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研究

 张福涛lu70kpm9 2018-11-24


本文由《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赵可云、 王海燕、杨 鑫、 赵雪梅、黄雪娇

摘要

 

信息化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则是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教学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愿景的达成度。研究在剖析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内涵的基础上,依据模型构建的方法,从学校组织管理与个体发展两个层面出发,构建出了由信息化教学愿景、信息化教学执行能力、信息化教学实践路径三维构成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立体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阐释,期望能为组织管理者与教师个体信息化教学实践改革提供新的思考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日益成为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动力。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校长是组织管理者,对于校域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自2014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以来,“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更成为学术界与实践领域中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从校域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视野出发,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整体推动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信息化教学变革,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前瞻的组织性发展愿景、使命也只有为教师有效执行,才能落实于课堂场域。教师能否有效执行学校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的理想愿景,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对于学校教学发展愿景的实践贯彻执行,也是对于组织管理者理念思维的一种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诸多研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但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研究则寥寥无几。研究欲从学校组织管理与个体专业能力双重视角审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为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相关概念、理念及模型构建基础

 

(一)执行力

 

执行力的研究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并成为管理组织的核心要素。对其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戴明的PDCA循环理论(计划、执行、检查、措施)可看作是执行思想提出的另一范例,指出系统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为实现预期目标,对质量的持续改进[2]。2002 年,拉里·博西迪等在其著作中首次系统提出执行力理论,认为企业组织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执行力不够,并认为执行力是整套系统的流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的目标[3]。此外,保罗·托马斯等认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是企业组织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国内以周永亮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执行力理论本土化研究较早且较成熟,认为“执行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并从执行心态、执行工具、执行角色、执行流程、执行原理、执行力评估以及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执行的核心要素[5]。

  

对于执行力的概念尚未有统一认识,但从国内外管理界,如保罗·托马斯与大卫·伯恩[4]、王介明[6]、杨振姣[7]、高丽莉[8]以及以上关于执行力的阐释中可以发现,其具有共同特征:其一,执行力都是以企业或组织目标为导向,关注最后的执行结果;其二,执行都是执行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最终达到预期执行结果的过程,体现了执行者执行能力的重要性;其三,执行力的提升是个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执行力就是执行者以组织愿景为导向,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的支持,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执行措施,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是组织中的成员对组织战略意图的贯彻,是一种实践力。

 

二)教学执行

 

较早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探讨相关执行力研究的学者,国内以崔允漷教授为代表,指出教育组织与个体课程执行力的提升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执行力的提升有助于保证理想的课程在进入现实场域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理想[9-10] 。姚志敏等认为,教师课程执行力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11]。陈萍等则认为,课程执行力是教师在学校内外条件的支持下,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并从谋略、驾驭与评价能力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12]。在直接阐释教师教学执行力的研究中,有的认为教师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具有的能力[13];也有的认为教学执行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或者个体按照教学规律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系统、坚定、创新地执行学校教学政策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14]。教师教学执行力已然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研究议题,然而,对于教学执行力的理解,站在“教师个体发展”维度上考虑的较多,对于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个体存在的考虑较少,且未有对教学执行力构成内在结构要素的实质性深度进行阐释。

 

结合上述教育领域对执行力的理解,依据执行力的管理学特征,教师教学执行力就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愿景下,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系统、坚定地完成教学工作,达成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执行力


信息化教学执行力不同于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也不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领导力的研究者认为,教师既是领导者又是执行者[15],既注重教师影响力又重视教师实践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强调的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自我主体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思想与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后,即将进入教学关键环节,即通常所理解的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而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强调的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落实到实践,并保证实现该目标的实践力。学校将宏观信息化发展规则与学校教学诉求相结合,转化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教师作为愿景转化的实践者,经过系列的执行过程最终达成愿景期许。这一动态过程不仅仅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还注重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执行意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必备的系列能力要素。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多地凸显教师个体主观发展,而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则将学校认定为一个组织,校长是组织的领导者,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的建立者,教师是以组织的发展愿景为目标导向,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落到实际的执行者。目标导向是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显著特征。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可以理解为:为贯彻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教师组织整合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制订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并身体力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评价、沟通、反思,以实现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达成愿景的实践能力。

 

(四)模型构建流程

 

模型是对现实问题或问题解决方式的表征,是对事物内在结构、联系的抽象化表达[16]。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以一个特定视角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结构及本质[17]。为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与决策的可靠性,结合信息化教学特征和执行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借鉴Reigeluth模型构建方法[18]和Delphi统计评估法[19],研究形成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理论模型的方法流程:(1)提出基本假设,梳理执行力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参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信息化教学基本特征,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要素,形成执行力模型构成假设;(2)初步建立模型,在假设的基础上,探索模型假设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理论模型;(3)循环校正模型,拟定调查表,以函件的方式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经过多轮循环,使意见逐步趋于集中统一;(4)模型最终确立,在获得专家的一致性认同后,确立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构成假

 

依据上述模型构建的方法流程,首先需提出相应的假设作为建立模型的基础。实质上,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一个明确任务、设定目标、达成目标的动态过程。执行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执行意愿,更需具备达成目标所需的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能力贯穿到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执行动机则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活动的产生与持续发展起保障作用,具有组织愿景转化的驱动性功能。依据执行力产生的意愿目标、构成要素与实践路径,模型分为目标愿景、能力要素和实践过程三个部分,并将执行动机作为能力要素与实践过程的外围驱动纳入模型。执行力的产生源于管理学领域的企业组织目标定向,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则是立足于学校作为组织体系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并将组织愿景转化为自身教学发展愿景,将其自动纳入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中。在此,重点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能力要素与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假设。

 

1.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能力要素

 

教师具备一定的执行意愿和动机之后,需要具备将愿景落到实际所必需的能力。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需要确定该模型的能力要素。由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研究很少,研究借鉴企业界对执行力能力要素的相关阐释(见表1),总结归纳出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能力构成要素。

 

表1 执行力能力要素相关阐述


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执行力的下位呈现,分析上述关于执行力构成要素的阐释,具体表达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对执行力基本能力要素的阐述具有诸多共同点,主要包括理解力、计划力、指挥力、控制力、判断力等。结合信息化教学特征,研究初步选取了信息化教学理解力、规划力、整合力、控制力、评价力、创新力作为模型构建的能力要素。

 

2.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实践行为

 

实践行为是教师在具备了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意愿和能力之后所要开展的具体执行行为,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有效实施的过程性体现。本质上,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实践行为就是教师在充分理解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愿景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相关研究(见表2),可总结出信息化教学的一般过程。

 

表2 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相关阐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监控能力多次被提及,而这四种能力恰恰构成了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分别涉及了信息化教学前准备、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监督控制。突出执行力的特点,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实践过程作出如下假设:(1)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2)制定信息化教学计划;(3)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4)实施信息化教学计划;(5)评价信息化教学效果;(6)调整信息化教学计划。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初步建立


 

在确定了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发展愿景、能力要素和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根据能力要素和实践过程等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时序性,初步建立起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预设图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通过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体。执行动机是教师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最终落到实际所必备的驱动力,能力要素贯穿于教师执行过程之中,推动着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前进,以达到学校所期望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校正

 

1.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循环评定

 

通过德尔菲法对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进行循环修订。研究选择了10名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与15名来自市、县电教馆和教育局教研室的地域专家作为意见征求对象,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出函调文档,征询专家组成员的意见,根据意见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能力要素、实践过程及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修改,再次形成新的函调文档,进行新一轮的评定,最终通过多轮的循环评定,专家组意见达成一致,模型最终建立完成。循环校正内容见表3。

 

表3 专家循环校正步骤表

 

第一轮修改意见:在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整体架设中,建议将“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改为“信息化教学愿景”,这是因为执行力的主体是教师,改为信息化教学愿景可以双重体现组织规划与个体追求意愿。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应修改为“监控评价”。教师要想获得最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不能仅仅依靠实施结束之后的评价,更应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评价,而“评价反馈”更着重强调教学实施后的评价,无法体现教学的过程性特征,因此,建议将“评价反馈”修改为“监控评价”。

 

第二轮修改意见:信息化教学执行力能力要素中“规划力”修改为“计划力”。规划强调的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统筹性发展问题的考量。计划强调的是依据对内外条件的分析,所提出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以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为目标导向,将该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具体落实于实践的教学目标,通过分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愿景。“计划力”更加符合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要求,是针对未来短期目标制订的具体可实现方案和途径。“创新力”修改为“反思力”,创新强调的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和知识,创造一种新的事物、路径、方法等。教师的反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主动对自我及教学过程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31]。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实践,通过总结和冷静的思考,不断修正、调整,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重点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反思性发展。

  

第三轮修改意见:该轮重点是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执行意愿、能力要素和关键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修正。专家们认为,执行动机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愿景落实于实际的教学中,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执行过程,而且能够维持并调节教师执行的行为,因此,执行动机应该贯穿于教师执行力的始终。同时认为,六个能力要素与实践过程应该进行循环,因为两者均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能力与过程的各自要素互相形成影响。基于以上建议,对模型的结构形式进行调整,凸显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循环特征。 第四轮修改意见:三次循环校正后,专家组对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执行愿景、能力要素和实践过程的选取达成了一致,并对模型的结构形式的修改也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模型的循环校正结束。

 

2.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能力要素的验证

 

经过以上的循环校正后,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为了保证模型的实用性,编制面向教师的能力要素评价量表,进行调查验证。教师依据自身经验对能力要素进行评价,验证能力要素选取的合理性。研究选取了来自广东、山东与甘肃等地的100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能力要素评价调查量表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形式发放,回收100份。具体分析情况见表4。

 

表4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能力要素验证分析表

 

教师们对于理解力、计划力、整合力、控制力、评价力和反思力这六个信息化教学执行能力要素认可度均较高,完全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总比例均达到85%以上。可以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六个因素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建立

 

通过以上模型假设、模型初步建立、模型循环评定和能力要素的验证,最终完成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模型建立(如图2所示)。该模型主要由三层构成,顶层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愿景,具有统领作用;中间层是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六个能力要素,居于核心位置;底层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六个实践行为,是执行能力的对应性具体体现。


图2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阐释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由信息化教学愿景、能力要素和实践过程三个部分组成。愿景、能力要素、实践过程之间互相影响,执行动机驱动能力发展与过程实践可持续性,指向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构成了执行生态。能力要素是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必备条件,六个能力要素共同构成执行力的内核,能力要素隐性存在,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实践过程环节得以体现。实践过程呈现一定的时序性,与能力要素呈现出对应性。能力要素与实践过程系统循环,呈现螺旋改进发展特征。

 

(一)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与执行动机

 

学校信息化教学愿景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愿景相辅相成,前者作为组织系统的目标感染熏陶并引领教师个体教学愿景的产生、发展,对后者具有统摄、包容性,而后者则以个体发展的方式丰富前者,强化其系统整体性的引领功能。执行动机是信息化教学愿景得以贯彻的前提条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主要来源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本身的兴趣,以及由学校发展愿景所传递的自身信息化教学愉悦感与成就感。外在动机主要存在于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外,诸如信息化教学评比、课题需求、职称晋升等外在驱动。

 

(二)信息化教学执行能力要素

 

执行力的强弱由教师所具备的相关能力要素所决定。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是信息化教学理解力、计划力、整合力、控制力、评价力以及反思力等各种能力要素所构成的合力,同时,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又反作用于各种能力要素,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网络。

 

信息化教学理解力:信息化教学理解力在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六个执行过程环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侧重于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的理解。教师要准确理解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结合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及自身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共同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作为实践指引。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实现保证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进程。因此,信息化教学理解力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在充分领悟、理解信息化教学内涵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贯彻到教学中,实现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和技术的有效整合,将信息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信息化教学计划力:“计划力”是指对具体项目或事情的计划和统筹能力。信息化教学计划力是指教师在准确理解校域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根据已有教学经验,遵循信息化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以形成科学可执行的信息化教学计划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计划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反应,及时改变先前的计划,即实时地计划、策划,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而言,信息化教学计划力充分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理解、内容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信息化教学整合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建设和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整合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始终,是教师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必备的能力。既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学科知识以合适的方式呈现,也包括信息化教学中各种资源的整合,如将搜集到的资源碎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整合及应用。

 

信息化教学控制力:借鉴管理学中的控制力理论,信息化教学控制力是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信息化教学计划标准去衡量实际教学的完成情况,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计划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确保信息化教学计划顺利实现的一系列活动。信息化教学控制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先控制,即在信息化教学计划开展实施之前的控制,在信息化教学计划实施之前,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问题进行预测,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二是过程控制,即在信息化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实施过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信息化教学计划有序有效地开展实施;三是结果控制,即对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果进行监控和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信息化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保证后序信息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教学评价力:是指以学校愿景为引领,依据一定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及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贯穿于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执行过程之始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三是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前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使用教学方法策略等。信息化教学评价实际上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一般经由教师自我评价或教师互评,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信息化教学反思力:是指教师以本身主体以及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作为反思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信息化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反思是继信息化教学评价之后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适当调整。信息化教学反思力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身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突发状况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等;二是对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三)信息化教学执行实践过程

 

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行为,主要包括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整合资源、开展实施、监控评价和反思调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信息化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根据信息化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资源进行整合、应用和创新,以丰富信息化教学计划,保证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教学目标、计划和资源准备就绪后,进入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在本阶段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把控好教学进度以及突发状况的处理等。最后,对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后续的自我反思找到问题原因所在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信息化教学的计划,并根据目标进入下一个循环。

 

五、总结与展望

 

研究依据模型构建的方法,完成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的构建。一方面,这一模型为学校管理层宏观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借鉴。管理者依据该模型,从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出发,思考经由科学的发展路径,激发学校群体与个体的信息化教学执行动机,整体与分布式培养教师校域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执行能力,这是对学校管理组织智慧的考量。另一方面,站在教师个体的角度上,遵从学校整体发展导向,教师通过合理的思维与行动,将个体融入学校组织体系中,使自身成为整个学校信息化教学团体中的有效一员,向学校团体靠拢,为实现学校集体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而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给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从组织团体的角度,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借鉴,但如何将模型中的要素切实地在实践中进行内生性关联,则依赖于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此外,模型可为教师个体信息化教学执行力生成提供参照,但执行力是教师个体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的实践力,受管理、心理、评价等多维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机制也需进一步探索。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赵可云, 王海燕, 杨鑫,等 .教师信息化教学执行力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106-113.

 

【参考文献】

[1] TOM F K.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1999(6):130-140.

[2] VOKURKA R L.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485-501.

[3]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 刘祥亚,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 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M]. 白山,译. 北京:长安出版社,2003.

[5] 周永亮. 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 王介明. 论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J]. 广西社会科学,2006(5):20-23.

[7] 杨振姣. 关于高校提升执行力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0):44-45.

[8] 高丽莉,刘素斌,于晓静. 论执行力[J]. 大连干部学刊,2006(6):4-6.

[9] 崔允漷. 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J]. 教育发展研究,2004(9):32.

[10] 崔允漷,王少非. 关于新课程的评议:一种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05(9):12-17.

[11] 姚志敏,谢利民. 教师课程执行力——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 教育探索,2010(11):94-95.

[12] 陈萍. 课程执行力:教师专业能力的理性诉求[J]. 中国教育学刊,2013(12):82-85.

[13] 王传斌,王继顺. 高职高专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模糊数学评价[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4-77.

[14] 周传生. 关于高校构建教学执行力系统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6-129.

[15] 孙祯祥,刘小翠.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概念、内涵与调查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4):28-36.

[16] ROBERT M B,孙洪涛. 教学开发模型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7(1):24-27.

[17] 赵可云,杨鑫. 教研员区域信息化教学引领力模型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116-122.

[18] REIGELUTH C M, FRICK T W. Formative research:a methodology for creating and improving design theories[A].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1999:633-651.

[19] 王国华,梁梁. 决策理论与方法[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0] 魏中龙. 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25.

[21] LEIGHTON A. Execution,execution,execution[J]. Brand strategy,2005(191):15.

[22] NELSON B,ECONOMY P. The management bible[M].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 2005.

[23] 罗伯特·A.尼曼. 简单执行[M]. 杨钐,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4] 冯兆田. 浅议企业执行力要素[J]. 科技创业月,2008(5):75-76.

[25] 肖军. 企业执行力的核心要素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97.

[26] 陈慰萱. 政府执行力: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124-127.

[27] 柳士顺,凌文辁. 管理者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 软科学,2010(6):85-88.

[28] 陈京水,凌文辁. 企业基层员工执行力构成因素分析[J]. 上海管理科学,2012(4):43-46.

[29] 占绍文,林忱. 谈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构成及提升途径[J]. 商业时代,2012(5):97-98.

[30] 刘雪明,禹黄姣. 论廉政政策执行力的涵义、构成及影响因素[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11.

[31]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 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2] 彭立. 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 李天龙.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4] 王卫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 Execution

 

ZHAO Keyun1, WANG Haiyan2, YANG Xin3, ZHAO Xuemei1, HUANG Xuejiao3

  (1.School of Communi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2.Basis Department, Dongy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3.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 teachers are the main practitioners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their instruction execution determines the achievements of inform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 execution,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of model building, builds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hat contains the vision, execu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route of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 in term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Finally, this model is explained.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some new thoughts for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of school managers and individual teachers.

[Keywords] Teachers;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 Execution;Model


作者简介:赵可云(1981—),男,山东昌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学习能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E-mail:zhkeyun@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