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山的伟大 2018-11-24

摘要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SAP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B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或)钙拮抗剂等,所有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均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对照组具体应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普伐他汀、倍他乐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心电图、运动耐量、心肌供血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运动耐量和心肌供血改善情况均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MZ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显著改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运动耐量好,疗效确切。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曲美他嗪
稳定型心绞痛(SAP)是心血管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又称为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典型心绞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常用治疗SAP的方法为增加心肌供血、降低血压和心率等,疗效显著。盐酸曲美他嗪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第一个治疗心肌代谢类的药物,其具有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抑制脂肪酸B和促进葡萄糖氧化、提高氧的利用率和心肌的机械效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周围循环等作用,同时对心肌细胞内的K+起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而起到抗心肌缺血和改善缺血心肌功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TMZ治疗SAP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①诊断、纳入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并存在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发病时有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特点,如胸骨后疼痛或憋闷,持续时间长达数分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发病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②排除标准:对3个月内曾发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予以排除,且对合并有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包炎、心瓣膜病、肿瘤、感染、神经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其他器质和功能性疾病的患者不予纳入。③剔除标准:对服药依从性差或者无能力表达主诉的患者,不能按医师要求进行试验,以及对阿托伐他汀药物过敏或者服用其他影响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药物者予以剔除。④一般资料:2014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SAP患者87例,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42~81岁,平均(59.17±9.53)岁;病程2~11年,平均(3.04±2.16)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B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或)钙拮抗剂等,所有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均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对照组具体应用药物为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口服;普伐他汀20 mg/次,1次/d,口服;倍他乐克25 mg/次,2次/d,口服。观察组在常规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TMZ 20mg/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物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程度及心电图、运动耐量、心肌供血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主要观察sT段,包括sT段降低导联和下降电压差总和;运动耐量则主要评价6 min步行距离;心肌供血则以左室射血分数(LEVF)为主要评定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以《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由阳性转为阴性。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或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1.5mm以上,但未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均低于50%,静息或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4%(P<0.05),见表1和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ST段降低导联和下降电压差总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降低程度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耐量和心肌供血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和LEV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增加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增加程度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SAP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狭窄为基础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狭窄使心脏负荷加大,其供血情况受到影响,不能为心肌提供很好的保障,从而引起心肌短暂的急性缺血与缺氧,此时便导致心绞痛发生。所以临床治疗SAP常见的主要方法为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缓解心肌的缺血、缺氧,消除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需血之间的矛盾,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随着21世纪医疗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方法,收到显著的疗效,但相对药物治疗来说其存在的风险性也明显加大,所以药物治疗SAP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传统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通道拮抗剂3种,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二级预防。而随着对疾病和药物的不断研究,SAP同样属于代谢疾病,常规药物的治疗虽然可明显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症状,但对心肌代谢功能无影响。心肌异常代谢会导致机体发生糖类和脂肪代谢障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给心肌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传统药物治疗SAP,往往疗效不太明显。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明确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新药。与传统药物相比,该类药物可直接于细胞水平发挥作用,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不影响血流动力学,TMZ最具有代表性。TMZ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和特异性地抑制脂肪酸氧化,从而刺激葡萄糖氧化,减少高能磷酸盐生成对氧的需求,降低产生ATP的氧耗,增加心肌缺氧时利用氧的效能,有效增强再灌注时的心肌酸再磷酸化,减少缺血时因为自由基产生造成的细胞损害作用,有效保证能量代谢和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起到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与传统的SAP治疗药物比较,TMZ可直接作用于缺血心肌,缓解心绞痛症状,同时也能够保护心肌。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sT段降低导联和下降电压差总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和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服用TMZ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的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治疗后运动耐量好,疗效确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