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人的碰撞:以新视角解读二战中英美与德国的对弈

 思明居士 2018-11-23

所有力量的政治性都蕴含于其地理位置之中——拿破仑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研究,我们习惯于从军事的角度入手,或者以某个单一国家的视角展开。这样的分析虽然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也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二战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强国都参与其中的综合较量。这种较量不仅停留在军事层面,更是从战略的高度开始,贯穿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全面对抗。诚然,如此宏大的叙事环境是无法靠几篇文章就能表达清楚地。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我们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本文就是以此为指导,以地缘政治学为理论基础,从大战略的视角,考察二战中英国、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对弈。

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和二战前世界秩序的支柱,我们就从大英帝国开始论述。众所周知,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战略。我们也知道,“大陆均势”就是“帮助弱者对抗强者,从而实现欧陆的势力均衡”。不幸的是,这样浅显的认识无助于我们的分析。“大陆均势”的立足点是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这个概念并不准确,应该叫做“欧洲半岛”:欧洲大陆实际上是欧亚大陆西部的巨大的半岛。这个半岛的西侧是从波罗的海、北海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开放水域;另一侧是直布罗陀海峡开始的地中海,在这一侧的东段有两个重要门户,即达达尼尔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分别连通俄国和印度洋。

巨人的碰撞:以新视角解读二战中英美与德国的对弈

海权是大英帝国的根基

实际上,英国“大陆均势”要维持的就是这两个方向上的势力均衡。但是这两个方向的运作原理截然不同:一方面,英国本土就坐落在“欧洲半岛”的西侧海面上,扼守着欧洲进出北海的航道,也扼守着欧洲与北美洲联系的通道,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侧的欧洲大陆上,坐落着苏联、德国和法国(大西洋沿岸)等欧洲主要的陆上大国。因此,这里是制衡的主战场。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通常的误解,即英国单靠海军保护英吉利海峡即可完成制衡。这是不对的。大陆均势的精髓在于成为大陆力量间最后的仲裁者,这就要求英国必须在这个方向的大陆上占据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既要成为英国的屏障,又要成为进取的基地,这就是英国为什么如此重视比利时中立的原因。

让我们再来分析“欧洲半岛”的另一侧。地中海在地缘意义上不是欧洲的边界,相反是连接北非的桥梁,撒哈拉沙漠才是真正的屏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北非也是欧洲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方向上,不存在挑战欧洲均势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却存在土伦、马赛、伊斯坦布尔这样的体现欧洲大陆力量延伸的出口。因此,英国的目标是阻止欧陆大国对这些出口的排他性占有。再加上地中海是连通印度洋的大英帝国的生命线所在。因此,英国必须有效地控制包括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港等关键点,并且保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关闭。

巨人的碰撞:以新视角解读二战中英美与德国的对弈

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可见大西洋和印度洋是重点,太平洋是遥远的海

上述才是英国“大陆均势”战略的核心,即通过不同的策略,在两个方向上阻止欧陆国家形成外出的合力,迫使欧陆大国将力量对准彼此,这样才能给予英国充足的行动自由。拿破仑和威廉二世都曾试图突破这一包围,但均以失败告终。二战时期德国的战略同样是为了应对英国的上述战略。德国的崛起和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内燃机革命,具体来说就是铁路提供的战略机动力和坦克带来的战术突击力。这场革命直接导致陆权反超海权的剧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豪斯霍费尔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战略家开始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即将全世界划分为四大泛区:西半球的美国区、欧洲-非洲的德国区、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区和处于中间的苏联区。在这四大泛区中,德国独占欧洲的工业精华和非洲充足的原材料成为最强的一个。苏联的地位则比较微妙,根据需要可以形成德苏日大同盟彻底孤立美国或者形成德日同盟瓜分苏联。总之,德国拥有绝对的主导权。此外,不论如何选择,这样的地缘格局的形成必须依赖一个前提——彻底肢解大英帝国。我们可以从这一战略中看到二战爆发前的苏德同盟以及德国、苏联、日本之间互动的原理。

巨人的碰撞:以新视角解读二战中英美与德国的对弈

铁路革命颠覆了陆权和海权的相对地位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半球的剧变不可避免的引起美国的关注。虽然一战后美国始终受到孤立主义的束缚,无法灵活的对欧洲的战局施加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大师的思考与谋划。实际上,从1923年的“门罗宣言”开始,美国就已经明确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安全有赖于阻止欧洲对西半球事务的干涉。而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英国能否有效的维持欧陆的均势格局。所以,从十九世纪开始,美国就已经和英国形成了某种战略互动。如果说比利时是英国的屏障的话,那么英国就是美国的屏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不论一战还是二战,美国要么不参战,要参战就必然支持英国反对德国的原因。

但是,如果美国仅仅是以自身安全的角度来看欧洲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话,那它就不配也不可能成为日后的超级大国。欧洲大战给了美国超出西半球的一个天赐良机。讽刺的一点是,与德国和苏联相似,美国要想成为全球大国也不可避免的要挑战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但是与德国和苏联不同的是,德国和苏联要在大西洋、印度洋方向挑战英国,这里也是英国的根基所在,这种挑战是剧烈的和你死我活的。但是美国坐落在西半球,他拥有几乎所有南美洲和广阔的太平洋可以利用。这里对于英国来说是“遥远的海”,英国反而支持美国在这里发展,希望利用美国来“治理”这片英国鞭长莫及的区域。因此,美国和英国保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一直到今天。

巨人的碰撞:以新视角解读二战中英美与德国的对弈

美国的成功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战略的完胜

上述就是二战时期,英国、德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互动的内在机理。对这一机理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解释以下这几个问题:1、二战之初,德国为什么要和苏联结盟。2、斯大林为什么不相信德国会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就来攻打苏联。3、美国为什么要援助英国。4、英国将霸权让给美国为什么是和平交接,而不是通常的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