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

 营养神探 2018-11-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住院患者中发生几率增加。

研究证实,下肢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伤(骨折、腹部和盆腔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或肢体长期制动(脑中风),存在高血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及过度肥胖等是发生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

DVT急性期(发病14天内)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血栓脱落会引发肺动脉血栓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阻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如果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不能被处理清除,DVT转为慢性期(血栓存在超过1个月),此时的静脉血栓已经不能被溶栓药物消融,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因肢体静脉功能不全而出现下肢反复肿胀,严重时可造成肢体静脉性缺血,皮肤破溃不愈合。

预防措施:1、加强下肢活动,避免久坐不动(如长时间打麻将、打游戏、长时间乘坐飞机等),长期卧床的病人需加强下肢护理,给予适度按摩下肢,如能床上活动,家属帮助活动下肢,适度抬高下肢(10-15°),促进静脉回流;2、多饮水,避免血液高凝状态,3、如有DVT高风险,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凝药物。

介入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前者是防止出现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保护性措施,是药物溶栓治疗的前提基础;后者是将溶栓导管插入充满血栓的下肢深静脉内,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部,加速血栓消融,这部分治疗是消除静脉血栓的重要步骤,也是减少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必由之路。单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抗凝药物治疗,虽然在短期内也可以达到患侧下肢肿胀逐渐消褪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没有被消融的慢性静脉血栓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多潜在隐患及麻烦。所以,如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溶栓治疗禁忌症的话,就应该积极地溶栓治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科,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肖亮教授的带领下,已开展此类的介入治疗,下肢静脉内血栓消除率超过95%,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地避免了“血栓后综合征”。如有需要这种介入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拨打咨询电话:024-62041081、18040099289。或通过微信与肖教授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