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彪:儒字的几层古义新解

 文冠厚朴 2018-11-22


儒者,人之需也,这是一般流行的解读。但是还不够,还需要深入挖掘。我来尝试一下。需什么?需道。故古称儒士为“宗孔子之道者”。直到《汉书·司马相如传》还是说:“凡有道术者为儒。”可见,有道为儒,这是古义。人之需也,根本是需道。所以,仁者,说儒学就是仁学,仁学是人际关系学,两个人在那儿,实际上代表人际关系,并不错,但还有一层深意,没解出来,就是“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仁字的那个二,不光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代表人与人之间,社会中的人类大道,道二,仁与不仁。


这是我从儒家的义理中推出来的,但符合儒学义理,也符合儒字的义理。儒者,人之需也,如“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就如同雨,人不可离雨,否则会饿死。所以,人不能离开道,犹如不能离开雨。但是道是什么,一般人不懂,需要上岁数有学问的人才懂,这就是雨下边那个而。而者,须也,男人,口下为须,口上为髭。有胡须有学问的长者,且是男人——这是自然的,才可称儒。


所以,只说君子儒,小人儒,未闻男人儒,女人儒。但这个须区别男女,也未必没有特定的涵义,因为儒术最早是从巫术中游离出来,巫术是有男有女的,儒者庄严,是有道的,故不许女人参杂其中,是完全可能,合乎情理的。也由于这个原因,根据《礼记》,儒作为礼官,掌祭祀、礼仪,也都由老者担任。我这样解儒字,前儒我未见得全,但至今未查到。这里斗胆提出来,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郑彪,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