排除肌无力症。辨证属肺脾气虚、中虚气陷、肾阳不足、膀胱失约所致,治拟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为主,适当加用温肾摄精之品:党参15 g,黄芪30 g,焦白术10 g,当归6 g,陈皮6 g,桔梗6 g,升麻9 g,柴胡6 g,菟丝子15 g,桑螵蛸12 g,金樱子15 g,覆盆子15 g,山茱萸15 g,7剂水煎服。2014年2月11日二诊:7剂后,夜间尿1~2行,但咳嗽时仍会尿溢,自觉身体较之前有力,面见润色,言语时心悸心慌减,入夜四肢偶可暖热,舌淡边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但因病人惧服汤药,故又以补中益气丸合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丸取2/1药量,嘱日2次,每次9 g早晚温水送服,与汤剂隔周交替服之。2014年2月20日三诊:诉尿次明显减少,效不更方,嘱再守原法续进7剂。2014年3月8日随访已获愈。

按:尿失禁属于中医学“遗溺”“小便不禁”等范畴,多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内外伤辨惑论》云:“脾胃既伤,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肾中精气赖脾胃化生水谷精气滋养充实,才能主司元阴而主水藏精,但脾阳又必得肾阳的温煦才可运化升清统摄。又肺气得先后天之气以为养才能司呼吸主气,此皆关乎宗气旺盛与否。“宗气者,肺脾肾三脏之合气”。本例老人素体肺气不足,本已亏虚之肾阳,蒸化失司,水之上源不利,同时肾阳又不能温煦脾阳,阳虚气陷,不能固摄,膀胱失约,水液无制自遗,故出现小便失禁。审证求因,故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使肺脾肾之虚皆得补,则气化有权、固摄乃密,而能获效。方中黄芪党参补中升阳,又加桔梗以提壶揭盖,合参芪主使水之上源。菟丝子温其肾阳,并用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大队收涩药固守肾之精气,合参芪以助摄纳水之下源。药证相合,故获显效。

4 子肿案

案4:范某,女,25岁,2014年9月6日初诊:自诉妊娠8个半月,身体浮肿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易起。纳差,腹中滞坠不舒明显,气短乏力,腰酸肢软,尿频量少则清,时时欲寐,舌淡泛紫,苔薄白。辨证属脾肾气虚、清气不展、浊阴内留、泛溢肌肤,治以补中升阳、健脾温肾、培土制水。处方:黄芪4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炙甘草9 g,当归9 g,升麻6 g,柴胡6 g,茯苓20 g,生姜3片,苏梗9 g,陈皮10 g,大腹皮12 g,桑寄生15 g,菟丝子12 g,白芍12 g,4剂水煎服。2014年9月11日二诊:述其药后下肢浮肿显减,腹中坠滞感较初诊减轻,尿量增多但仍有腰酸肢软感,舌淡苔薄白。守法增损,处方如下: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炙甘草9 g,当归9 g,升麻6 g,柴胡6 g,赤茯苓15 g,生姜3片,苏梗10 g,陈皮10 g,香谷芽30 g,大腹皮12 g,桑寄生15 g,菟丝子12 g,5剂水煎服。2014年9月21日随访,告愈。

按:本病属于中医妇科“妊娠水肿”范畴。妊娠8月有余,气短乏力,肢体浮肿下肢尤甚,纳差,甚则腰酸肢软,尿频欲寐,可知此患水肿绝非单纯感湿所致,而是脾肾气虚使然。肾气素虚,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煦膀胱,水湿不运,水道莫制,浊阴内凝,故用补中益气汤配合温肾利水之品,使阳升阴散,肿消症除。本例妊娠水肿下肢尤甚。《济阴近编》云:“子肿因脾虚湿下,腰脚肿者,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故方中茯苓与黄芪独重。黄芪合参术大补脾肺之气,合升麻、柴胡、苏梗升清以化浊,茯苓合白术、生姜、陈皮、腹皮利水散湿气;白芍、当归制诸药之弊防伤胎,全方补中益气、温肾利水而获效。

5 结语

以上病例表现各异,且非脾系本脏病变,但多属浊不降、清不升,或大气不升不能摄纳,或宗气不足等为发病机转,皆表现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下降及正常功能减退症状。审慎分析,临证遣方用药遵循“异病同治”原则,抓住疾病本质特征,运用本方加减,益中气、升阳气兼以补肾温阳,而收到明显疗效。李东垣用药特点之一是药味多而用量轻,主次分明,立法严谨,并有时禁、经禁、病禁、药禁之说。而对此汤证,凡属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所致诸虚劳百损之疾兼肾阳亏虚之候,在临证过程中只要把握中气虚弱之病机,辨证准确,虽非脾本脏病变,亦可决然加用补肾温肾之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灵活运用,可以扩大适应症范围,收获良效。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第1123-1125页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