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分钟读完这几尊星巴克大神的故事

 Lily的咖啡馆 2018-11-22

-序-



有时我觉得人必须要稍做停歇,回头看看来时走过的路,那些发生过、经历过的事儿,除了能供大家做咖啡品尝、咖啡教室时充当故事素材以外,更多的是这里面隐藏着很多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也因此,对于Howard的 pour your heart into it 这本书,其实我看了不下10次,在中国,这本书叫《将心注入》。


但我来来回回看的其实是韩怀宗所译的最早版本《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之所以更喜欢这个版本是因为:


1. 韩怀宗是咖啡的发烧友,许多咖啡爱好者一定都拜读过他的咖啡书籍,像《精品咖啡学》、《新版·咖啡学》等,而我当然也是他的粉丝;

2. 这个版本语言流畅,当然也有很多台湾的“味道”在里面,用词准确简单有趣;

3. 删减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蔓,阅读起来感觉轻装上阵。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大家所熟悉的,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开了第一家门店,至今已经有47年了,在这47年的时间里,有很多的事情发生,但在早期的历史当中却有一些对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那些伙伴、那些事情是大家较少谈论的,然而,正是这些伙伴所注入的理念才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星巴克文化……


今天就藉着《星巴克咖啡王国》这本书,来单曲循环这首“怀旧金曲”,一起回味一下星巴克那些年、那些伙伴的那些事儿。



让人尊敬的皮爷


Afred Peet,他是这篇文章当中唯一不是星巴克的伙伴,却对星巴克来说起着启蒙作用的人。因为星巴克的创始人正是师承Alfred Peet,甚至后面提到的Dave Olsen(他也是我的偶像)也是深受他的影响,总而言之,Alfred Peet于星巴克三位创始人而言,就是他们的精神教父。


图片来自网络


Peet是荷兰人,是阿姆斯特丹一名咖啡商人的儿子,从小就沉浸在浪漫的咖啡环境中。1955年移居美国,发现这里的咖啡味道寡淡无比,决定将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重烘焙咖啡技术引入到美国。


1966年在旧金山柏克莱的藤曼街(Vine Street)开了Peet's coffee and tea,他以一对一方式,教导消费者区分各种咖啡的不同之处,除了贩卖烘焙好的咖啡豆,还指导顾客如何磨豆和在家冲泡咖啡的技术。


星巴克的三位创始人在开第一家门店前几个月,抽空到Peet's coffee and tea向Peet拜师学艺。在他的店里,三位创始一面帮忙一面观察大师如何和客人互动。


图片来自网络


2007年,这位对全球第二波咖啡浪潮、美国精品咖啡行业和星巴克来说都影响至深的老人逝世,享年87岁……


真心希望这本关于Alfred Peet传奇一生的书籍能有中文版,让更多的人去品味犹如陈年苏门答腊的那段“泛黄”岁月。


图片来自网络



星巴克的三位创始人


也许很多伙伴都以为星巴克是Howard Schultz所创立,其实不然。


星巴克三位创始人其实是他们,所修专业与咖啡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位年轻人每人投资1350美元,并向银行贷款5000美元,开出了全球第一家星巴克。


左起:Zev Siegl,Jerry Baldwin,Gordon Bowker

(图片来自网络)


三位年轻人的共同兴趣包括制片、写作、广播、古典乐、烹煮美食、品酒和喝好咖啡。他们并不想搞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创立星巴克只为一个原因:爱喝咖啡爱品茶,好东西要和西雅图市民分享,仅此而已。


Zev Siegl(左),曾教过历史,他于1980年卖掉星巴克的股份,因此之后有关星巴克的大事件中并没有参与进去。他的父亲是西雅图交响乐团首席音乐家。


Jerry Baldwin (中),主修文学,曾当过英文教师。他大学毕业后才去到西雅图做生意,早年住在旧金山湾区,1966年在柏克莱发觉了Peet's coffee and tea后,一头栽进了咖啡浪漫世界。他是旧星巴克的掌舵者,在1987年将星巴克出售给了Howard之后,专心打理Peet's coffee and tea的业务。


Gordon Bowker(右),作家,出生在西雅图。60年代,他与Baldwin在旧金山大学读书时就是室友。但与Baldwin的个性截然不同,Baldwin比较保守拘谨,全身心投入咖啡事业,Bowker则反传统,有艺术家脾气,他把时间分散在咖啡、广告公司、周报和当时在计划中的啤酒酿造厂。


1970年的一个晴朗天,Bowker在一趟开车采购咖啡的旅途中,遇到一场“神迹”,稍后,他告诉《西雅图周刊》说:“我在买咖啡豆途中被山米希湖(Lake Smaish)反射的阳光照得目眩,我突然福至心灵:为何不到西雅图开咖啡店!”Baldwin马上同意。Bowker隔壁爱喝茶的邻居Siegl也有意思,于是才有了大家凑钱开咖啡店的计划。


时间飞逝,岁月如梭。这三位创始人也都随时间逐渐老去……


左起:Zev Siegl,Jerry Baldwin,Gordon Bowker

(图片来自网络)


H2O的力量


当1987年Howard收购了自己的前老东家——星巴克之后,开始蓄势发力进行扩张。


1990年,Howard、Behar和Smith,组成星巴克的管理核心,合作无间,人称H2O,三人分别代表远见独到、人性管理和财务完善。在某些方面,Behar和Smith两人,恰好形成极端,但三人各司其职,是星巴克迈向成功的要素。


左起:Howard Behar, Orin Smith, Howard Schultz

(图片来自网络)


Howard Behar(左),1989年8月加入星巴克。Behar的行事风格对星巴克企业文化影响更深,因为他为公司注入了“人”的基因,他的以人为本的观念与Howard不谋而合,只是他诠释得更加清楚。


当时的星巴克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路线,他认为咖啡再好喝也是人制作出来的,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产品好坏以及对顾客的服务态度。还有一定不能疏忽顾客的需求,以下这些仍是我们日常操作的方式正是来自于Behar的理念:


  1. Just say YES

  2. 提供Sorrry coupon给不满意的顾客

  3. 赠送贴纸(Sticker)给小孩

  4. 早上提早10分钟开店,晚上延后10分钟打烊(10分钟原则)

  5. 提出在店里供应低脂牛奶


Behar将我们对伙伴和顾客的关怀,更具体表现出来,他是星巴克关于“人”的品质管理大师,在他的著作《一切与咖啡无关》里提到过一句名言:


We are not in the coffee business serving people,

We are in the people business serving coffee.


Behar出版过两本书,而《一切与咖啡无关》建议大家可以看看,里面有许多关于他在星巴克管理时的理念。


图片来自网络 


◆ ◆ ◆  ◆ 


Orin Smith(中),1990年加入星巴克,他是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曾任华盛顿州预算总监。


Smith内敛沉稳,随身带着笔记本,在遇到两难问题时,他会先收集所有资料,仔细分析、评估后,再提出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他与Howard是完美的互补型组合。Howard擅长的行销在抢攻市场之际,Smith却在后方滴水不漏地防守,这是他对公司的最大贡献。


1994年6月至2000年,Simth担任星巴克CEO。


2018年3月1日去世,终年75岁,以下是官网一篇缅怀Smith的文章,其中Howard有提到:


”He was the older brother I never had, always providing the wisdom and sage guidance to me and the company, while never seeking the stage nor the spotlight. Always, shining the light and giving the credit to others. He made us all better, especially me. There would be no Starbucks of today, if not for Orin Smith.”


图片来自网络 


◆ ◆ ◆  ◆ 


Howard Schultz(右),我想这位无数伙伴心目中的男神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他缔造了现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咖啡王国,但他却希望一直做一名咖啡梦想家。


1971年考进北密歇根大家,主修大众传播,并选修了演讲和人际沟通课程

1982年9月7日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和零售营运总监

1985年12月,离开星巴克筹备“Il Giornale”,在拜访了242位投资者,其中217位赏了闭门羹后,终于完成筹资目标

1986年4月8日,第一家“Il Giornale”开业

1987年8月,以380万美元买下了星巴克

……

1994年6月,卸任CEO一职,专心思考公司未来走向,并预估可能面临的竞争

2008年,重新执掌CEO,带领公司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变革

2018年6月26日,宣布正式告别星巴克,只担任名誉主席一职


2018年11月10日,据CNBC报道,Howard正组建一支精英公关团队,准备在明年2月出版一本具有公民意识的新书


From the Ground Up: A Journey to Reimagine the Promise of America

《从头开始:重新想象美国承诺之旅》(暂译)


据悉,该书有一部分为舒尔茨的回忆录,另一部分则是描绘美国领导人和公民在当前局势下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考虑在2020年竞选总统。


本文作者:陈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