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曶鼎》

 南郭老生 2017-07-06
关于《曶鼎》——铜器年代考证(3)
涉及西周中期的周王年代,史籍无载。所以刘歆在《汉书·世经》中就说“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司马迁《史记》也只有简略的承继关系,算是无话可说。的确是一笔糊涂账。这里的“糊涂”,在西周后期就已经存在,并不始于司马迁。由于文献缺失,我们今天主要依靠出土器物铭文来清理这笔糊涂账,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
前面《关于“师虎簋”》已经明确共王元年是公元前951年,“西周中期”指的就是前951年(共王元年)——前878年(厉王元年)这一段,总计73年。这其中从共王到夷王,中间还有孝王、懿王,历代史学家依《史记》叙述作“懿王、孝王”。总之,73年中,共、孝、懿、夷,或共、懿、孝、夷,有四个周王在位,延续了73年。
近代以来,出土了众多青铜器,能有把握归入西周中期的就不少。专题研究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文章,有盛冬铃先生《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发表在《文史》十七辑,唐兰先生发表在《文物》1973年第6期的《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李学勤先生发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吴镇烽发表在《文物》1980年第5期的《王臣簋的出土与相关铜器的时代》,台湾《大陆杂志》第八十五卷第二期(1992·8)发表张闻玉的《勿鼎王年考》。其中,李学勤先生用力最勤,先后有诸多文字刊发。可以说,西周中期的史实已大体明朗,“共——夷”四位周王的在位年数与王序也逐次分明。这里,就几件标明“元年”的铜器作些分析,纠缠不清的诸多问题似可迎刃而解。
首先看看《曶鼎》。铭文载《铭文选》242,《大系录》83。铭文分三段,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首段记王命曶司卜及作牛鼎,历日“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历日“隹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第三段记匡偿还所寇禾,用“昔”交代时间。王国维以为“首次两节必为一岁中事”,郭沫若以为“首段与次段非一年事”。
王国维氏定此器为西周中叶物,董作宾氏与唐兰氏定为共王器,陈梦家氏与容庚氏定为懿王器,郭沫若氏与吴其昌氏定为孝王器。诸位大家见仁见智,都肯定在西周中期,而具体王世却分歧很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郭氏在《大系》中说,“第一段有穆王大室,知必在穆王后;第二段有效父,当即效父簋之效父;第三段有匡,当即懿王时
匡卣之匡也。”这是以人名系联来确定年代,只是材料单薄,指其大概而已,无以证成。
前面讨论过《师虎簋》,历日“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既望十六甲戌,必六月己未朔。这是共王元年即公元前951年天象,两者吻合。而《曶鼎》首段“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这两个元年的历日是相互排斥的。可以断定,曶鼎的元年不是共王元年。排除了共王,就只能在孝王、懿王中考虑了。
我们采用王国维氏“首次两节必为一岁中事”,立足于元年“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考查。校比天象,曶鼎历日与公元前916年实际天象吻合。
查对张培瑜《历表》公元前916年天象:冬至日乙丑。冬至月(子月)戊戌13h43m,丑月戊辰00h01m,寅月丁酉09h57m,卯月丙寅20h03m,辰月丙申06h41m*,巳月乙丑18h11m,午月乙未06h56m,未月甲子21h12m……
四分术朔闰表,前916年:子月戊戌445,丑月戊辰4,寅月丁酉503,卯月丁卯62,辰月丙申561,巳月丙寅120,午月乙未619,未月乙丑178……
实际用历:建丑,十二月戊戌,正月戊辰,二月丁酉,三月丁卯,四月丁酉,五月丙寅,六月丙申,七月乙丑……
“四月丁酉”即曶鼎“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辰在丁酉即丁酉朔,有朔日干支,既生霸十五干支不言自明。“六月丙申”,有既望十六辛亥,不书辛亥而书吉日“乙亥”。这就是曶鼎首段所载“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
我们不妨联系新出元年铜器“伯吕父盨”,进一步考查。
“断代工程简报”151期,发有李学勤先生关于“伯吕父盨”的文章。该器铭文的王年、月序、月相、干支四样俱全,考证其具体年代是可能的。
铭文所载历日是:惟王元年六月既眚(生)霸庚戌,伯吕又(父)作旅盨。
这个历日明白无误是作器时日,从器型学断其大体年代是可行的。陈佩芬先生认为“此盨的形制、纹饰均属西周晚期”,李先生以为“应排在西周中期後段”。
以历日勘比天象,西周晚期周王的元年无一可合。“排在西周中期後段”则是唯一的首选。
月相定点,定于一日。既生霸为望为十五,十五庚戌,月朔为丙申。连读是:[ ]王元年六月丙申朔,十五既生霸庚申,伯吕父作旅盨。
历日四要素俱全的铜器已有数十件,用历日系联,每一件铜器都不会是孤立的,都可以在具体的年代中找到它的准确位置。这就是历日堪比天象的妙处。董作宾先生就此将铜器列入各个王世,排出共王铜器组……夷王铜器组、厉王铜器组……。得出的结论似更可信。
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这是没有疑义的。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司马迁有记载,不必推翻。厉王元年为前878年。
有两件铜器的历日与前878年的天象吻合。
师毁簋(《大系》录98):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
师兑簋甲(《大系》录146):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
公元前878年实际天象:建丑,正月丁亥19h56m★;二月丙辰,三月丙戌,四月乙卯,闰月乙酉,五月甲寅18h36m★,六月甲申……。(标注h、m为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所载,h指小时,m指分钟。★为符合天象的铜器历日)
前推,当是夷王。夷王世的铜器有:
卫盉(《文物》76·5):隹三年三月既生(死)霸壬寅。
兮甲盘(《大系》录134):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
谏簋(《大系》录101):隹五年三月初吉庚寅。
大师虡簋(《考古学报》56·4):正月既望甲申……隹十又二年。
从夷王末年向前考察实际天象,前882年丑正月庚辰02h07m,二月己酉,三月己卯……。正月庚辰分数小,司历定己卯★。这就是《大师虡簋》历日之所在。正月既望十六甲申,则月朔己卯。
定前882年为夷王十二年的话,前889年为夷王五年。前885年天象:丑正月辛卯,二月庚申,三月庚寅03h08h★,四月己未……。三月庚寅就是《兮甲盘》《谏簋》历日之所在。兮甲盘用“既死霸”,谏簋用“初吉”,并无二致。
前推,前891年当为夷王三年。前891年天象:上年当闰未闰,子正变亥正,正月癸卯,二月壬申,三月壬寅04h30m★。这就是《卫盉》历日之所在。卫盉的“既生霸”应是“既死霸”,忌“死”用“生”而已,不为误。这就是“铜器历日研究”中的“既生霸为既死霸例”(详见《铜器历日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
用铜器历日勘合天象,夷王元年为前893年(鲁厉公卅一年),在位十五年。
往前,进入另一王世。史书记为孝王,后人多从。用铜器历日考校,当是懿王。用历日系联,这一王世的铜器有:
元年曶鼎、二年王臣簋、三年柞钟、九年卫鼎、十五年大鼎、二十年休盘、二十二年庚赢鼎。
庚赢鼎、休盘靠近夷王,不妨以两器为例讨论之。
庚赢鼎(《大系》录22):隹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
休盘(《大系》录143):隹廿年正月既望甲戌(壬戌)。
既望己酉,则四月甲午朔;甲与壬形近,既望甲戌则己未朔;既望壬戌则丁未朔。
前897年天象:建丑,正月丁未651分★(戊申00h11m),二月丁丑……。
前895年天象:建丑,正月乙丑,二月乙未,三月乙丑,四月甲午21h09m★。
其它多件懿王铜器均可如法一一勘合。得知,前895年乃懿王廿二年,夷王元年是前893年,懿王在位当是二十三年。
前推,公元前899年有“天再旦于郑”的天象,不可易。前899年合懿王十八年。古多合文,“十八”应是合文,后人误释为“元”,便出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文字。我们确定夷王之前是懿王,当然与“天再旦于郑”的日食天象有关。这个公元前899年日食天象“天再旦”,古人明明白白是记录在懿王的账上,我们就不好说前899年前后归属孝王。“共懿孝夷”的王序,虽有新出“来”(李学勤先生释为“佐”)器佐证,那实在是“五世共庙制”造成的误会。当专文解说。实际的王序是:共、孝、懿、夷。那是铜器历日明确告诉了我们的,那也是“天再旦于郑”的日食天象记录明确告诉了我们的。
经过历日与天象勘合,十五年大鼎历日合前902年天象,九年卫鼎合前908年天象,三年柞钟合前914年天象,二年王臣簋合前915年天象,元年曶鼎合前916年天象。
公元前916年实际用历:丑正月戊辰,二月丁酉,三月丁卯,四月丁酉★,五月丙寅,六月丙申★……见《西周王年论稿》147-148页。这里的“四月丁酉★”就是曶鼎的“四月辰在丁酉”。这里的“六月丙申★(朔)”就是伯吕父盨的“隹王元年六月既生霸庚戌(丙申朔)”。
不难看出,伯吕父盨的历日吻合公元前916年实际天象,这个元年的王是懿王。
结论是明确的:伯吕父盨乃周懿王元年器,与曶鼎同王同年,其绝对年代是公元前916年。
公元前951年(共王元年)—公元前916年(懿王元年),中间还有一个周王。其具体年代,也有西周中期若干铜器铭文给以坐实。
1974年底扶风县强家村发现铜器《师才鼎》,公认是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精品。唐兰先生有文章考释,认定是孝王时期的标准器。《文物》1975年8期有载。
《师才鼎》铭文:“隹王八祀正月,辰在丁卯。”“辰在丁卯”即丁卯朔。将这个历日放在前951年—前916年之间勘合,它与公元前921年天象吻合。
查对张培瑜《历表》,前921年:冬至日己亥。子月丁酉08h19m,丑月丁卯02h08m,寅月丙申16h50m,卯月丙寅04h13m……
四分术朔闰表,前921年:子月丁酉101,丑月丙寅600,寅月丙申159,卯月乙丑658,辰月乙未217……
实际用历,上年当闰未闰,故建亥:正月丁卯★,二月丁酉,三月丙寅,四月丙申。这个“正月丁卯★”,就是《师才鼎》历日之所在。这当然仅是孤证,还得联系其他铜器历日一并考查。前推八年,当是孝王元年,即公元前928年。
《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载有新出铜器《逆钟》,又载《铭文选》274,又载《精华辞典》0579。铭文:“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既生霸十五庚申,必丙午朔。
查对张培瑜《历表》,公元前928年天象:冬至日壬戌。子月丁未14h22m,丑月丁丑07h49m,寅月丁未01h35m,卯月丙子18h38m,辰月丙午10h06m,巳月乙亥23h28m……
四分术朔闰表,前928年:子月丁未890,丑月丁丑449,寅月丁未8,卯月丙子507,辰月丙午66,巳月乙亥565……
实际用历,建子:正月丁未,二月丁丑,三月丙午★,四月丙子,五月丙午,六月乙亥。寅月丁未分数小,司历定丙午朔,合朔在夜半01h35m。
通过历日系联,元年逆钟、元年师颖簋、四年散伯车父鼎、六年史伯硕父鼎、八年师才鼎、十二年大簋,都可归入孝王铜器组。这是董作宾先生的铜器归类方法,由点到线,一一贯穿起来,显得严谨可信。
铜器铭文告诉我们,共王之后是孝王,共、孝、懿、夷,才是真实的西周中期的王序。
李学勤先生在考证《师才鼎》铭文时,发现“师才曾立于穆王之朝,且曾告王善道,对穆王有所匡正,足见穆王死时此人的年岁不能很轻,他不能活到穆王另一个儿子的第八年。”这个见解非常重要。立足于“共、懿、孝、夷”的记载,师才的年岁确实有悖人情。事实是,孝王即位在共王之后,师才生活在穆王、共王、孝王三朝,李先生的疑虑就可打消了。
稍加归纳,西周中期的王序、王年就大白于天下:
共王元年即公元前951年,在位23年;
孝王元年即公元前928年,在位12年;
懿王元年即公元前916年,在位23年;
夷王元年即公元前893年,在位15年;
厉王元年即公元前878年……。
2008年10月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