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江山携手 2018-11-22
杜诗论述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李新


摘  要: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诗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苏轼;杜诗;批评;接受



  北宋“元祐”文坛领袖、著名诗人、词人苏轼,十分注重对于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对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的作品,从艺术角度做了许多诗学批评,并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并且,苏轼还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通过借鉴杜诗表现手法、化用杜诗语典等方式,学习杜诗艺术;以下分而述之。


  一、“集大成”说的提出

  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很多,如其作《书唐氏六家书后一首》诗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1](P2206) 指出杜甫诗才纵横,足以掩盖前代诗坛名家之风流,足见其对杜诗的推崇。其《评七言丽句》:“七言之伟丽者,杜子美云:‘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五更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尔后寂寥无闻焉。”[2](P2143) 从杜诗创作实践角度,列举其雄豪伟丽之句,作为七言丽句之典范。并称:“子美诗,备诸家体”(《辨杜子美杜鹃诗》)[2](P2100),指出杜诗所具备的多样化艺术风格……

  在苏轼的杜诗艺术批评中,更富有诗学价值的是,他首倡杜诗“集大成”说,“集大成”,本为孟子称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语,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3](P269) ,指集前圣先贤之所长,成之于己身;而关于杜诗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集大成”者的最早评述,应该要上溯至中唐时期,诗人元稹所作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原文如下: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4](P600-601)

  指出杜诗兼集前辈诗人名家之所长的艺术魅力,自有诗人以来,可谓空前;虽未明言,而“集大成”之意,已然呼之欲出。

  至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中,更有两处记载苏轼之语——“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子瞻谓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5](P303-309) 可见,苏轼乃为杜诗“集大成”说的首倡者。而其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则在其《淮海集》卷二十二,著有《韩愈论》曰: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于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藻丽;于是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子美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所谓集大成。’呜呼!子美亦集诗之大成者欤?’”[6](P751-752)

  则继承其师苏轼之论,更加具体而详尽地论述了杜诗艺术“集大成”说的内涵—— “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可见,经过苏门师生的先后评述,杜诗“集大成”说,最终得以定型。


  二、苏轼诗、词中化用杜典

   苏轼多在其诗文中对善学杜诗者大加赞赏,如《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三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划如太华当我前,跛牂欲上惊崷崒。名章俊语纷交衡,无人巧会当时情。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7](P854);其《书石曼卿诗笔后》亦称引范仲淹《祭曼卿文》语曰:“曼卿之诗,气豪而奇,大爱杜甫,酷能似之”[7](P822),称美孔毅父、石曼卿能学杜甫而似之,足见其心目中每以杜诗为诗学标杆。并且,苏轼本人在其诗歌创作中,以杜诗为诗学榜样,加以模学,宋人诗话中对此亦多有评述——

  北宋王直方《归叟诗文发源》云:

  “‘读书头欲白,相对终眼青’。‘身更万事头已白,相对百年终眼青’。‘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古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即今多白头’。‘江山万里将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白头逢国土,青眼酒樽开’。此坡、谷所为也。其用‘青眼’对‘白头’者非一,而工拙亦各有差耳。老杜亦云:‘别来头并白,相见终眼青’。”[8](P44-45)


  则列举苏轼、黄庭坚创作中总共六例“头白” 对“眼青”的诗联,指出其所用语典,皆出自杜甫长篇五排《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中的 “别来头并白,相见终眼青”之句,由此亦足见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人,使用杜诗语典之频繁。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一载:“苕溪渔隐曰:东坡诗云:‘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山谷诗云:‘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盖皆出于老杜‘厨人语夜阑’之意。”[9](P279) 也指出苏、黄同用杜甫五律《移居公安山馆》颔联之语意。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称:

  “杜子美《登慈恩寺塔》云:‘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此但方言其穷高极远之趣尔,南及苍梧,西及昆仑,然而叫虞舜,惜瑶池,不为无意也。《白帝城最高楼》云:‘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注。’使后来作者如何措手?东坡《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云:‘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袭子美已陈之迹,而不逮远甚。”[10](P456-457)

   指出苏轼登临诗,化用杜甫同类诗作之语意,然袭其旧语,未能出新,故“不逮远甚”。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东坡寒碧轩诗”条:“苏文忠公诗,初若豪迈天成,其实关键甚密。再来杭州《寿星院寒碧轩》诗,……第五句‘日高山蝉抱叶响。’颇似无意,而杜诗云:‘抱叶寒蝉静’并叶言之,寒亦在其中矣。” [5](P666-670) 指出苏诗中咏蝉之句,颇类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中句,然不及杜诗句意内涵丰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载:“苕溪渔隐曰:《送小本禅师赴法云》云:‘是身如浮云,安得限南北。’此二句乃老杜《别赞上人诗》中全语,岂偶然用之邪?”[11] (P191) 以苏诗袭用杜诗一联全语之例,验证其乃有意为之。其书前集卷九亦载:

   “《高斋诗话》云: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老杜诗意也。”[9](P57)

  指出苏轼甚至化用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全篇语意而成诗,更能表明其创作中善用杜诗语典的倾向。

  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云:

   “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老杜有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东坡则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予友人安福刘浚字景明,《重阳诗》云:‘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得此法矣。”[10](P141)

   则以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三末联,反用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语典,以及刘浚《重阳诗》,反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尾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之语典为例,并强调诗中化用古人语典,当用语不用意,方为上乘。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称:“杜甫《观安西过兵诗》云:‘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故东坡亦云:‘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盖用左太冲《咏史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也。”[12](P7) 指出苏轼《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诗,亦化用杜诗语典,并溯源自西晋诗人左思《咏史诗》……

  此外,苏轼作为宋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以其广阔的题材视野和独具的豪放超旷之艺术风格,开宋人豪放词的先河,在两宋词史上具有转关意义,向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如宋末刘辰翁所谓言:“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称:“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渭南文集》),其词作中亦大量化用杜诗语典,如下表所示: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可见,苏词化用杜诗语典的普遍,甚至直接截取杜诗原句入词。

  综上所述,苏轼不仅对于杜诗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并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13] (P99) 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5]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 张忠纲:《杜甫诗话六种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9]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0]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2]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影宋刻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3] 吴淑玲:《浙东学人仇兆鳌著述钩沉》[J].保定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李新(1980—),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苏轼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