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1.口 臭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111.口 臭
  口臭是指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而言。
  由于口臭的原因和程度不同,历代文献记载又有所谓“腥臭”、“口中胶臭”、“口气秽恶”等不同描述,均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    
  胃热炽盛口臭:口臭口渴饮冷,口唇红赤,口舌生疮糜烂,或牙龈赤烂肿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痰热蕴肺口臭:口气腥臭,兼胸痛胸满,咳嗽吐浊,或咳吐脓血,咽干口苦舌燥,不欲饮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食滞胃肠口臭: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频作,不思饮食,大便或秘或利,矢气臭秽,舌苔厚腻或腐腻,脉象弦滑。.
  
  胃热炽盛口臭:常在温热病或口疮、牙宜等病中出现,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生内热,火热上蒸,其气外现。症见舌质红赤或口舌糜烂生疮

,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口气热臭,并见口渴饮冷,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胃有实热之症。 治宜清胃泄热,可用清胃汤或升麻黄连丸加减;
清胃散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清  胃  散
   (《脾胃论》卷下) 
    [异名]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卷1)、消胃汤(《不知医必要》卷2)。    、
    [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一钱(9g)  黄连六分如黄连不好,
  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6g)  升麻一钱(9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
  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
之,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凡属风火牙痛或肾虚火炎所致的牙龈肿痛,牙宣出血者,不宜使用本方。
    [验案举例]
    1。牙龈肿痛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女,37岁。牙龈肿痛5个月,上下
牙龈肿胀,疼痛难忍,不能咀嚼。入睡困难,溲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阳明热
盛,循经上冲。治以清胃散加减:代赭石50g,升麻、黄连、桃仁、丹皮各lOg,当归、
生地各20g,蒲公英lO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5剂,疼痛肿胀减轻,守上
方易代赭石为20g,继服5剂,病瘥。
    2。便秘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男,63岁。便秘史2年,投中西药物,
用之有效,歇之复患。口渴饮冷,纳呆乏力,少腹痛满。溲黄,便结七、八日一行,苔
黄少津,脉滑数。证属胃蒸中焦,传导失职,治宜清胃热,通三焦。方以清胃散加减:
.大黄lOg,升麻lOg,黄连7g,当归20g,生地20g,丹皮lOg,黄芩10g,杏仁lOg。日
l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0剂病愈。
    3.瘾疹  《新中医》(1994,12:37):某女,30岁。诉全身出现红疹,瘙痒2天。症
见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瘙痒难忍,夜间尤甚。皮肤俽热,心烦lZl渴,咽喉肿
痛,神疲纳呆,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证属胃热蕴结,血热郁于皮肤。方以清
胃散加味,处方:黄连6g,生地30g,丹皮、升麻、当归、僵蚕、蝉蜕各6g。连服5
剂,病瘥。
    4.白疙  《新中医》(1994,12:37):某男,35岁。双下肢出现紫红色斑丘疹伴瘙
痒,反复发作5年余。诊为银屑病,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月余,皮损增
多,瘙痒剧烈,伴见口干舌燥,心烦不寐,小便黄,大便难。检查:双下肢紫红色斑丘
疹,上有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以两足、胫部为多,形似环状、银
币状,融合成片者呈地图、苔藓样。刮去鳞屑,可见暗红发亮的薄膜,挤压、抓破后可
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抓痕累累。舌红少津,.苔黄,脉弦滑。证属火毒瘀积,风盛血热。
治以泻火解毒,疏风清热。方以清胃散加味:生地45g,生首乌30g,黄连、丹皮、当
归、升麻、蝉蜕、白蒺藜各10g,小白花蛇1条(研末兑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
服。服药期间禁食牛、羊、鱼肉等腥味之品。同时外搽清热燥湿、疏风止痒之品。前后
服药30剂,皮疹全部消退,遗留少许色素沉着。随访1‘年,未见复发。
  5。痤疮  《吉林中医药》(1994,3:36):朴女,23岁。面部痤疮3年,每食辛辣刺
激食物而加重。诊见颜面散在性、油脂样丘疹,有大小不等脓点,挤则溢出脓性分泌
物,有刺痒微痛感。大便干结,小便赤短。苔黄厚,脉弦数。证属脾胃实热,上壅头
面。治以清阳明之热,活血化瘀。方以清胃散加减:大黄50g,升麻10g,黄连、生地
各20g,当归、丹皮、桃仁各10g,蒲公英100g.以上方随症变更,服药30余剂病瘥,
随访20年,未复发。
    按语:案1牙龈肿痛属阳明热盛,循经上冲,故用清胃散加减以清胃而奏效。案2
便秘,责之阳明热结,故用清胃散加大黄以泻热通便。案3瘾疹系胃热蕴结,郁发于皮
肤所致,故用清胃散加僵蚕、蝉蜕以疏风止痒。案4白疙胃热郁结,风盛血热,火毒搏
于肌肤,致皮肤气血失畅,营卫失和,故用清胃散清泻胃中瘀热,凉血解毒。重用生地
以清热凉血,佐以生首乌、白蒺藜养血润燥,蝉蜕疏风止痒,配以小白花蛇以搜风通
络,诸药合用,切中病机,多年顽疾获愈。案.5,痤疮系阳明热盛,上壅面部、气滞血
瘀,毛窍闭阻,热不解透,壅滞而成,故治以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佐以清热解毒,化瘀
活血之品。
    [临床报道]
    1.口腔溃疡  以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75例。症见:口腔粘膜多处溃疡,
局部凹陷,边周红肿,上有黄褐色分泌物,灼痛难忍,说话饮食不便,多伴喜寒恶热,
咽红,齿龈肿胀疼痛,甚则牵引头脑,满面热感,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处方:黄
连、升麻、当归各6g,生地、射干各15g,丹皮10g,银花、连翘各20g,水煎2次取
汁300ml,服药前用少量药汁漱口,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疡疼痛减轻后吐出药液,
连续漱I:1 3--5遍,服下剩余药汁,用药3--9剂,一般6剂。结果全部治愈¨j。又有以
本方加减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生地20g,当归、黄连、丹皮各10g,升麻6g。胃热
烦躁不安,I:2I渴多饮者加知母15g,生石膏30g;便秘加大黄30g;火热壅盛,溃疡严
重者加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芩10g。6天为1疗程,一般停用其他药物。治疗86
例,结果,治愈8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8%。其中3天内治愈22例,4—6天
治愈41例,6--9天治愈10例。
    2。复发性口疮  以清胃散为主治疗本病胃肠热壅型7例。症见:发热便秘,口渴
多饮,多食易饥,口臭,烦躁不安,牙龈肿痛出血,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胃凉血,泻
火通便。处方:黄连10g,生地15g,丹皮10g,当归10g,升麻6g,知母10g,天花粉
12g,大黄6g。疗效显著。
    3.牙周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牙周炎40例。基本方:黄连5g,生地20g,当归、丹
皮各12g,升麻15g,生石膏30g。发热明显,伴El温,重用生石膏30--100g;牙龈充
血,肿胀明显者,加山栀15g,黄柏12g;舌红、口干等阴亏之症明显者,加石斛、北
沙参各15g,芦根、花粉各20g;化脓者加桔梗、皂角刺各3—5g;出血明显者,重用
生地至30g,加水牛角20g;伴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15g。结果:治愈27例,有效
12例,无效1例。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螺旋霉素组(P<o.01)L4j。
    4.痤疮  以本方加味治疗寻常痤疮。该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困脾犯肺,致使腠理不密,毒邪乘虚而人,故治当以清
胃散加味,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处方: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
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中药外洗。治疗50例,结果用药3—9
剂,一般用药6剂,全部治愈L5j。

升麻黄连丸
【组成】白檀6克,生甘草9克,生姜(取自然汁)、莲花青皮、升麻各15克,黄连(去须)30克,黄芩(去腐,酒洗)6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次丸,细嚼,食后白汤送下。
【功效】行气解郁,宣泄积热。
【主治】多食肉,口臭不欲闻,其秽恶气使左右不得近。

若兼便秘腑实,宜用凉隔散。

凉膈散
连翘6克 酒大黄3克 芒硝3克 甘草3克 栀子1.5克 黄芩1.5克 薄荷1.5克 竹叶7片 生蜂蜜1匙   
1.若上焦热重,心胸烦热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
2.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
3.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躁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芒硝、大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
4.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
 凉  膈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
    [异名]  连翘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连翘消毒散(《外科心法》卷7)。
    [组成]  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炽各二十两(各9g)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
十两(各5g)  连翘二斤半(18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人竹叶7片,蜜少许,煎至七分,
去渣,食后温服。小儿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  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
痛,睡卧不宁,谵语狂妄,便闭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证为上、中二焦火热炽盛,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
舌红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上焦热重,心胸烦热口渴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心
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地骨皮以清心热;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渴欲饮,大
便不燥者,可去硝、黄,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以清热利咽;吐衄不止,加鲜
茅根、鲜藕节凉血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病毒性肝
炎、流脑等属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虽有通腑之力,但重在清胸膈之热,故临症即使大便不秘,而胸
膈灼热如焚者,亦应施用。孕妇患本方证,方中硝、黄宜少用或不用。
   [验案举例]
    1.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湖南中医杂志》(1994,2:42):某女,19岁,1987年5
  月4日初诊。起病2天,先左眼红肿,继则右眼亦红肿。痒痛交作,怕热羞明,时流
  淡红血泪,眼眵粘稠,晨起不易睁眼,睑胞微肿,头痛口渴,心烦不安,大便2日未
  行。体温38.1℃,舌红、苔黄燥,脉浮数。证属风热疫毒。治以泻热解毒。投以凉
  膈散加减:板蓝根15g,生地lOg,玄参15g,生大黄6g,炒栀子10g,薄荷6g,连
  翘10g,黄芩10g,生甘草6g,竹叶10g,日服工剂。同时配用蒲公英煎汤熏洗,用
  药3日而愈。
    2。伤食咳喘  《四川中医》(1994,3:44):某女,3岁,1990年5月13日初诊。因
  伤食、咳喘3天,经肌注青霉素及口服止咳平喘药治疗无效。查患儿面红气粗,以夜间
  为甚,形体较胖,喜肉食,大便3日未解,唇红。治宜清火泻肺,通腑平喘。处方:大
  黄2g(后下),竹叶、芒硝(冲服)各3g,黄芩、桔梗、枳壳、栀子各6g,薄荷、连
  翘、炒莱菔子、桑白皮各10g;服1剂后患儿大便通畅,喘咳明显减轻。于上方减大
  黄、芒硝,再服1荆而愈。    .  、
    3.脑鸣  《新中医》(1994,7:21):某男,61岁,1992年2月初诊。患者自觉头内
  如虫蛙呜叫,伴有咳嗽、失眠、多梦而住院以脑动脉硬化治疗,先后用复方丹参针、低
  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服中药《金匮》肾气丸、鹿茸丸等,月余仍不见好转。现患者仍
  觉脑鸣如虫叫,伴有眩晕,昼夜均发作,体胖,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略
  白带黄,脉弦数。脑鸣一症有虚实之分,此患者据证分析属实,即用凉膈散泻之。处
.方:连翘、大黄各15g,芒硝20g,竹叶6g,生甘草、薄荷各10g,山栀子、黄芩各
  12g。上方服3剂后大便泻下3—4次,胸中略轻快,脑鸣大减,去芒硝加钩藤15剂,
  继服上方3剂,脑鸣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照方又服3剂,脑鸣眩晕已罢,随访半
  年,未见复发。    ‘    、
    4.良性高颅压症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5:46):某女,25岁,1989
年儿月11日初诊。一年来多次住院治疗,经腰穿、CT、磁共振等多项鉴别检查,
确诊为良性高颅压症。现症为头晕,头痛,胀闷不清,两额角针刺样阵痛,以左为
重,稍有活动,极易疲乏,嗜睡,卧则如在舟中,面热口干,心烦易怒,大便如
球,3—5天1次,舌红绛,苔白少津,舌根有少许薄黄苔,脉弦长。据情辨证为
热结上、中二焦,腑气不通,热毒冲脑,阻塞气机,枢机不利,髓海诸窍不得通
畅,积液成实,变生诸症。治当釜底抽薪,泄浊通腑,疏通气机,清热解毒。方用
凉膈散加减:大黄9g(后下),芒硝6g‘(冲服),黄芩9g栀子6g,连翘12g,菊
花、槟榔各6g,滑石12g,川芎9g,薄荷6g(后下)。竹叶为引,水煎服,每日1
剂;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上方服首剂,即便下3次,初为粪球,后转稀软水便.奇
臭。自此每服药后皆可排稀软便2—3次,药进3剂,头已基本不痛,6剂后头不
再晕,心不烦.,两额角针刺样痛间隔时间延长,头部有沉困感,停止使用降颅压
药,继服上方至15剂,已能、操持家务。后以本方加活血化瘀之品,调理巩固月余
而诸症痊愈,迄今未发。    ‘
    按语:案1,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证属无形风热疫毒上攻眼目,治以泻热解毒,投以

凉隔散加减,同时配用蒲公英煎汤熏洗,用药3日即愈。案2虽为伤食咳喘,但究其
病因乃肺与肠腑有形之热积滞而致肺胃之气上逆;治宜清火泻肺,通腑平喘,方用凉
膈散加桔梗、枳壳、炒莱菔子、桑白皮等加减而愈。案3脑鸣,属现代医学之脑动脉
硬化症,屡治乏效,中医辨证,病情属实,为上焦火热弥漫,清空受扰,即用凉膈散
清上泻下,药后胸中畅快,脑鸣大减,眩晕亦解。案4良性高颅压症,屑于中医眩
晕、头痛范畴,辨证为热结上、中二焦,腑气不通,热毒冲脑,阻塞气机,枢机不
利,髓海诸窍不得通畅,积液成实,变生诸症。治以泻下为主,、清上为辅,疏通气
机,清热解毒,用凉膈散加减15剂,基本治愈。以上4案虽其病变部位有眼目、肺、
头部不同,临床症状各异,但其皆为火热之邪侵扰上焦,积于局部而为病,因此治疗
均以凉膈散加减而取得佳效。
    [临床报道]    .
    1.支气管扩张咯血  以本方加减: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g,连翘、
山栀、黄芩各9R,蜂蜜18g(兑人)。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一工5剂为工疗
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治疗30例支扩咯血,其中,男19例,女儿
例;年龄15—37岁;病程3个月至15年;大咯血(大于500ml/X)2例,中咯血
(100—150ml/X)22例,小咯血(小于100m1/~)6例。本组患者均在促进脓痰引流
和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下,在西药止血治疗无效停用时给予凉膈散加减治疗。
结果:显效(咯血停止,相应症状基本消失)22例,占73.3%;有效.(咯血与其相应
症状有所好转)6例,占20%;无效(反复大量咯血未减轻卜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
占6.7%;总有效率为93.3%。临床观察显效最短时间为2天,最长为2周,平均7
天[u。
  2.大叶性肺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13例,每日l剂,重症每日2剂,煎
服。有恶寒或寒战者加鸡苏散30g;壮热不恶寒,邪热炽盛者加生石膏60g。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X线复查炎症病灶消失,属于痊愈者10例;症状消失,
血象恢复正常,X线复查炎症病灶大部吸收,属于好转者3例。
    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32例。加减:壮热
时惊者,加紫雪散O.5一lg,1日1—2次;扁桃体化脓、口腔糜烂者,加犀青散局
部吹敷,1日4次;口臭便秘者,加芒硝3—5g,冲服;鼻衄,加白茅根、丹皮、
生地、仙鹤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者,加蒲公英、夏枯草、贝母、瓜蒌;舌红苔
剥者,加麦冬、生地;表证未罢者,加薄荷、牛蒡子;咳嗽者,加杏仁、桔梗、浙
贝;呕吐者,加姜竹茹。治疗结果,32例中,除2例原有呕吐,服药困难而中断
外,其余均治愈。
  4.d,JL病毒性脑炎  本方加味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
的发热、烦躁或嗜睡,其中头痛明显21例,抽搐7例,呕吐13例,视觉障碍1例。全
部病例均经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确诊。随症加减,热重加生石膏、羚羊角;抽搐加钩
藤、菖蒲;偏湿加藿香、佩兰。同时配合静滴能量合剂。结果:痊愈29例,临床症状
消失,脑电图恢复正常;好转2例,症状基本消失,脑电图好转或留有后遗症者;无效
1例,症状无改善。
    5。小儿L原发性癫痫  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原发性癫痫l0例,其中全身性惊厥性发作
5例,失神小发作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转化为大发作1例。随证加减,睡眠较少者,
加磁石30g、天麻30g;食欲不佳、舌苔黄厚者,加焦三仙各6g;大便稀者,加大枣6
枚;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加桑叶10g、菊花10g。发作控制后,坚持服0.5—1年。结
果随访5年未发作者5例,3年未发作者2例,2年未发作者2例,1例半年后复发。
    6.慢性肾功能不全  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4例,同时用西药治疗36
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中药组34例中,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对照组
36例中,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且中药组在增加尿量、改善肾功能各项指标、降低LDL和I-IDL方面均优于西药组。
    7.难治性鼻出血  以本方为主治疗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的鼻出血24例。加减:出
血多加三七粉,阴血不足加阿胶、白芍,气虚加黄芪、太子参,肝火偏盛加龙胆草,胃
热盛加生石膏、黄连,有表证加荆芥、葛根。结果痊愈(服药l一3剂血止)2l例,有
效(服药3—5剂出血基本停止)2例,无效(服药5剂以上出血仍未停止)1例。总有效率为95。83%。
   
[附方]  清心凉膈散
(《温热经纬》卷5)  连翘四两(120g)  黄芩  薄荷  栀子
各一两(各30g)  石膏二两(60g)  桔梗一两(30g)  甘草一两(30g)  将上药
为粗末。每服三钱(9g),加水碗半,煎一碗,去滓温服。功用:清心凉膈,泻热解毒。
主治:热毒壅阻上焦气分证。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舌红苔黄等症。
    本方乃凉膈泻热之剂,连翘、黄芩、栀子清心凉膈,石膏、薄荷辛凉透热,桔梗、
甘草宣通上焦气分兼利咽喉。本方与凉膈散相比较,因其病位在上,邪在气分,乃无形
之热,故不用苦寒泻下之品,而以轻清上浮之品为主,以透达郁热。

 

  食滞胃肠口臭:证由饮食不节,肠胃失运,宿食停滞,遂成食积。临床特点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如(伤寒论)之谓“干噫食臭

”;并兼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之症。治疗宜消积导滞,方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

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卷3)
    [组成]  山楂六两(180g)  神曲二两(60g)  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0g)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积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
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3.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
    [使用注意]  本方消导之力较缓,一般适宜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而偏热者,若正
气已虚,或偏寒者,应适当加减。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
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3.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
    [使用注意]  本方消导之力较缓,一般适宜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而偏热者,若正
气已虚,或偏寒者,应适当加减。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异名]  导气枳实丸(《医学入门》卷8)。
    [组成]  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茯苓去皮  黄
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泽泻二钱(6g)
    [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九,食远温开水
送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  消食导滞,清热利湿。    .
    [主治]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的成因是饮食积滞较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
于肠胃,即湿热食积证。食积内停,阻遏气机,则脘腹胀痛;湿热积滞下迫,故下痢或
腹泻;若湿热积滞内壅,腑气不通,又可见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
力,皆为湿热征象。
    [配伍意义]  针对本方证食积与湿热并存的发病机制,法当消食导滞与清利湿热兼

  痰热蕴肺口臭:多见于肺热、肺痈等病证。由于痰热壅肺,灼伤气血,瘀结成痈,血败为脓。故症见咳吐浊痰、脓血,口气腥臭,胸满胸

痛等。治宜清肺化痰辟浊,方选千金苇茎汤、泻白散加减。

苇茎汤 
苇茎60克(先煎) 薏苡仁30克 桃仁9克 冬瓜子24克 
1.若肺痈未成脓者,加鱼腥草、金银花。
2.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甘草、贝母。

 苇  茎  汤
    (《古今录验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0)
    [组成]  锉苇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50个(9g)去皮尖、两仁者  瓜办半升(24g)
    [用法]  哎咀。以水二半,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肺痈的有效方剂。不论肺痈其脓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
方。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肺痈未成脓者,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
可加桔梗、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3.本方现代常用于肺脓肿、肺炎球菌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辨证属于肺热
痰瘀互结者。    .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多为滑利之品,并有活血祛瘀作用,故孕妇慎用。
   [验案举例]。
    1。肺痈  《黑龙江中医药》(1985,6:6):某男,45岁,教师。患者恶寒发热,头痛
身倦,喉痒咳嗽10余天.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按风热犯肺施治而投清热祛风,
宣肺解表之剂。服药3剂,恶寒虽止,余症有增无减。胸部疼痛,咳吐腥臭脓痰,舌苔
黄,脉滑数。X线胸透示肺脓疡。证属中医肺痈范畴,为热毒犯肺,瘀结而成,以《千
金》苇茎汤加味:苇茎20g,冬瓜仁20g,桃仁9g,贝母15g,黄芩lOg,薏苡仁20g,
鱼腥草15g。水煎服,日2次;服药3剂,发热、胸痛明显减轻,仍咳痰不爽,守上方
加桔梗lOg。前后进药20剂,诸证悉除。
    2.鼻渊、《四川中医》(1995,6:49):某女,30岁。鼻塞不通10余日,流黄脓涕,
嗅觉减退,头沉头痛。西医认为上颌窦炎,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察其双上颌窦区有压
痛,鼻粘膜充血,双下鼻甲肿大,双中鼻道有脓涕,舌红,苔黄。证为风热邪毒,袭表
犯肺,治拟清热解毒,逐痰排脓。处方:苇茎15g,桃仁、薏仁、冬瓜子、苍耳子、辛
夷花(包煎)、路路通、忍冬藤各lOg,连翘、蒲公英各15g,白芷3g,每日1剂,水煎
服,连服12剂而愈。    .
    按语:案1.肺痈因热毒犯肺,瘀结而成,投苇茎汤加味,使月余之疾,得即痊愈。
案2鼻渊乃外邪侵袭鼻窍,病程日久迁延不愈,以致气血壅塞,痰、脓、湿浊及瘀血内
生而成,故依肺开窍于鼻,肺之液为涕的理论,用逐瘀排脓、化痰除湿、散结通窍之苇
茎汤加减而收良效。    .
  [临床床报道]
  一、内科
  1。肺脓肿  本方对肺脓肿有较好疗效,适用于该病各期,尤以“咳而胸痛,吐痰
腥臭,或咳吐脓血者”为佳。患者药后排脓爽利,诸症缓解,较快痊愈0有运用苇茎
汤,并重用苇茎和冬瓜仁,治疗15例肺脓肿。结果全部治愈。本组病例中,部分病人
曾使用抗生素无效者;有不宜手术治疗或不愿手术者,采用本方治疗而愈uj。庄氏以
本方为主治疗18例肺脓肿,根据病情变化酌加或选用其他方药,极少配合使用抗生素,
经临床及X线等检查,18例中,痊愈13例,好转4例,未愈1例,平均住院40.7
天。田氏以本方加减治疗16例肺脓肿,组成:苇根30--60g,冬瓜仁30g,苡米15-
30g,桃仁9g,蒲公英30g,双花30g,地丁30g,连翘15g,黄连9g,栀于9g,甘草
3g,口渴加石膏、花粉;吐血加白及、仙鹤草。日l剂,水煎服。结果:治愈13例,
好转2例,无效1例L3j。
    2.肺炎  急性肺炎多有肺热咳喘症状,属细菌性或病毒性者,用本方加减,均有
疗效。有以本方加银花、连翘为基本方,依病情酌加川贝、桑叶、丝瓜络及麻杏石甘
汤,治疗15例大叶性肺炎。病情重者每日2剂,每3—4小时服药1次,症状明显好转
后改为每日1剂。结果全部治愈c“。有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45例,
全部治愈。一般2—5天退热,其中半数在用药后48小时开始退热,白细胞数亦恢复正
常;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于4—6天减轻或消失。胸透复查42例,23例病灶全部
吸收,5例基本吸收,14例部分吸收C53。许氏用本方治疗24例病毒性肺炎,药后咳嗽、
咯痰显著减轻,7例发热患者,平均2.7天退热,24例中20例病变完全吸收,3例部

分吸收,1例无改变。陈氏以本方加减治疗10例支原体肺炎,处方:鲜芦根30g,冬
瓜仁、薏仁、炒莱菔子、浙贝母各9g,桃仁、杏仁各6g,银花、连翘、黛蛤散、鱼腥
草各12g。咳甚加炙冬花、炙紫菀;痰多加全瓜蒌、天竺黄;热不退加生石膏,胸痛加
广郁金,同时重用桃仁。结果全部治愈。
    二、儿科    .    。
    1。小儿肺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45例小儿肺炎,基本方:苇茎12g,苡仁、冬瓜仁
各9g,桃仁6g(2岁量)。气促鼻煽者加杏仁3g;痰不易咯出者加瓜蒌9g;大便干结者
加大黄2g;热盛者加石膏12g。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结果:痊愈39例,有效5例,
好转1例。一般服药3—5剂即可痊愈c8j。以本方加味治疗+JL肺炎42例。处方:鲜芦.
根30g,杏仁、枇杷叶各9g,冬瓜仁12g,生苡仁、鱼腥草各15g,黄芩:桃仁各6g。
高热者加生石膏30g,银花9g;气急者加葶苈子、桑白皮各9g;咳嗽痰多加冬花、紫
菀各9g;大便秘结加大黄4。5g。每日1剂,水煎分数次口服。结果:痊愈37例,好转
5例。平均住院10天。
    2.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  以本方加杏仁、前胡、白前、苏子、莱菔子、玉蝴蝶、
胆星治疗tbJL急性支气管炎200例。每日1剂,分3—4次温服,年长儿可一次顿服。
结果:治愈169例,无效31例,治愈率为84。5%。
    3。百日咳  以本方加甜杏仁、百部、川贝、橘红、炙杷叶、鲜梨皮、甘草治疗17
例百日咳属痰热壅肺者。患儿均在痉咳期就诊,无其他合并症,,均服药4—8剂痊愈。   
    三、五官科 
    上颌窦炎  以本方为主,热盛者加银花、连翘;清涕加细辛、桂枝;黄脓涕加连
翘、忍冬藤。水煎服,日1剂,12剂为1疗程。治疗本病86例。结果:治愈59例,
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9%。    .

泻白散
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泻  白  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肺汤(《证治准绳。幼科》卷9)。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  各一两(各15g)  甘草炙  一钱(3g)
    [用法]  上药锉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
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
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使用注意]  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验案举例]
    1.荨麻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某女,49岁。患荨麻疹6年余,时
发时止,屡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心烦急躁,夜难入睡,曾诊为
顽固性荨麻疹。此次发病乃因迁居新房,室内潮湿,数Et发病,瘙痒难忍,尤以四肢为

重,其疹搔之随手增大,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有余,皮疹遍及全
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以风热夹湿论治。拟
方: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参各lOg,蝉衣20g,捣碎。水煎服,相继服药12
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连服2月,至今7年
未发。
  2.盗汗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某男,26岁。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
长期不愈,使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
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药用桑白皮、地骨皮各
30g,生甘草lOg,浮小麦50g,水煎服。共服8剂,盗汗即止。
、  3。单纯疱疹  《江西中医药》(1990,6:35):某女,26岁。发热、咳嗽3天后,鼻孔
及口角皮肤粘膜交界处起群集小水疱,灼痒1天。诊见皮疹为针头大小水疱,密集成
群,周围红晕,疱液澄清,两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测体温38。5℃,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诊断:单纯疱疹,此系外感风热之毒客于肺胃两经,蕴蒸皮肤而生。治宜泻肺
清热,解毒消疹。方以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大青叶、板蓝根、银花各15g,地骨皮、
黄芩各lOg,甘草5g,水煎服,3剂病愈。
  按语:荨麻疹中医多以瘾疹名之,案1之发病始因外受湿邪,后于盛夏乘凉复感风
热之邪,湿热相搏而引起。从“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用本方清肺泻火,
复加祛风除湿之苦参及疏散风热之蝉衣,药力尤宏,故可收效。案2肺结核属中医虚劳
范畴,其盗汗由阴虚内热,血津外泄而致。又“血汗同源”,汗多必耗伤津液,损及阴
血,益致阴虚。故治以桑白皮清泻肺热;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并凉血而除虚热;甘草润肺
益气;浮小麦固表敛汗。如此用方,药证相合,则盗汗自止。案3之单纯疱疹,从“肺
合皮毛”立论,针对基本病机“肺经有热”,而投本方加减,故获良效。
  4.疱疹性结膜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4:41):刘某,28岁。自觉右眼涩痛
微痒2天。检查:双眼视力正常,右眼大眦部的白睛表层可见3个粟粒样疱疹,并见赤
脉围绕,黑睛透明,左眼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诊断:疱疹性结膜炎。证属热客
肺经。方以泻白散加谷精草、蝉蜕、木贼等,服药4剂而愈。
  5。咳嗽  《谢铁庐医案》:杨协胜之女,寒热咳嗽,腹痛泄泻。医者未知痛一阵泻
一阵属火之例,木强反克之理,妄用消耗之剂,渐至面浮气促,食减羸瘦,又误用芪、
术之药,潮热愈重,痛泻愈多,延绵两月,众谓童痨难愈。乞诊于余,先与戊己丸作
汤,二剂痛泻顿止,继以泻白散合生脉汤,二剂潮嗽皆安。
  6。痘衄  《保婴撮要》卷20: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
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
  按语:白睛为风轮属肺,热客肺经,故见案4之白睛疱疹,治以泻白散清泻肺热而
收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则大肠亦不安,故发为案5之咳嗽与腹痛泄泻并见,泻肺
清热为治病之本。肺主皮毛,肺经热盛,血热妄行,故案6见痘疱衄血,清泻肺热,施
用本方,是为正治。
    [临床报道]
..  1.小儿咳嗽  以本方合茅根汤治疗43例小儿咳嗽,药物组成:桑白皮钮,地骨皮
8g,杏仁5g,黄芩4g,白茅根lOg,莱菔子lOg,瓜蒌仁3g,前胡6g,胆南星3g,生

甘草3g,水煎服,日1剂。3剂为1疗程。结果:痊愈40例,占93%;好转2例,占
5%;无效l例,占2%;总有效率为98%。服药最短2天,最长4天cu。
    2.小儿多汗症  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
干咳者加百合、贝母;汗出较甚,形体消瘦者加浮小麦、阿胶。结果:服药2剂而愈
97例,占53%,3剂而愈68例,占37。15%,4例而愈18例,占9.83%,总有效率
98%以上(x。
    [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
枣十二枚(4枚)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
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有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恐葶苈药性猛烈而
伤正气,佐以大枣,甘温安中而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二药合用,而奏泻肺行水,下
气平喘之功效。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泻白散
所治之咳喘,是由肺中伏火郁热而致,咳痰量少,且苔必黄燥,脉细数;本方所治咳
喘,则因痰浊壅滞于肺而致,咳痰量多稠浊,胸膈满闷,苔腻,脉滑。
    苇  茎  汤
    (《古今录验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0)
    [组成]  锉苇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50个(9g)去皮尖、两仁者  瓜办半升(24g)
    [用法]  哎咀。以水二半,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次服。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  肺痈之病,乃因风热邪毒人肺,痰热内结,内外合邪所致。风热之
邪,外袭肺卫,则身有微热,或时时振寒;邪壅于肺,气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发为咳
嗽;伤及血络,热毒瘀阻,久不消散,血败肉腐,痈脓破溃,从口而出,因而咳吐腥臭
脓血;痰热瘀血,互阻胸中,肺络不通,故见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乃痰热内盛之征。    .
    [配伍意义]  本方为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而设。治当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方以苇茎为君,其性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本经逢源》卷2曰:“专于利窍,善治肺痈,
吐脓血臭痰”,为治肺痈要药。瓜办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
君药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以排脓,下利肠胃以
渗湿,同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且润燥滑肠,与瓜办配合,可使痰瘀从大便而解,

   口臭多因脏腑积热所致,或湿热、或食积、或痰浊,其理“亦犹阴湿留垢之臭”(<景岳全书))。本节所述三证,皆为实证。
   临床辨证时,胃热炽盛口臭以口渴饮冷、口舌生疮、便秘溲黄、苔黄为主症;
   食滞胃肠口臭,根据伤食病史以及干噫食臭、吞酸嗳腐、脘腹胀满、舌苔腐腻等可资鉴别;
   痰热蕴肺口臭,以咳唾腥臭痰、胸满胸痛为主症。只要抓住不同证候特征,自可区别。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口臭候):“口臭由五脏六府不调,气上胸膈,然府脏气,臊腥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
  (儒门事亲>卷六:“赵平尚家一男子,年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发厕,虽亲戚莫肯与对语。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炼,火

主焦臭,故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极热,则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先以茶调散涌而去其七分,

川芎茶调散 
川芎12克 荆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炒香附24克 防风4.5克 薄荷24克 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异名]  茶调散(《世医得效方》卷10)、茶调汤(《经验良方》,录自《医方类聚》
卷82)、川芎茶调饮(《不居集.下集》卷2)。
  [组成]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白芷  羌活  甘草尴各二两(各60g)
香附子炒八两(240g)[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用茶清调下(现代用法:药量酌减,水煎服)。
  [功用]  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证。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以头痛,恶风寒(头部吹风
则痛甚或头痛发作),鼻塞,脉浮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组成药物以辛温之品为多,故主要适用于风寒头痛,但对风热头
痛亦可加减应用。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
之功;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
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3。本方现代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慢性鼻炎、鼻窦炎、感冒、脑外伤后遗
症等引起的头痛,辨证属于外感风邪者。
    [使用注意]
    1.凡因气血亏虚,清空失养;肝肾阴虚,肝阳上扰;痰湿阻滞,清阳受困等引起
的头痛,本方不宜使用。
    2.内服治疗若其效不显,可配合本方外治。危亦林谓:以本方细末“用葱涎调贴
两太阳穴,除痛甚者特效”(《世医得效方》卷10)。

   [验案举例]  头痛  《李继昌医案》:某男,35岁。1946年初秋来寓就诊。自诉三
月前患风寒感冒后即感头痛,忽左忽右,经常发作,迄今未止。前医曾作火炎于上而投
过清凉之剂,疼痛反增,不分昼夜,时重时轻,坐卧不宁。病急则杂药乱投,总难奏
效。切其脉,左右俱浮,两寸兼紧,舌苔薄黄。知为风寒火郁之证,盖头为人身诸阳之
会,患者初感风寒之际,未能及时汗解,更进以凉遏之品,致风之邪愈加冰伏难除,阻

于经络,郁遏清阳之气不得宣畅,反化火上冲而成此证。脉浮兼紧者,风寒之邪外束
也;阳郁化火则舌苔薄黄。法当疏散风寒,宣解郁热,但病程已久,唯恐单用内治其力
不支,乃采用内外合治之法。内服方:川芎二钱,吴白芷二钱,生姜二片,薄荷二钱,
羌活一钱,菊花二钱,防风一钱,炒黄芩一钱,陈茶二钱。外用方:蚕砂二两,清水煎
煮,俟药汁将干,将蚕砂并汁摊开于新布上,包扎痛处,每日换药一次。经外治半月,
服药10剂后病即痊愈。
    按语:本案系外感风邪头痛,其病因、病机原医案中分析甚详,故治疗在内服川芎
茶调散祛风止痛的同时,结合用蚕砂外治以疏散风热,内外合治,终收全效。
    [临床报道]
    1。头痛  川芎茶调散治疗多种头痛有较好的疗效,故报道较多。六十年代初即有
人运用川芎茶调散原方治疗偏头痛126例,主要症状为头部左右颞颥部疼痛,其痛偏于
一侧,呈阵发性,可以固定或交替发作,经久不已,且都伴精神忧郁症状。结果:服药
3天缓解者38例,5天缓解者46例,7天缓解者21例,有效率83.3%,半年至1年复
发38例,用本方再治再取效。八十年代,何氏报道用川芎茶调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
痛43例,其中典型偏头痛15例(34.9%),不典型偏头痛19例(44.2%),丛集性头
痛9例(20.9%)。每日服1剂,连用30天为l疗程,停药后仍有症状者,过15—30
天后再用1疗程,个别病人用3个疗程。结果,痊愈(观察2年,头痛未再发作)n例
(25.6%),显著好转(偶有轻微头痛,间歇期明显延长,睡眠正常)14例(32。6%),
好转(头痛减轻,间歇延长,睡眠改善)12例(27。9%),无效6例(13.6%)。本组
无恶化,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姚氏报道,用川芎茶调散加蜈蚣,或全蝎、僵蚕
为基本方,再结合随证加味,每日工剂,治疗内伤头痛1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u
例,年龄17~69岁,患者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结果全部治愈,治愈天数为2—15
天l“。另有报道,用川芎茶调散加蜈蚣或全蝎,再加益气、养血、气血双补、滋肾、
化痰、活血药物,分别治疗内伤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肾虚、痰浊和瘀血等引起的头
痛,有较好的疗效,并认为川芎茶调散不宜治疗肝阳、肝火、肝风头痛L6j。近有报道,
使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取得较好疗效。52例均门诊病人,其
中,男性12例,女性40例,年龄22~65岁,病程1—28年,全部病例均经脑电图或
头颅C7检查,排除脑肿瘤、血管畸形、癫痫等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
征,均有反复发作性头痛1年以上,伴呕吐、头晕、失眠等症状。治疗用药:川芎、荆
芥、薄荷(后下)、苦丁茶各10g,白芷、羌活、防风、甘草各5g,细辛3g。随证加减:
夹痰湿者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夹瘀血者合血府逐瘀汤出入;兼肝经郁热者合丹栀逍
遥散化裁;病程久者加全蝎、蜈蚣等。水煎分2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1
个疗程的治疗,痊愈(头痛及伴有症状消失,观察1年未复发)16例,显效(症状基
本消失,偶有轻微头痛)工9例,有效(头痛减轻,间歇延长)12例,无效(治后症状
无改善或加重)5例,总有效率为90.4%。
  2.急性额窦炎  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9g,防风、白芷、黄芩各10g,菊花、
辛夷各12g,苍耳子、金银花各15g,薄荷:甘草各6g)治疗本病12例。结果:痊愈
u例,好转1例。平均服药6剂L8j。
  3.周围性神经麻痹  运用川芎茶调散内服与外敷并举,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取得
满意效果。内服方按原方常规服用。外敷方:川芎、荆芥各120g,防风45g,白芷、
羌活、甘草各60g,细辛30g,薄荷油5g,研成细末,此为5—7天敷用量。用时加适量
茶水调敷于患侧面部地仓、颊车、牵正、听宫、瞳子穋等穴上,约敷l一1.5cm厚,1
日1换,5天为1疗程。共观察54例。结果:痊愈50例,显效3例,有效1例。平均
用药为18.5天[”。

菊花茶调散
(《丹溪心法附余》卷12)  菊花  川芎  荆芥穗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两(各60g)  细辛洗净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蝉蜕  僵蚕  薄荷
各五钱(各15g)  上为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本方即川芎茶调散加味菊花、蝉蜕、僵蚕而成,较川芎茶调散增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
力,以治疗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为宜。

夜用舟车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呜呼!人有病口臭而终其老者,世讹以为肺系偏而与胃相通故臭,妄论也。”

 舟  车  丸
    (《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卷3)
  [异名]  神枯舟车丸(刘河间方,录自《医学纲目》卷4)、净府丸(《医宗金鉴》
卷30)、神佑丸(《女科切要》卷2)。
    [组成]  黑丑头末四两(120g)  甘遂面裹,煮  芫花醋炒  大戟醋炒各宁两(各
30g)  大黄二两(60g)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木香  槟榔各五钱(各15g)’轻粉一钱
(3g)
    [用法]  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临卧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为度,服如前三花神佑丸(现代用法:研末,水泛为丸。每
服3—6g,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以利为度)。
  [功用]  行气破滞,逐水消肿。
  [主治]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水肿水胀病。肿胀,口渴,气粗,腹坚,二便秘
涩,脉沉数有力。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水热内壅,形气俱实之水肿水胀的常用方剂,为逐水峻剂,临床以水
肿水胀,二便秘涩,腹坚,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等证属水热内壅,形气俱实者,可予本方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1.本方攻逐之力甚猛,如肿胀虽盛而形气不实者,不可轻投。孕妇、产后忌服。
    2.服药后水肿胀满未尽,病者体质强壮尚可支持者,次日或隔日按原量或稍减量
再服。病甚者,忌盐、酱百日。
    3.服药后水去而肿胀基本消退者,宜用调补脾肾之剂以巩固之。
   [验案举例]
    虫积经闭  《浙江中医杂志》(1964,11:17):某女,23岁,已婚。1962年5月23
日入院。患者月经一向正常,1960年初,曾患浮肿,继则上腹胀,经闭,以为妊娠,
但腹胀善饥,便溏尿少,喜食盐粒,时吐涎沫,四肢沉重,周身乏力。诊时闭经已2
年,面虚胖少华,舌淡胖而大,苔白腻,脉弦滑,唇色白,内见丘疹,周身浮肿,下肢
按之可容枣大之深陷,腹大而满,按之坚无压痛,脐周触及条状、索状结块,肝脾均肿
大,无压痛;腹泻日二三次,多为未消化之软便。诊为虫积经闭。根据病情辨证属大实
有羸状,用舟车丸1.5g峻剂攻逐以治标实。3小时后,排出蛔虫334条,腹消大半。
隔日再服1.5g¨又排出蛔虫269条,共服药3次,腹胀浮肿均消。月经于人院第18天
来潮。继服健脾益气之品数剂以调养而获痊愈。
    按语:闭经之证,或为气血阻滞,或为气血虚弱,或为肾虚不足,冲任失调而致。
虫积而致者,比较少见。本例借用攻逐之剂舟车丸以泻下虫积,亦颇具巧思  

(寿世保元)卷六:“一男子口臭,牙龈赤烂,腿膝痿软,或用黄柏等药益甚,时或口咸,此肾经虚热,以六味丸悉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