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例纤溶亢进病例谈起

 开心100mm05xkw 2018-11-22

Case 1 患者男,46岁,因急性心梗入院。

入院后查凝血常规:

PT:48秒 (Ref:11.5-14.5)

APTT>180秒  (Ref:29-42)

FIB<0.5> (Ref:2.0-4.0)

TT>240秒   (Ref:14-19)

D-D>60 ug/mL


对此结果,在检查标本未见异常、不了解临床信息的情况下,实验室工作人员至少可考虑三种可能:

  1. DIC等严重凝血消耗、纤溶亢进状况;

  2. 纤亢合并抗凝药物干扰(污染),例如大剂量肝素;

  3. 纤亢致FIB极低,导致凝血时间没有凝固终点;


为了尝试鉴别这些可能性,我们在血浆中按9:1加入纯化的约10g/L FIB溶液(博雅生物惠赠),即将血浆FIB含量提高约1.0g/L,复查凝血常规:

PT:20.7秒

APTT:49.3秒

FIB 0.9 g/L


PT、APTT均显著缩短,不提示内外源凝血因子的普遍缺乏及抗凝药物干扰,因此该例凝血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归因于FIB极低。


最终了解到患者在外院即被给予溶栓药物治疗,而凝血因子检测结果中除V因子34% (Ref:50%-150%)中度降低,其他内外源因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且PLT计数正常,证实了不存在凝血消耗病


该例表明,对于FIB极低且伴凝血时间显著延长的病例,体外FIB纠正试验有助于快速鉴别原因乃至指导治疗。


Case 2 患者女,因咯血就诊,有肺结核病史,凝血检查:

PT:16秒  (Ref:11.5-14.5)

APTT: 53秒 (Ref:29-42)

FIB:0.65 g/L  (Ref:2.0-4.0)

TT: 32秒 (Ref:14-19)

D-D:12.60 ug/mL


DIC?患者无出血、休克等表现,PLT计数正常,不提示DIC,询问病史了解其院外使用过蛇毒血凝酶类止血药物,使用前凝血功能正常。因此建议停用血凝酶,数日后FIB自行恢复。


我们既往曾讨论过血凝酶的作用原理,详见:谈一谈蛇毒血凝酶对凝血的影响但并未明确血凝酶导致纤溶亢进的具体机制——血凝酶能够消耗FIB,但这不足以解释显著纤亢的发生。在此尝试探讨:


         纤溶亢进要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循环中存在足够多纤溶激活物(比如tPA、uPA或一些活化的接触因子),纤溶酶原(PLG)能够结合到纤维蛋白或细胞表面——只有在这些表面PLG才能够有效率地被纤溶激活物激活为纤溶酶(PL)。


         血凝酶的应用对象通常是有出血表现的患者,例如肺出血,这类患者往往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咯血的主要原因),可使得大量tPA入血、接触因子暴露;而血凝酶切割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单体,则给PLG转化为PL提供了结合位点。两者并存可产生大量纤溶酶,是蛇毒血凝酶导致纤溶亢进及意料之外低FIB的重要原因。

      

          因此血凝酶所致低FIB常常有类似DIC的凝血检查结果,但与DIC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凝血酶的大量生成,也就没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不断反馈激活、消耗所导致的微循环栓塞、多发出血。只要及时停药,避免FIB被进一步消耗,通常凝血功能可自行恢复。


        纤溶亢进原因多样,了解具体机制、快速鉴别,对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希望本文能有所帮助。

  

后记:写到一半得知蓝洁瑛去世的消息,谨以此文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