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血压监测鉴别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山的伟大 2018-11-24

摘要 目的:对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日间和夜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病因将其分为观察组(继发性高血压)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各24例;对这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24h、日间与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负荷压力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大多日间与夜间节律呈减弱或消失趋势,对照组患者大多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该特点可作为鉴别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远低于原发性高血压,极易对患者健康构成威胁。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日间和夜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我院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治水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48例,作?橹饕?研究对象,按照病因将其分为观察组(继发性高血压)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各24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2~80岁,平均(55.26±8.62)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7例;年龄35~82岁,平均(57.94±7.3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在进行动血压态监测前,确保患者停用常规抗血压药物1周。使用无创伤性携带式的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检测,将其佩戴于患者的左臂上,采用振荡法对患者的日间与夜间血压进行测定。在记录过程中患者的日常活动不受限制(避免剧烈活动),并准确记录患者的睡眠和觉醒时刻。一般情况下,患者日常活动分为日间(8:00~22:00)和夜间(22:00~次日8:00)这2个时间段,其中日间每间隔0.5 h进行1次测定,夜间每间隔1 h进行1次测定,24h后血压读数通常有40次,而有效次数大于80%即为有效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读取患者日间与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夜间血压平均值与日间血压平均值的比较下降>10mmHg说明夜间血压下降,即昼夜节律是存在的,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表明昼夜节律呈减弱或消失的趋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日间与夜间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压力负荷值的比较:观察组夜间负荷压力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正常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性征是存在24 h日间和夜间节律变化,而这种昼夜节律变化主要通过生理及神经性调节的方式来实现的,同时也会受控于人体体力、脑力活动的变化。压力负荷值是动态血压监测中对血压升高幅度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可有效预测出高血压对器官造成损害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SBP与DBP昼夜节律是存在的,可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呈昼夜节律型,而继发性高血压夜间SBP与DBP压力负荷值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且多数患者SBP与DBP昼夜节律均呈减弱或消失的趋势,可见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多呈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①动态血压监测调节昼夜节律的机制出现紊乱,如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②防止夜间器官组织缺血的机制不全。因此,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器官缺血或机制不全等问题。
另外,肾脏具有重要的血压调节作用,若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呈减弱或消失趋势,则可能是由内分泌紊乱、器官缺血损伤、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将在日间和夜间不断分泌醛固酮,而嗜络细胞瘤患者需持续分泌儿茶酚胺,促使患者24h的血压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种现象有助于对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进行辨别。相关资料显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多发生于重症高血压、心脑肾器官受损者、严重失眠等患者,同时严重自主神经障碍者和具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也是夜间血压持续升高的现象,这也表明了夜间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血压病情的发展阶段相关,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存在,大大减弱了昼夜节律的作用,导致患者血压24 h内呈持续升高的状态,这也是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不同点。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临床表现和必要的临床检查,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不仅可提高高血压的诊治效果,还可减少对心、肾等器官的损害。
综上所述,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记录患者的血压水平,对于病因的鉴别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