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功利主义》笔记

 百科知识博览 2018-11-22

《论功利主义》笔记

1.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自然而然地,人类行为规则的特点也应当含有这种目的性。

2.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与否,并不是仅凭人的直觉可以判断的,它必须要一种一般的法则,并将这种法则应用于各个案例和特殊的事务中。

3.以“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基础的信条认为,判断某种行为的对错,其标准和这种行为在幸福中所起到的影响好坏成正比。

4.功利主义学者其实更看重心灵的快乐,因为与肉体快乐不同,心灵的快乐不仅具有获取代价小,并且更加稳定恒久的外在优越性,但是这些只是代表其外在的优势而不属于内在本质。

5.功利主义作为人类行为准则所孕育的幸福是全体人类整体的最大幸福,而不是某一个行为的个人的最大幸福,因此,是否接受这点并不是接受这一准则的必要条件。一个人道德高尚,但他并不一定会永远因此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幸福,但他的高尚一定会增加别人的幸福感,会增加人群整体的幸福感,整个社会会因此而收益颇多。

6.人们如果对生活总感到不满,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是太过于自私自利,其二就是缺乏心灵的陶冶。

7.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人文关怀与科技进步等方式,将那些影响人类幸福的很多苦难的根源消解,有些甚至可以完全根除。

8.按照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宗旨,培养良好的品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幸福,但是除了极少部分有能力大范围地增加民众幸福的个体,需要从公众的利益去考虑之外,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以个人的利益为优先考虑。

9.良好的品德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值得赞美的结果,对的行为也可能并不得益于良好的品德,在功利主义者的眼中,当这样的反差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中的时候,所改变的只会是对行为者本身的评判,而不是对这个行为本质的判断。

10.功利的原则如果适合于用来评价任何行为,那么它也必定适合于评价那些彼此矛盾的功利,适合于区分各种功利间的轻重缓急。

11.任何设定的道德标准,都应有它对于人类行为的约束力或人们遵循它的义务与动机,否则它便是一个只存在于理论高塔中无法实现的傀儡。

12.当社会公众都以幸福为伦理标准的时候,这种强有力的感情基础就能为功利主义道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

13.每个人都明白个体是社会整体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个体在情感和行为上与整体中的其他个体保持一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4.没有人会将自己的生活完全置于自私的前提下,只有毫无道德感的人才会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除自身利益需要之外就对其他人的存在熟视无睹。

15.在功利主义学说中,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且幸福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

16.每个人的幸福对其自身来说都是一种美好,深层次上的公众幸福就是对整体中的所有个体而言的美好。幸福有资格成为行为的目的之一,同样有资格成为道德标准之一。

17.幸福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不管其他任何我们所追寻的东西,其本质上要么是作为人们为达到追寻幸福的目的而选择的必要手段,要么根本就是以幸福的一部分来存在的。

18.信念是不同于欲望的主观性的存在,信念是建立在对欲望追求与感受的基础之上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

19.正义,即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法定合法权利,而非正义即是侵害和损害到人们的法定合法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