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思维基础

 岐黄道心 2018-08-12

物质与意识构成为人类世界的整体,要了解物质世界,同时需要了解自己的思维,不明白自己的思维的来源、方式与方法,又怎么能明白地了解外部世界、改变世界。

心学可以说是思维是意识的规律,掌据自己才能掌握世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人的感性活动”,它是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的整体。

《道德经》第一段,是道与名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无名”与“有名”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面前一张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状、位置、色泽等等构成完整的客观存在,它的本身是“无名”,而“桌子”(名词)则是客观存在的人脑中的反应,“桌子”(名词)与桌子的客观存在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桌子,即使作为物体的桌子本身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们说桌子时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体”。那么客观存在的桌子物体是“无名”,“桌子的名字及物体”则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与无名的联合体,物质与意识的联合体。

看阳明《岩中花树》的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未看花时”,花是“无名”的客观存在,“你来看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就是花的“有名”的客观存在,但它存在不只是客观的外在,而是与人的意识共同存在着。

物质、无名的状态,就是虚灵不昩的,而当有了人的感性活动,有了人的意识的加入,就成为了“有名”,因此相对于物质的无名,“理”就是“有名”,这个“理”不是无名存在的,只能是人的有名之后的产生的,因此王阳明才会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因此,理解其中的意义才是考验人的悟性的,如果这个基础无法从思维上想明白,那么就不用再学其它的学问了,它直指人心。所以道德经第一段话就是“无名”与“有名”,必须参透。

它是物质与意识的整体,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方面,不是任何文字可以代替的,是要去思考明白的,也可以说是思考就是实践明白的。

它同“教外别传、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禅宗一样,不列文字就是不可执着于文字语言之象,必须先要破执,破去心中的执念,对“有名”的执念、对“文字”、对“外在的表象”的执念,才能透过外在表象的执念看到内在的规律,这种执念是个人的思维意识,破除了它才能成圣成佛。

心学就是对外在事物的反映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的就是良知,培育这它是致良知,要去事上练,要保证按良知来处理事物就是知行合一,但是是人总会被人的心理与欲望所左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良知来源是对外在事物的准确把握后所获得的,学知与行之必然合一。

理解“有名”与“无名”,从整体思维原则上来说是悟到现实事物的整体与整体之下的各种分析构成,这又需要有具备有分析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将整体的事物抽象出包含属性的能力,当然也必须做到,这也是现代科学产生的哲学原因,它将自然规律抽象化成为语言文字符号等等,从而研究共同体内的方法的统一,终于可以而将人大脑思维解放到形象化、形式化、机械化,是一种由道而器的过程,使工业化得以诞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要从整体进行分析而,道是整体性,对整体进行分析就产生了人的思维定义。客观整体产生事物的无名的部分(如变化规律)与事物的有名的部分(理论、概念等),有名之后继续进行分解,对事物的属性开展分析,比如商品分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空气分为氮氮等 ,这就是整体与分析,无名、有名等等。

心学思维的基础,无名与有名,是人的感性活动,它不是唯心的。因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为唯心主义只看到意识的“有名”,而不知道“有名”的来源是“无名”,“无名”才是“有名”的根。

要有整体的思维也要有分析的思维,即要知“有名”,更要知“无名”,这就是真正的思维。能入得这个玄妙的门,才是心学。


哲学的终极整体与客观 心之学的辩证法

科学是“存天理、去人欲”--终极科学观

此花不在汝心外哲学的整体与客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