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总以为是评论性文章,对王国维又不熟悉,所以一直没有兴趣找书看。一直到这次逛书店,无意中看到了此书。出于习惯很随意地翻了翻。我发现书的内容不仅仅评论词,还评论了词家,还论述了写作的境界,读之挺有趣。当即就买了回家。
粗粗地读了一篇《人间词话》,不是每则都能读懂、读透的。但有那么几则读后,很是有趣,颇有感受,总觉得有话要说。当然,如此一部大师之作,以自己之学识,一下子全部读透是不可能的,再去评论更是痴心妄想。“大师可评,我不可妄评”。但不说,心又痒痒的。所以不避寡陋,只想谈谈自己一点浅浅的感想,说不出什么有见地的话,估且算是闲评吧。
要读如此一部大作,不可不先知作者。王国维,字静安。出生清寒,幼年苦读,赴日本留学。后执教于南通师范学校,主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专心研究文学,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著作。1927年6月,在国民革命军北上时,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时年50岁。对于他的死,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而对于他的学术成就,学术界则是一致公认,称他是国学大师。郭沫若先生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堡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理论洗礼,深受康德和叔本华哲学与美学的影响,以自己的思想见解,将西方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中,使《人间词话》成为晚清以来最具有影响和价值的美学著作之一。可以说《人间词话》是以王国维自己思想、见解为载体的中西美学文化撞击的结晶,代表了王国维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看此书,最让我高兴的是看到了那广传的一段话的“原稿”: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间,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依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此段话一直都没有看过完整的。现在不仅看到完整句段,更在于后面一句话。在静安先生认为,此段话是对大事业者、大学问家成功的总结和反思。他认为,第一境界是眼光远大,目标坚定;第二境界是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第三境界是成功之后的感觉。但他又告诉人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三句话,恐怕词作者所不许。但这不要紧,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解释。
我自己把这三种境界解释为读书,写作过程中的三种境界,或者说遇到的三个关口。第一种境界,刚入门,摸不着门道。望着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有些彷徨,独自在摸索,有些不知所措,却又不愿意停下已经开始的步伐;第二种境界,劳心苦读,费心写作,孜孜不倦,身体消瘦了,却也不停止;第三种境界,苦学终于有了回报或者说终于找到了写作的一点点甘甜。我觉得自己目前就是处在第一阶段。要达到第二境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跋涉。至于第三境界,没敢想呢。
这三种境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看到有人把这三种境界解释为词之时代的产生,成熟,衰落的三个阶段;还有人认为,这三种境界表示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了人的生命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还有人解释为爱情三部曲。一切的解释都在于自己的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