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文版《诗人杜甫》序__冯至谈杜甫__附录三

 江山携手 2018-11-22
冯至谈杜甫__附录三



日文版《诗人杜甫》序
 
 
日文版《诗人杜甫》序__冯至谈杜甫__附录三

冯至



    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兼政论家孟轲(公元前约372一前289)向他的学生万章谈到与古人为友时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对于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人们把它简化为"知人论世''四字,在读书界里世代相传,至今还常被人引用。我们今天引用这句话,主要在于强调读古人的作品,要从中了解作者的为人和他的时代,这样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换句话说,就是要研究作者、作品和时代三方面的关系。至于知其人论其世以后,能不能与古人"尚友",那是另一回事。

    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是最容易使人了解作者的为人的。因为"诗言志",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创作方法各自不同,只要诗里说的是真话,读者是不难知其人的。可是由知人而论世,就不那么简单了。诗人在作品里反映时代的面貌,有的显著,有的隐晦,有的虽写出优秀的诗句,却好像与时代无关。例如阮籍 (210一263)的咏怀诗,充分表现出诗人苦闷彷徨、途穷末路的心境,读者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到他是处在一个世路险嵫、动辄得咎的时代,至于魏晋之际的政治斗争、统治阶级彼此的阴谋诬陷,诗里并没有涉及。又如王维 (701761)晚年的山水田园诗,只显示出一个笃信佛法、沉湎自然的诗人是怎样"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像安史之乱那样重大的事件在他的诗里竞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杜甫诗之所以彪炳千古,就在于他以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表达了个人的抱负与痛苦,叙述了时代的动乱和人民的灾难,此外,他还生动地描绘了他所经历的壮丽的山川。他的诗自晚唐以来,就被称为"诗史",不仅能与史书相印证,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能补史书之不足。

    杜甫足迹所到的地方,多以诗为记,这些诗与一般流连风景的山水诗不同,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在《后村诗话》里谈到《秦州杂诗》时说:"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他还引用同时代人林亦之的诗句:"杜陵诗卷是图经"。这个评语既适用于《秦州杂诗》,也适用于杜甫其他歌咏山川城郭的诗篇。从北宋到现在,注释杜诗者不下数百家,诗话、诗论中评论杜诗的更是不可胜数。注释者与评论者有的着重于考核史地典籍,用以解释杜诗,有的从艺术上进行分析,探索杜诗的堂奥,他们都给杜诗研究作出这样那样的贡献。但是很少有人踏着杜甫的足迹,遍览杜甫当年走过的地方,从实际调查中去体会"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是怎样"尽在是矣"。这不能不说是杜诗研究中的一个缺陷。

    陈建根先生撰写的《诗人杜甫》弥补了这个缺陷。他叙述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论述杜诗的特点,不仅广泛参考并吸取了前人和现代杜甫研究的成果,还普遍采访了杜甫的行踪遗迹,拍摄照片数千幅,从中选出彩色照片约三百幅作为正文的插图。这样,给读者以感性认识,也增进读者阅读的兴趣。从1981年5月初至1982年8月底,"画传编采小组"在长江、黄河流域进行多次考察。有关杜甫的考察,历时十一个月,行程两万余里,遍及河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十一个省份,(相当于唐代的河北、剑南、山南东、山南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都畿、河南、京畿、关内、陇右十二个道),所到之处,有大小城市和名胜古迹,也有现代工具难以到达的荒山僻壤。与杜甫有较多关系的著名城市从前多半是政治中心,舟车便利,经常有诗人学者在那里居住或路过,他们惯于凭吊杜甫的遗迹,寻访杜甫的故居,或为文记事,或见诸吟咏。但也正是这些城市,干百年来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破坏,都有很大的变化。洛阳不再是唐代的洛阳,长安后来改称西安,西安南郊有些地方还保存着杜诗中出现过的地名,却不见杜诗中描写的景象。与长安洛阳相比,成都变化较少,加以蜀中人士的精心维护,还保留一些杜甫的遗迹,实际上也不是原来的面貌。沧海桑田,本是人间正道。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ll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距杜甫逝世才四百年,他寻访杜甫居住过的三处高斋,两处已无迹可寻,仅东屯一处尚在,因而作《东屯高斋记》。陈建根摄制这些与杜甫有密切关系而又经历了沧桑变化的地方的图片,尽量与杜诗相结合,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在现代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荒山僻壤却很少变化,例如杜甫由陇入蜀的道路,若有人亲临其境,则无异于陪伴着杜甫同行。这段路程对于杜甫是"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他越过陡峭的高山,渡过彻骨的寒水,经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写出惊心动魄的纪行组诗,成为千古绝唱。他既为盐井附近的盐民受商贾剥削鸣不平,也惊叹木皮岭"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杜诗注释者很少有人到这里亲身体验,他们只依靠方舆志、地方志一类的书给这些诗作注解。从晚唐到近代,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成都杜甫草堂的诗文连篇累牍,可是任何一个诗人或旅客在陇蜀途中凭吊杜甫行踪的记载却寥若晨星。"杜甫画传编采小组"的同人跋涉于这段路上,跟当年杜甫一样,历尽艰辛。杜甫以诗纪行,他们沿途拍摄了铁堂峡、寒峡、青阳峡、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 等地的照片,给杜诗作了图像的说明,给《诗人杜甫》正文增添了色泽。拍摄这些照片,得来不易,有时要几经周折,如攀登木皮岭时,半途遇雨,山险路滑,不得不下山改变行程,第二次上山才拍摄成功。他们为了取得恰当的图景,间或要攀险峰,渡急流,奔驰于荒山野岭,不惜付出较大的代价。由于他们不辞劳苦,工作仔细认真,获得了一些重要资料。文物方面,发现北宋熙宁九年(1076)的《杜公白水诗碑》。北宋时期石刻杜诗,成为一时风尚,但大都湮没无存,这块诗碑的发现,是很珍贵的。耒阳有南宋景定四年(1263)的杜甫墓碑,是现在能见到的杜甫墓碑中最早的一座。与杜甫重要诗篇有关而不为人注意的地点,他们努力寻求,如陈陶斜古战场遗迹,杜甫因江涨阻水而滞留的方田驿,他们都摄制了照片。他们也走访了因《石接吏》而驰名的石壕村,村名虽已改称"干壕",全村的房屋仍然是石墙石顶,保存着当年命名"石壕"的特点。

    有关杜甫考察的收获是相当丰富的,这里不过略举二三。陈建根把他采访的实感写入《诗人杜甫》和对于三百幅插图的说明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他撰写《诗人杜甫》,在实际考察的同时,也遍览必要的文献,新旧《唐书》自不待言,在旅途中翻阅地方志一百六十余种,谈到寺院、绘画、唐代长安的情况等,都参考了与之有关的著作。正如在实际考察中有如前所述的那些收获,他从他遍览的文献中也有所发现,可以补充或纠正过去杜甫传记的不足或错误。根据宋人记载,诗人戎昱的侄孙在他为《戎昱集》写的序里说,戎昱"弱冠谒杜甫于诸宫。一见礼遇。戎昱集中有哭甫诗"。杜甫晚年有戎昱这样一个忘年之交的青年朋友,从前的杜甫传记都不曾提到过。又如河西县在何处,前人多未细考,有人错误地说是在四川或云南,陈建根查阅《唐书·地理志》确定河西县属同州,是白水、奉先的邻县。总之,陈建根撰写《诗人杜甫》,结合了认真的实际调查与广泛参考文献,以浅近而生动的文笔叙述杜甫的生平和杜诗中体现的时代风貌与地方色彩,继承和发扬了"知人论世"的传统精神。

    书中还附有《杜甫年谱简编》和《杜甫行迹图》及《(诗人杜甫)采访行程图》, 使这部介绍杜甫的书更为完备。


1985年l0月6日



* 本文是作者为陈建根撰写的《诗人杜甫》日文版写的序言,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的日文躯并未出版。此文曾在《华人世界》,l987年第l期上发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