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前三回的十三个秘密(上)

 tng1959 2018-11-24


读者至今喜读脂批,因为它破解了大量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秘密,引领读者对小说和作者的理解大大加深。近几十年,评论红楼梦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对它内部秘密的发现,却寥若星辰,红学的降温,此亦原因之一。笔者读红已不下百遍,发现了不少秘密,而且大多破解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读到20遍以上,每读一遍都有发现。



近日我在喜马拉雅网开讲《破解红楼梦秘密》,才讲了三回,统计数字让自己都吃了一惊:前三回中,我居然发现十多个秘密!虽然大部分在自己以前的文章和著作中已经指出了,但近年在阅读原作中依然不断有发现。哪怕很小的发现,都令我欣喜得像宝玉那样“拍膝画圈”。本栏目是红学爱好者集聚之处,我很期盼能够与各位交流心得,分享体会。这里就把这十三个大大小小的秘密,一一摆出,不恰当处请大家指正。



第一回中我共有四个发现,其中两个大的都是最近取得的,自己非常喜悦。第一个发现是《石头记》的来源,曹雪芹自摆乌龙了。第1回的前面,曹雪芹写道,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石头,被和尚变成一块小小的美玉,放在袖子里带到人间,投胎变成贾宝玉。但这一回的后面,曹雪芹又说宝玉是赤霞(瑕疵)宫的神瑛侍者投胎的。小说中并没有交代过大荒山那块石头与赤霞宫的侍卫之间有什么关系,而且两人的身份背景几乎完全相反。这就有趣了:宝玉不可能是两个人投胎的合成体吧?那么,他到底是那块孤苦伶仃的石头变的?还是那位官场情场都得意的大内侍卫变的?



我们为什么要质疑呢?因为这关系到红楼梦的取材:石头,是没资格补天,被遗弃在山沟沟里,他哀怨,孤独;这经历有点类似曹雪芹,根据这个开头,我们明白红楼梦的写作缘起,是不幸,是怨愤。而神瑛侍者是神仙,是宫廷侍卫,不仅官场得意,还情场得意;他到人间去,是去谈情说爱,而且还没起身就有美女相伴,还泪报恩的故事,尽管美丽动人,但在沉郁悲凉方面,就不能同石头记同日而语了。所以很显然,曹雪芹的构思出现明显的破绽。问题是,这个破绽,好像没人论述过,不知是什么原因。



石头的故事和还泪故事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美。如果曹雪芹是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寄托给宝玉,那么石头的故事更加贴切;如果他是用现实中的某个贵族公子的身世来写宝玉的,那么还泪的故事比较合身。我有个推测:曹雪芹有两种构思,写成稿子了,还没来得及修改完,他已撒手人寰,因而留下了矛盾的开头。——如此破解这个秘密,不知道各位能否同意?



 



这一回的第二个发现,是“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的含义。请看原文。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石头那句:“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 显然是曹雪芹借石头的嘴,对红楼梦的“自评”。对这话,专家们解释为,曹雪芹是存心模糊小说的背景,以免引起法律麻烦。这解释没错。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假如单单为了模糊背景,石头不至于那么自信以至得意,还带着讥笑教训的口吻。曹雪芹背后应该还有一层意思,正是背后那层意思才让他洋洋得意。我们把这句话换一种翻译:我这部书的意义,不局限于某个朝代、某段历史,哪怕是汉代、唐代,都可以管用!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他这话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符合红楼梦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曹雪芹就这么骄傲,就这么狡猾!确实,红楼梦解剖的是人性,注目的是人生,贾府的故事、宝玉的人生,确确实实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放到各个时代、尤其是汉代以后比较发达的封建社会中,都具有典型意义。按照曹雪芹这个声明,我们再去理解红楼梦,是不是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加深刻?



第一回中另两个属于较小的发现,都与甄士隐有关。一个是元宵节那晚,家人霍启抱着英莲去看花灯,不小心把英莲弄丢了。注意这家人名字“霍启”,是祸事发起、祸事启动的谐音,暗示甄家从此倒霉,一落千丈。第四个发现,是甄士隐去投靠丈人封肃,这“封肃”谐音“逢宿”,逢遇宿命,注定倒霉的意思。



虽然这两个人名谐音都属于较小的秘密,但是,联系起来看,曹雪芹在甄士隐身边连用四个谐音名字(包括非由我发现的真事隐、真应怜),可知用意良深。曹雪芹在甄士隐身上花如此大力气,再联想到他把甄士隐故事放到开卷第一回,这一切让我怀疑甄士隐的故事,确实是曹雪芹本人或曹家的“真事”,只因一手的曹雪芹资料太少,无法将隐去的“真事”圆实了。对此脂批说:“不出荣国大足,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认为先写甄士隐故事仅仅是写作技术问题,恐怕不确。



 



第2回中的第一个发现是,林黛玉家的情况与曹雪芹家有所重合。在交代林家的背景状况时,曹雪芹让林如海也当盐政官,而且支脉不盛子孙很少,儿子又早死,这种状况与曹家很是相似。曹雪芹祖父曹寅也是只有一个儿子曹颙,曹颙未有儿子就死了,曹家断绝香火,是康熙亲自出马将曹頫过继,而曹頫也只有曹雪芹一个独子,曹雪芹死后,曹家这一脉最终还是断绝了。大家看,这状况与林如海家是否类似?林如海是独子,所以黛玉在南方连堂的、表的兄妹都没一个,这身世与曹雪芹本人又颇相似。再看后面,林黛玉告别父亲投靠京城外婆家,更是同曹雪芹诀别父亲北上京城又寄居姑妈家,殊途同归。而且其中的地点也有重合:林黛玉是苏州人,她离开苏州时5岁,照理应该扬州的岁月记的更清楚,但她只怀念苏州,有点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苏州也是曹雪芹的半个故乡,他爷爷曹寅曾任苏州织造,改任江宁织造后,是其妹夫李旭接任苏州,此后几十年一直是大舅子管江宁织造,妹夫管苏州,而且两人亲如兄弟,想来曹雪芹小时候经常跟着祖母去苏州。黛玉是在扬州告别父亲,北上北京;而扬州也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经营多年的地方,他不仅也在这里任盐务官,还在这里结交大批南方文坛领袖,大大缓和了汉族士人与满清的矛盾,也是在这里他刻印了《全唐诗》,另据《曹家档案》记载,曹家的房产大多在扬州,在江宁反倒没有私宅,一家人住在织造府署。把曹家的历史用一部分到林黛玉家,对我们理解红楼梦很重要,不过,更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又把曹家的另半个身世投影到薛宝钗家,这个我们以后细说。



第2回中的第二个发现,是宝玉的爷爷“代善”这个名字。我以为这个发现极其重要,它解决了红楼梦题材来源的问题。大家知道“代善”是清朝开国元勋、三朝元老、礼亲王的名字,曹雪芹把这名字写入小说要冒杀头的风险,所以他加了个姓氏,姓贾,“贾代善”,可以说是假的“代善”,这样他规避了法律风险。为什么说代善的出现,解决了红楼梦的题材问题,这里只能直接说我的观点:因为曹雪芹的姑父就是代善的后代平郡王,曹雪芹回北京后经常寄居姑妈家,这郡王府很可能就是贾府的原版。此事重大说来话长,请查看我多年前的论文《红楼梦不可能取材曹家》。



第三个发现是代善娶史家小姐为妻。史者,历史也,曹雪芹就这样轻而易举让代善同“历史”拉上了关系,暗示我们:代善就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代善。



第四个发现是代善的儿子贾赦这个古怪名字的奥妙之处。因为“赦”这个字的意思是“赦罪、赦免”,很不吉利,没人会把这字作为名字。中国人取名字讲究吉利,寄托美好的愿望,所以都用吉祥的、高尚的字。历史上南宋的秦桧被定义为大奸臣,自此以后几百年,再也没有人用“桧”字作为名字。到了清代,秦桧的后代秦涧泉在杭州看到祖先跪在岳飞面前的雕塑,深深惭愧,写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我国对名字的讲究。贾赦这个“赦”字,大家去查《中国人名大词典》,古往今来没人有用过。那么,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违背中国人取名字的原则,用“赦”这个不吉利的字来命名人物?究竟什么用意?——研究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曹雪芹就是用一个不该有的名字,故意逼着我们去思考!我本人被他所逼,费了许多时间去研究,最后,终于在文本中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就是,把宁荣两府“文”字辈的五个人,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敏,他们的名字,去掉姓氏,从长到幼将名字连读,敷——敬——赦政——敏——。这时,一个有意思的谐音句子飘然入耳:“附近设真名”!意思是,在贾府文字辈的人名附近,暗设了、埋藏了一个真实人物的名字。他是谁?不用说了,“代善”也!代善是文字辈的上辈,刚好在“附近”。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复杂、这么绕弯?由于代善这个名字是用不得、不准用的,因而曹雪芹先加一个姓氏来遮掩,然后又在这名字周围布置一个大珍珑,以贾赦的“赦”字为眼线,引导读者一步步解开珍珑,最后明白:“贾代善”暗示我们,代善家族、曹雪芹姑父的郡王府,就是贾府的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