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表 1044 帝辛三十二年/周武王六年(受命十三年)(仅在位2个月) 1044.2.21 武王出师 1044.3.4 武王师渡孟津 1044.3.10 武王克商于甲子之夕 1042 武王崩,周公旦辅成王诵,改元 1036.1.9 太保卜宅于洛 1036.1.20 周公祭祀于洛 1036.9.28 成王在新邑 (洛) 烝 1035.1.13 成王大祀,周公还政于成王 1031.3 成王迁都成周 1029.2.21 成王崩,康王钊继位 1028 康王大祀,改元 1019.9.17 五星聚房(丙戌日) 996 康王崩,昭王瑕继位,大祀,改元 985.12 昭王征南夷 978.1、4、8 昭王三次征楚荆 977.2.10 昭王崩 977.2.13 穆王满继位,改元 975 穆王大祀 923 穆王崩,龚王繄扈继位 922 龚王大祀,改元 900 龚王崩,懿王囏继位 899 懿王改元 893.3-5 懿王崩,孝王辟方继位,大祀,改元 888 孝王崩,夷王爕继位 887 夷王改元 879 夷王崩,剌王胡继位 878 剌王改元 876 剌王大祀 845.7-9 东南夷入侵达于京师 844.2-12 政变,剌王被逐,共伯和执政 832.11-12 周历失闰 831.1-3 共伯和逊位,宣王静继位,大祀,改元 828 引入“十又四月” 827.2 宣王初战猃狁 821.12 宣王再战猃狁 799.1 宣王伐东南夷 786 宣王崩,幽王宫湦继位 785 幽王改元 783 幽王大祀 771 幽王被杀 注:西周年谱研究 1. 武王无大祀年,武王末年为1042
BC 武王无大祀年,末年以克商年1044
BC为基点,结合文献记载推出。 《周书·金滕》记载武王死于“既克商二年”,此年为1042
BC,即武王末年。 《周书·泰誓》记载“惟十有三年春,武王伐殷。”《周书·洪范》记载“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可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即1042
BC仍在世,本人认为,克殷年为十三祀,即受命十三年,暂定武王无大祀年。已经确定日期的武王世铜器包括利簋和天亡簋。 2. 成王元年为1042
BC (当年改元),成王大祀年为1035
BC,成王末年为1029
BC A. 文献分析 成王元年首先由《周书》的召诰、洛诰三两篇推出。应该指出,这两篇所述属于同一事件,即成王营洛邑。这里使用的推理方法与克商年的推理类似,使用相关年份的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细节不予赘述。推理结论附于原文之中。 《周书·召诰》:惟二月既望(1037 BC12月24日),越六日乙未(12月29日),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1036 BC1月9日)。越三日戊申(1月11日),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越三日庚戌 (1月13日),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1月17日),位成。若翼日乙卯(1月18日),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1月20日),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1月21日),乃社于新邑 …… 《周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戊辰(1036 BC9月28日),王在新邑烝,祭岁……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9月29日)。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类似于世俘篇的记载,召诰篇的行文说明其月相也是作狭义解释。推理假设既望为望后1日(十六);朏为朔后2日(初三)。 攻位可以解作确定城墙与宫殿的位置。周公郊祭之后,从1月下旬动工到9月下旬成王祭岁,历时八个月。此年为成王(周公)七年,即1036
BC。由此上推成王(周公)元年为1042
BC。既然武王末年与成王元年为同一年(1042
BC),可知成王即位当年改元。 成王末年由《周书》的顾命篇推出。推理结论附于原文之中。 《周书·顾命》:成王将崩…… 唯四月,哉生魄 (癸亥/1029
BC2月19日),王不怿。甲子(1029 BC2月20日),王乃洮颒水。……越翼日乙丑 (1029 BC2月21日),王崩。…… 此处,月相也是作狭义解释。推理假设哉生魄为朔。 在西周诸王年表的约束下,1029
BC是成王末年的唯一解。 B. 金文分析 可以支持上述推论的有保卣与何尊的铭文。 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遘于四方,迨于大祀……在二月既望。 乙卯为1035
BC1月13日。显然,此年为成王大祀年,也是成王开始执政的年份。保卣的铭文也显示成王在1036
BC举行的祭岁与1035
BC举行的大祀是不同的祭典,不可混为一谈。 何尊:隹王初迁宅于成周,……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唯王五祀。 四月丙戌为1031BC3月24日,可以合历。 已经确定日期的成王世铜器包括贤簋、晋侯□簋、保卣、召卣、旅鼎、□方鼎、何尊和卿方鼎。 3. 康王元年/大祀年为1028
BC 由成王末年1029
BC和逾年改元的假设,可知康王元年是1028
BC。这一结论由庚赢鼎、小盂鼎和令方彝验证属实。 庚赢鼎:隹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王格□宫,(卒)事。 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为1007
BC4月10日,反推康王元年为1028
BC。 小盂鼎:隹八月既望,辰才(在)甲申,昧丧(爽)……若翌日乙酉……唯王廿又五祀。 廿又五祀八月既望甲申为1004
BC8月27日;若翌日乙酉为1004
BC8月28日。小盂鼎在1002
BC无解,由此可知康王大祀年即康王元年。 令方彝:隹八月辰在甲申 (997 BC9月19日),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 (9月22日),厂令矢告于周公宫。……隹十月月吉癸未(11月17日),明公朝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甲申(11月18日),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 (11月19日),用牲于康宫。咸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 推论已附于铭文中。997
BC为康王年间的最佳狭义解,也是最后一解。当时康王年事已高,派周公子尹三事四方合乎逻辑,故选择此解。 已经确定日期的康王世铜器包括高卣、寓鼎、作册大鼎、庚赢鼎、大盂鼎、小盂鼎和令方彝(见表4)。由于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康王世铜器包括庚赢卣、御正卫簋、宜矦夨簋等。 4. 昭王元年/大祀年为996
BC (当年改元),末年为977
BC 昭王元年由无其簋推出。 无其簋:隹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王征南夷。…… 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为985
BC12月3日,上推昭王元年为996
BC。 此推论符合《竹书》有“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记载。1035
BC减去996
BC 等于39年,虚数40年,完全相符。 昭王大祀年由段簋和作册析方尊推出。 段簋:隹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在毕,蒸。戊辰□王蔑段历…… 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为983
BC10月19日,戊辰为983
BC10月20日。上推昭王大祀年为996
BC。 作册析方尊、方彝:隹五月,王在斥。戊子,令作册析贶望土于相侯,易金易臣。扬王休,隹王十又九祀。 五月戊子为978
BC4月17日,反推昭王大祀年为996
BC即昭王元年。 段簋在981
BC无解而作册析方尊如果放在976
BC则进入穆王世。由此可知昭王大祀年在昭王元年。 《竹书纪年》曰:“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又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由此可见昭王在位当为二十年,元年为996
BC,末年为977
BC。 因为成、康总年数为四十年,则康王末年为996
BC,与昭王元年同,故昭王即位当年改元。 已经确定日期的昭王世铜器包括臣辰盉、臣辰卣、臣辰尊、效尊、荣簋、作册夨令簋、召尊、□甗、姜彝、臤觯、无其簋、不寿鼎、段簋、静方鼎、作册析方尊、方彝、遣尊、遣卣、作册寰卣和作册寰卣盖(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昭王世铜器包括荣簋(周公簋、井侯簋)、叔簋、奔鼎(旟鼎)、小臣宅簋、小臣讠速簋、保员簋、师旂鼎、□驭簋、过伯簋、[害夫]簋、宗周钟、夷伯夷簋(夷伯簋)等。宗周钟即[害夫]钟。将[害夫]解释为剌王胡缺乏说服力,有牵强附会之嫌,应按照宗周钟铭文定为昭王世为妥。 5. 穆王元年为977
BC (当年改元),穆王大祀年为975
BC 穆王元年由裘卫簋和虎簋盖的铭文推出。 裘卫簋: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格大室,即位…… 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为951
BC2月4日。 虎簋盖:隹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宫,格于大室。密叔内(入)右虎…… 卅年四月初吉甲戌为948
BC2月24日。反推穆王元年为977
BC。 穆王大祀年由鲜簋的铭文推出。 鲜簋:隹王卅又四祀。隹五月既望戊午,王在芳京,啻于邵王。…… 卅又四祀唯五月既望戊午为942
BC5月8日。 由此可知穆王大祀年为975
BC即穆王三年而非元年。这是由于穆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实际上是两年)。剌王祭祀数目也有类似情形(见后)。 以上由虎簋盖铭文推算得出的结论由舀鼎和伯窺父盨的铭文验证无误。已经确定日期的穆王世铜器包括师訇簋、柞钟、静彝、微师耳尊、吕方鼎、静簋、宪鼎、肆簋、伯克尊、[录见]簋、裘卫簋、虎簋盖、刺鼎、倗生簋(格伯簋)、鲜簋、登尊(丰尊)和即簋 (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穆王世铜器包括长甶盉、遹簋、南宫中鼎一/二/三、中甗、格伯簋等。 6. 龚王 (恭王)元年/大祀年为922
BC 龚王元年由十五年趞曹鼎和休盘的铭文推出: 十五年趞曹鼎:隹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龚王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 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为908
BC4月3日。十五年趞曹鼎铭文在925-900
BC年间均有唯一解。 休盘:隹廿年正月既望甲戌,王在周康宫。旦,王各大室,即立。 廿年正月既望甲戌为904
BC12月30日。由此上推龚王元年均为922
BC。 龚王大祀年由五祀卫鼎和师才鼎推出。 五祀卫鼎:隹正月初吉庚戌,卫以邦君厉告于井白、白邑父、定白、□白、白俗父曰……隹王五祀。 正月初吉庚戌为919
BC12月25日。 师才鼎:隹王八祀正月,辰在丁卯。王曰…… 八祀正月丁卯为916
BC12月26日。 由此上推龚王大祀年为922
BC即龚王元年。五祀卫鼎在918
BC只有广义解而师才鼎在914
BC无解,证明龚王大祀年与龚王元年同义。 已经确定日期的龚王世铜器包括蔡簋、三年卫盉、利鼎、卯簋盖、五祀卫鼎、五年师□簋、宰兽簋、七年趞曹鼎、师才鼎、齐生鲁方彝盖、九年卫鼎、乖伯簋、康鼎、太师虘簋、走簋、永盂、望簋、十五年趞曹鼎、休盘、同簋和殷簋(见表4)。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龚王世铜器包括师奎父鼎、王簋、师毛父簋、豆闭簋、曶簋、仲柟父簋等。 7. 懿王元年为899
BC,懿王末年为893
BC 懿王元年已经由古本竹书推出。 《汲冢纪年书》: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天再旦指899
BC 4月21日发生的陕西可见日环食。NASA的日食表显示其它的选择不存在。 以上推论与师[詈犬]簋、师虎簋、弁敦的铭文推论相容。 师[詈犬]簋: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白龢父若曰…… 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为900
BC12月22日。 师虎簋: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王在杜居,格于大室。井伯入佑师虎,即位中廷…… 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为899
BC6月7日。 弁敦:隹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 二年正月初吉为899
BC12月14日;丁亥为899
BC12月17日。 懿王末年由匡卣推出。 匡卣:隹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射庐作象舞。…… 四月初吉甲午为893
BC3月27日。该年份为孝王元年,日期比孝王第一个铜器免尊仅仅早一个多月。作器时估计懿王已经过世,故特地指明懿王以免混淆。 已经确定日期的懿王世铜器包括师[詈犬]簋、师虎簋、曶鼎(舀鼎)、弁敦、王臣簋和匡卣。 8. 孝王元年/大祀年为893
BC (当年改元) 孝王元年由师旦鼎、[疒兴]盨和趩尊的铭文推出。 高龄铜器的特异性是决定年谱框架的有效手段。缺乏高龄铜器使得孝王元年的确定增加了不少难度,孝王元年在所有西周各王中最后确定。 师旦鼎:隹元年八月丁亥(893 BC 7月18日),师旦受命乍周王大姒宝尊彝…… [疒兴]盨:隹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890 BC1月15日),王才周师录(灵)宫,各大室,即立。…… 师旦鼎在宣王世以前所有已知的元年中均无解,而且师旦鼎不象宣王器,故拟定为孝王器。“八月丁亥”应解作八月初吉丁亥。该铭文在893-892
BC之间有解。[疒兴]盨在890-889
BC之间有解,可知孝王元年为893或892
BC。 孝王大祀年由趩尊推出。 趩尊:隹三月初吉乙卯 (892 BC2月11日),王在周,格大室。……唯王二祀。 趩尊在893-892
BC有解,证明孝王大祀年在894-893
BC。因此,师旦鼎和趩尊的共同解定孝王元年即孝王大祀年为893
BC。 已经确定日期的孝王世铜器包括免尊、师旦鼎、趩尊、师晨簋、史颂鼎和[疒兴]盨。 9. 夷王元年为887
BC 夷王元年由谏簋和扬簋的铭文推出。 谏簋:隹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 五年三月初吉庚寅为883BC
1月30日。 扬簋:隹王九月既生霸庚寅,王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 九月既生霸庚寅为883
BC7月29日。此簋铭文缺乏唯一解。但考虑到内史先与已见于谏簋,决定采用与谏簋年份最为接近的第一解。 已经确定日期的夷王世铜器包括师事簋甲、师汤父鼎、达盨盖、散季盨、散伯车父鼎、谏簋、扬簋和班簋(毛伯彝)
(见表4)。毛伯彝的毛公与毛公鼎当属同一人。如果把毛伯彝定在穆王世而毛公鼎定在宣王世,则毛公必不是一人,可能性很小。 10. 剌王 (厉王)元年为878
BC,大祀年为876
BC 剌王元年由逆钟、吴虎鼎和鬲攸比鼎的铭文推出。 逆钟: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在大庙。 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为878
BC2月3日。此解是后期的唯一解。 吴虎鼎:隹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夷宫,道入右吴虎,王命膳夫丰生、司空雍毅申剌王命 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为861
BC11月26日。 鬲攸比鼎: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辟大室…… 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为848
BC1月28日。 根据以上三个结果反推剌王元年均为878
BC。 剌王大祀年由师遽簋的铭文推出。 师遽簋:隹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王才周,各新宫…… 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为874
BC3月15日。反推剌王大祀年为876
BC即剌王三年而非剌王元年。这是由于剌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与穆王相同。 已经确定日期的剌王世铜器包括逆钟、盠方彝、盠驹尊、师遽方彝、师遽簋、十三年[疒兴]壶、士山盘、成钟、克钟、克鎛、此鼎、吴虎鼎、大夫始鼎、鬲攸比鼎、不其簋、多友鼎和何簋。由于无日期记载或多解而尚未确定日期的剌王世铜器包括虢仲盨、十月敔簋、成鼎(穆公鼎)、噩侯鼎、四月敔簋等。此外,著名的毛公鼎根其据人物系联和型制来看很可能也属于剌王世。 11. 共和元年拟为844
BC (当年改元) 《史记》载:“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三年乃虚数,即以三十四年为一年,则三十六年为三年,这是古人的算法,就象《逸周书》的“越五日甲子”实际上只过了四天一样。这意味着剌王在位仅36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37年。从剌王元年878
BC起算,剌王三十六年应为843
BC。 《史记》又载:“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宣王即位……”由宣王元年831
BC,反推共和元年为844
BC,假如宣王即位也是当年改元的话。两种算法推出的共和元年相差一年。由于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共和铜器,无法独立推定共和元年。以白龢父诸器为共和铜器之说类于捕风捉影,不拟采用。 在这里必须提到与剌王时代由鄂侯驭方率领的东南夷大规模入侵进犯京师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威胁到西周的生存。与此有关的诸器(包括不其簋、多友鼎、虢仲□、十月敔簋和禹鼎即穆公鼎)的研究显示入侵可能发生的年份包括872
BC、861
BC、856
BC、850
BC和845
BC,而最后的845
BC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与宣王世的尹氏的系联可以排除更早的解。因此,剌王被放逐的时间当在844
BC,因为东南夷的大规模入侵可能直接导致了剌王统治的崩溃。剌王世最后的铜器是何簋,在844
BC2月15日,比发生在845
BC7-9月的战争仅仅晚半年。剌王被放逐的时间当在844
BC的春夏之间。在此情况下,暂时采用共和纪年的算法定其元年为844
BC。 12. 宣王元年/大祀年为831 BC (当年改元),失闰月在832 BC,增加的“十又四月”在828
BC即原宣王四年正月 宣王元年由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的铭文推出。 四十二年逑鼎: 隹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司工散右虞逑入门,立中廷,北向。…… 推理假设既生霸为朔后1日。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为790 BC4月17日。上推宣王元年为831 BC。 四十三年逑鼎:隹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王在周康宫穆宫。旦,王各周庙,即立。司马寿右虞逑入门,立中廷,北向。…… 推理假设既生霸为朔后9日。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为789 BC5月13日。此结论与四十二年逑鼎的结论相容。 如果按传统的年谱即以827 BC为宣王元年,则卌又二年应为786 BC,则四十二年逑鼎铭文无解。将搜索区间扩大到791-781
BC,并考虑到周历岁首的约束,得到该区间的两解:790 BC或785 BC,上推宣王元年为831 BC或826
BC。但四十三年逑鼎仅在789 BC有广义解,在784 BC无解,故宣王元年为831 BC。更早的解是836
BC,但某些铜器需要依赖于超闰;更晚的解 (826 BC和821 BC) 均会与幽王世迭合。 根据宣王元年为831 BC的结论可以推出元年师兑簋、郑季簋、伯吕盨、无专鼎、吴彝、二年师兑簋和五年琱生簋的日期。 元年师兑簋: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周,各康庙,即立。同中右师兑入门,立(中)廷。…… 元年五月初吉甲寅为831 BC3月22日。 郑季簋:隹王元年,王才成周。六月初吉丁亥,吊□(剸叔)尃父乍郑季宝钟六,金尊盨四、鼎十。…… 元年六月初吉丁亥为831 BC4月24日。 伯吕盨:隹王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白吕又乍旅盨。…… 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为831 BC5月17日。 无专鼎:隹九月既望甲戌,王格于周庙,燔于周室。司徒南仲右无专入门,立中廷。…… 九月既望甲戌为831
BC8月9日。无专鼎无年份,在宣王世有多解。第一解被选择是基于“王格于周庙”的记述。宣王于元年和二年均在成周大庙册赏而自三年开始改在宫内进行。 吴彝:隹二月初吉丁亥,王才成周大室。旦,王各庙。宰 右乍册吴,入门,立中廷,北向。……唯王二祀。 二月初吉丁亥为831 BC12月20日。 二年师兑簋:隹三(二)年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周,各大庙。白右师兑,入门,立(中)廷。…… 二年二月初吉丁亥为831 BC12月20日。 三年师兑簋在宣王三年无解。这是因为元年师兑簋与三年师兑簋的年月干支不相容。换句话说,无论宣王元年定在何年,元年师兑簋和三年师兑簋不可能同时有解。由于元年师兑簋与其它铜器铭文相容而三年师兑簋不相容,三年师兑簋铭文错误有了内源性依据。查日干支循环及月相表立刻发现三年师兑簋在831
BC12月20日 (宣王二年)
有解,故改称二年师兑簋。二年师兑簋的日期与吴彝同日,而且周王赏赐的物品极其排列顺序也几乎一样。无疑宣王在一日内有两次类似的赏赐,地点也相同,都在成周大庙。可见该铭文错误不但有内源性证据,而且有了外源性证据,改字可以成立。 五年琱生簋:隹五年正月己丑,琱生又事,□(召)来合事…… 五年正月己丑为828 BC12月6日。 宣王大祀年由吴彝推出。该铭文在829 BC无解,证明宣王大祀年即宣王元年。 以上各器排历时均假设周历有一次失闰。这次失闰显然发生在共和时期,因为所有剌王铜器均无失闰。有趣的是,与五年琱生簋同月份的公缄鼎称该月份为“十又四月”。公缄鼎的“隹十又四月既死霸壬午”即828
BC11月9日,其日期比五年琱生簋的日期早7天。由此来看,失闰的补偿法是将原来宣王四年 (828 BC)
的正月改为十又四月来调整的,而五年琱生簋是按照调整之前的历法纪日,公缄鼎是按照调整之后的历法纪日。 用公历干支法同样可以推导出失闰月在832 BC年11-12月
(图1)。图中闰月标志为灰色,失闰月为粉红色。从元年师兑簋已知宣王继位在831 BC年初,而失闰在832
BC年末,两者相距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次失闰与剌王无关,把失闰责任推给剌王是按照“成王败寇”逻辑编造的伪史。 图1 公历干支循环表 (837 BC-823 BC) 
已经确定日期的宣王世铜器包括元年师兑簋、郑季簋、伯吕盨、无专鼎、吴彝、二年师兑簋、五年琱生簋、兮甲盘、六年琱生簋、七年牧簋、师厘簋、虢季子白盘、十二年大簋、大鼎(己白鼎)、师趛鬲、□□鼎、文盨、番匊生壶、寰鼎、寰盘、大祝追鼎、晋侯苏钟、伯窺父盨、膳夫山鼎、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
(见表4)。无日期记载的宣王世铜器包括善夫克盨(大克鼎)、小克鼎、师克盨、逨盘等。 13. 幽王元年为785 BC,幽王大祀年为783 BC 幽王元年由颂壶与颂鼎推出。 颂壶、颂鼎: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格大室,即立。宰弘右颂入门,立中廷…… 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为783BC3月30日。此解为唯一的狭义解,由此推出幽王元年为785
BC年。根据该解,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合《史记》,幽王在位十五年。 《史记》关于幽王三年欲废太子以立褒姒子伯服的记载可疑,因为幽王生于宣王三十三年(《搜神记》),按宣王在位四十六年算,幽王三年时方十六岁,不可能有太子。《竹书纪年》称幽王八年时立伯服为太子,幽王时年当二十一岁。看来《史记》与《竹书纪年》又一次发生冲突。有趣的是《史记》与《竹书纪年》均未明载宣王末年的年份。《国语》有“十一年幽王乃灭”的记载。《史记》里的西周史料多来自《国语》,但对此条独不采,可知司马迁对该记述有存疑。如果幽王在位十五年,死时二十五岁,废太子一说则较为可信。 幽王大祀年由尹卣推出。 尹卣:隹十又二月,王初祭祭。旁(生霸),唯还在周,辰在庚申,王 卤宫{米豆}。 “旁(生霸)”与《逸周书·世俘》中的“旁生魄”同义,均解为既望。因此,十又二月辰在庚申为783 BC11月11日,可见幽王大祀年
(初祭) 为783 BC即幽王三年而非幽王元年。这是由于幽王遵守三年的守丧期,与穆王、剌王相同。 14. 西周诸王年表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到西周各王继位和逊位日期、元年、大祀年、末年和在位年数如上表。
表中大祀年晚于元年的周王包括成王、穆王、剌王和幽王,其中除成王外均晚两年,可以用三年守丧期解释。懿王和夷王的大祀年未能确定。共和是否单独纪年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