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面 垢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面垢是指面色灰暗,如蒙尘垢,洗之色不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
  [鉴别]
  常见证候要   
  燥干清窍面垢: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痛, 目赤干涩,齿龈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
  暑湿蕴蒸面垢:面垢,耳聋,胸脘痞闷,呕恶,身热汗出,便溏不爽,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热熏蒸面垢:面垢,多食善饥,渴喜冷饮,胃脘疼痛灼热,口秽,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肝肾阴虚面垢:面垢,眩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燥干清窍面垢:燥热之邪客于上焦,火热炎上,燥邪伤津,清窍为之不利.故症见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搿,目赤干涩,齿龈红肿

,舌红苔黄,脉数,其病位在
上,头面孔窍不利,治以轻清宣透,翘荷汤主之。

翘荷汤 
薄荷4.5克 连翘4.5克 生甘草3克 黑栀子皮4.5克 桔梗9克 绿豆皮6克 
1.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2.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3.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翘荷汤(《温病条辨》卷1)  薄荷一钱五分(4.5g)  连翘一钱五分(4.5g)
生甘草一钱(3g)  黑栀皮一钱五分(4.5g)  桔梗三钱(9 g)  绿豆皮二钱(6g)  水二杯,
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
者加鲜菊叶、苦了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功用:清泄燥热,宣利上
窍。主治:温燥化火,上扰清窍,发为耳鸣,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胀。
  《温病条辨》记载:“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
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翘荷汤中连翘苦寒轻清,清泄邪
热,配薄荷辛凉通窍,有清利上窍之功,为本方配伍的精髓。栀皮苦寒清泻上焦之热,
桔梗药性上行,宣肺利咽,绿豆皮甘寒质轻,善清人体在上在表之热,且清热而不伤
津,生甘草清热泻火,兼和诸药;以上药物在方中起辅助作用。诸药合用,有清泄邪热
以利上窍之功。
  本方与桑杏汤虽同治温燥,但桑杏汤所治属温燥伤肺,邪在肺卫,临床以身热不
甚,干咳等为主症,故用桑叶配杏仁,再合以豆豉、象贝和沙参之类,重在清宣燥热,
利肺止咳。本方所治为温燥化火,上扰清窍,临床以耳鸣目赤,龈胀咽痛等为主症,故
用连翘伍薄荷,再合以栀皮、绿豆皮和桔梗之属,旨在清利上窍。

  暑湿内蕴面垢:暑湿内蕴以暑湿蔓延三焦为特征,蒸于上焦,清窍不利,面垢,耳聋。蒸于中焦,故胸脘痞闷,呕恶。下侵肠道,泌别失

司,清浊不分,致大便不爽而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为暑湿之象。治宜清宣三焦暑湿,方选三石汤。

三石汤
处方飞滑石9克 生石膏15克 寒水石9克杏仁9克 竹茹6克(炒)银花9克(花露更妙)金汁30毫升(冲)白通草6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治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身热汗出,面赤耳聋,胸脘痞闷,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嗽带血。不甚渴饮,

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
用法用量取清水一升,煎成4O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杏仁宣开上焦肺气,石膏、寒水石、竹茹清中焦之热,滑石、通草利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和湿,宣

通三焦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胃热炽盛面垢:胃为燥土, “喜润恶燥”,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阳明受邪最易化热。胃热循阳明经上蒸熏灼,故见面垢口秽,牙龈肿痛

。邪热伤胃,气机不畅,煎灼津液,故消谷善饥,渴喜冷饮,胃脘疼痛灼热。治宜清胃泻火,方选清胃散化裁。

清胃散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清  胃  散
  (《脾胃论》卷下)  
    [异名]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卷1)、消胃汤(《不知医必要》卷2)。    、
    [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一钱(9g)  黄连六分如黄连不好,
  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6g)  升麻一钱(9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
  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
之,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凡属风火牙痛或肾虚火炎所致的牙龈肿痛,牙宣出血者,不宜使用
本方。
    [验案举例]
    1。牙龈肿痛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女,37岁。牙龈肿痛5个月,上下
牙龈肿胀,疼痛难忍,不能咀嚼。入睡困难,溲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阳明热
盛,循经上冲。治以清胃散加减:代赭石50g,升麻、黄连、桃仁、丹皮各lOg,当归、
生地各20g,蒲公英lO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5剂,疼痛肿胀减轻,守上
方易代赭石为20g,继服5剂,病瘥。
    2。便秘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男,63岁。便秘史2年,投中西药物,
用之有效,歇之复患。口渴饮冷,纳呆乏力,少腹痛满。溲黄,便结七、八日一行,苔
黄少津,脉滑数。证属胃蒸中焦,传导失职,治宜清胃热,通三焦。方以清胃散加减:
.大黄lOg,升麻lOg,黄连7g,当归20g,生地20g,丹皮lOg,黄芩10g,杏仁lOg。日
l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0剂病愈。
    3.瘾疹  《新中医》(1994,12:37):某女,30岁。诉全身出现红疹,瘙痒2天。症
见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瘙痒难忍,夜间尤甚。皮肤俽热,心烦lZl渴,咽喉肿
痛,神疲纳呆,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证属胃热蕴结,血热郁于皮肤。方以清
胃散加味,处方:黄连6g,生地30g,丹皮、升麻、当归、僵蚕、蝉蜕各6g。连服5
剂,病瘥。
    4.白疙  《新中医》(1994,12:37):某男,35岁。双下肢出现紫红色斑丘疹伴瘙
痒,反复发作5年余。诊为银屑病,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月余,皮损增
多,瘙痒剧烈,伴见口干舌燥,心烦不寐,小便黄,大便难。检查:双下肢紫红色斑丘
疹,上有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以两足、胫部为多,形似环状、银
币状,融合成片者呈地图、苔藓样。刮去鳞屑,可见暗红发亮的薄膜,挤压、抓破后可
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抓痕累累。舌红少津,.苔黄,脉弦滑。证属火毒瘀积,风盛血热。
治以泻火解毒,疏风清热。方以清胃散加味:生地45g,生首乌30g,黄连、丹皮、当
归、升麻、蝉蜕、白蒺藜各10g,小白花蛇1条(研末兑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
服。服药期间禁食牛、羊、鱼肉等腥味之品。同时外搽清热燥湿、疏风止痒之品。前后
服药30剂,皮疹全部消退,遗留少许色素沉着。随访1‘年,未见复发。
  5。痤疮  《吉林中医药》(1994,3:36):朴女,23岁。面部痤疮3年,每食辛辣刺
激食物而加重。诊见颜面散在性、油脂样丘疹,有大小不等脓点,挤则溢出脓性分泌
物,有刺痒微痛感。大便干结,小便赤短。苔黄厚,脉弦数。证属脾胃实热,上壅头
面。治以清阳明之热,活血化瘀。方以清胃散加减:大黄50g,升麻10g,黄连、生地
各20g,当归、丹皮、桃仁各10g,蒲公英100g.以上方随症变更,服药30余剂病瘥,随访20年,未复发。
    按语:案1牙龈肿痛属阳明热盛,循经上冲,故用清胃散加减以清胃而奏效。案2
便秘,责之阳明热结,故用清胃散加大黄以泻热通便。案3瘾疹系胃热蕴结,郁发于皮
肤所致,故用清胃散加僵蚕、蝉蜕以疏风止痒。案4白疙胃热郁结,风盛血热,火毒搏
于肌肤,致皮肤气血失畅,营卫失和,故用清胃散清泻胃中瘀热,凉血解毒。重用生地
以清热凉血,佐以生首乌、白蒺藜养血润燥,蝉蜕疏风止痒,配以小白花蛇以搜风通
络,诸药合用,切中病机,多年顽疾获愈。案.5,痤疮系阳明热盛,上壅面部、气滞血
瘀,毛窍闭阻,热不解透,壅滞而成,故治以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佐以清热解毒,化瘀
活血之品。
    [临床报道]
    1.口腔溃疡  以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75例。症见:口腔粘膜多处溃疡,
局部凹陷,边周红肿,上有黄褐色分泌物,灼痛难忍,说话饮食不便,多伴喜寒恶热,
咽红,齿龈肿胀疼痛,甚则牵引头脑,满面热感,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处方:黄
连、升麻、当归各6g,生地、射干各15g,丹皮10g,银花、连翘各20g,水煎2次取
汁300ml,服药前用少量药汁漱口,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疡疼痛减轻后吐出药液,
连续漱I:1 3--5遍,服下剩余药汁,用药3--9剂,一般6剂。结果全部治愈¨j。又有以
本方加减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生地20g,当归、黄连、丹皮各10g,升麻6g。胃热
烦躁不安,I:2I渴多饮者加知母15g,生石膏30g;便秘加大黄30g;火热壅盛,溃疡严
重者加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芩10g。6天为1疗程,一般停用其他药物。治疗86
例,结果,治愈8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8%。其中3天内治愈22例,4—6天
治愈41例,6--9天治愈10例。
    2。复发性口疮  以清胃散为主治疗本病胃肠热壅型7例。症见:发热便秘,口渴
多饮,多食易饥,口臭,烦躁不安,牙龈肿痛出血,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胃凉血,泻
火通便。处方:黄连10g,生地15g,丹皮10g,当归10g,升麻6g,知母10g,天花粉
12g,大黄6g。疗效显著。
    3.牙周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牙周炎40例。基本方:黄连5g,生地20g,当归、丹
皮各12g,升麻15g,生石膏30g。发热明显,伴El温,重用生石膏30--100g;牙龈充
血,肿胀明显者,加山栀15g,黄柏12g;舌红、口干等阴亏之症明显者,加石斛、北
沙参各15g,芦根、花粉各20g;化脓者加桔梗、皂角刺各3—5g;出血明显者,重用
生地至30g,加水牛角20g;伴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15g。结果:治愈27例,有效
12例,无效1例。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螺旋霉素组(P<o.01)L4j。
    4.痤疮  以本方加味治疗寻常痤疮。该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困脾犯肺,致使腠理不密,毒邪乘虚而人,故治当以清
胃散加味,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处方: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
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中药外洗。治疗50例,结果用药3—9
剂,一般用药6剂,全部治愈L5j。
    [实验研究]  对实验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清胃散对蛋清及甲醛致炎的试验动物足跖
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纸片法形成的大鼠肉芽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胃散煎剂
具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增大。但体外
并无明显的抑菌作用。
    .    泻  黄  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黄汤(《痘疹会通》卷4)。
    [组成]  藿香叶七钱(2.1g)  山栀子仁一钱(3g)  石膏五钱(15g)  甘草三两(90g)
防风四两(120g)去芦,切,焙    。
    [用法]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3—6g),水一盏
(200 m1),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  泻脾胃伏火。    ,
    [主治]  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病机分析]  脾开窍于口,唇为外候,今脾有伏火郁热,熏蒸于上,El、唇即有热
象,诸如口疮、El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等。脾胃相表里,脾热及胃,以致津液内
耗,而见烦渴,热能令人消谷,故可见消谷善饥。小儿“弄舌”乃心脾有热,因舌为心
之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故弄舌为心脾伏火。因此,脾胃伏火是本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配伍意义]  脾胃有伏火郁热,治当泻脾胃伏火。方中石膏、山栀相配,石膏辛寒

  肝肾阴虚面垢:多由久病劳伤,或温病邪热耗伤肝肾所致。肝肾阴虚,则髓海不足。(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

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阴虚则内热,故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形体消瘦,面垢由肝肾阴虚,形体颜面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肝肾,

方用杞菊地黄丸。

杞菊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子5克 菊花5克(后下)  
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原名杞菊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  菊花各
三钱(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
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等。 

面垢一症,临证首先分别虚实。实证多由燥邪、.暑湿、胃热所致;虚者多是肝肾阴虚。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  虎  汤  
    (《伤寒论》)
    [组成]  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  甘草二两(6g)炙  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础方、常用方。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
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热甚而津气耗损,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
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以清热凉血,熄
风止痉;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以增发散风寒的作用;胃
火炽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昏不
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生大黄、玄明粉,以泻热攻积,软坚润燥;寒
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
叶以和解少阳;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
者,去甘草、粳米,加清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不恶寒但发热,自汗不解,心烦口
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
益元散、鲜竹叶、桑枝;消渴证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
血热、麻疹、牙龈炎等具有气分热盛之证者,以及糖尿病、老年口腔干燥症、急性虹膜
睫状体炎、脑卒中、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性心肌炎、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登革热、风
湿性关节炎、不明原因高热等辨证属于里热炽盛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伤寒论》指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
汤。”当病邪在表,由于风寒所困‘,表证未解,邪未传里,未出现身热、汗出、烦渴、
脉洪大有力等阳明经症状时,不宜应用。《温病条辨》卷工提出白虎汤有四禁:“白虎本
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
出者不可与也。”阳虚发热者,由于脾胃虚弱,阳气外越,表现身热自汗,倦怠懒言,
但恶风,脉浮无力等,忌用本方,以免伤阳气。阴盛格阳,表现为真寒假热者,禁用本方。
   [验案举例]    .
    1.温热  《岳美中医案集》:某男,54岁。因患感冒发热而人院,曾屡进西药退热
  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续发热达38。8"C,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
  黄。此为温热已人阳明,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以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
  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L鲜茅根30g(后下)、鲜芦根30g、连翘12go
  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2剂,热势下降,体温38"C,次日原方续进2
  剂i热即下降到37。4℃,后将石膏量减至45g,二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按语:本例患者初起感冒发热,邪在卫分,用西药后未能控制热势,反使邪气内
  传,热人阳明,内外俱大热,邪热炽盛,故以大剂白虎汤加味,日进2剂以控制热势,
  症减后将石膏减量,2剂而愈。亦即热重药量足,。热减药量减,既可顿挫热邪,又不伤损正气。
    2.中暑  《生生堂治验》:某儿,八岁。中暑,身灼热烦渴,四肢懈惰,一医与白
  虎汤,二旬余日,犹不效,先生曰:某医之治,非不当,然其所不效者,以剂轻故也,
  即倍前药与之(帖重十钱),须臾发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复故。
    按语:患儿身热烦渴,前医与白虎汤不效,此乃辨证准确,然病重药轻。正如张锡
  纯所言:“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
  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后以白虎汤加倍用之,汗出邪去,次日即告痊愈。
    3。发热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28):某女,30岁。产后3日,微寒壮热,
  有汗不解。医遂投辛散之品,病渐加重,热发不退而转入我院。诊断为产后中暑。经用
  冬眠疗法2天,体温仍持续40℃左右,故请中医会诊。诊见:精神呆钝,壮热,有汗
  不解,心烦,口干欲饮,胸痞泛恶,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后胸遗有痱迹。小溲浑浊而
  少,大便干,苔黄腻,脉濡而数。辨为暑热挟湿之邪郁闭中焦。用苍术白虎汤加味。3
  剂热势大挫,继服4剂,邪祛正复而安。
    按语:患者产育正值盛暑之季,又室内门窗密闭,湿热之气过盛,加之产后气血皆
  伤,经脉空虚,腠理不密,以致暑邪乘虚而人,造成营卫失和而发热。暑热为患,治当
  清解。前医因误投温散之剂,反助热邪,故药后病情加重。改投清泻火热之白虎汤,并
  针对暑多夹湿之特点,加苍术等,诸药合用,故而能奏良效。
    4.晕厥  《国医论坛》(1992,2:13):某男,42岁。近两月来发生排尿性晕厥3次,
  均系午后或夜间饱餐饮酒后人寝,熟睡中惊醒出现尿急,排尿时突然感头晕、恶心,继
  则晕倒,四肢厥冷,汗出,不省人事,时间最长半小时,最短2分钟。醒后自感胸胁胀
  满,烦渴,全身疲乏。曾经CT、脑电图、血流动力学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见患

者体质丰腴,面红唇燥,胸腹灼热,烦渴引饮,汗出神疲,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
苔黄燥,脉滑数。此属热厥。治以辛寒清热,养阴生津。以白虎汤加元参、麦冬、五味
子,3剂急煎服。服后胸腹热及烦渴引饮已除,饮食增加,继服5剂,诸症悉除,后未再发。
    按语:本案根据患者素体丰腴,饱食酒后就寝,发病正值暑气当令,晕厥伴有一派
热盛之症,当属“热厥”范畴。故遵循《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投以白虎汤辛寒清解里热,使气阳通达;合生脉饮生津救阴,使阴阳二气相抱
不脱。如是津回热清,厥乃复也。    ’
    5.出血  《内蒙古中医药》(1988;4:21):某男,21岁。因食蓖麻油中毒而继发再
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在4g左右,红细胞200万上下。经常衄血,发热,烦躁,自
汗,舌淡红苔薄黄,脉洪大而数,身有瘀斑多处,此起彼落。此为阳明热盛,淫于血
分,迫血妄行。予白虎汤加白茅根、生地。重用生石膏45g至60g。用药两旬而热不再
发,出血止,脉敛,血红蛋白增至6g。后石膏减量加阿胶调治,2个月后血红蛋白增至og以上,病情稳定。
    按语:白虎汤不仅用于外感热病阳明气分无形热盛者,亦广泛用于内伤杂证而阳明
气分热盛者。本例患者虽以出血为主症,但阳明气分热盛的典型症状发热、汗出、脉洪
大等皆具备。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则血分亦热,据此辨为阳明热盛,淫于血分,
迫血妄行而致出血。投以白虎汤加凉血止血药物,使胃热除,血热清,而达止血之目的。
    [临床报道]
    1.肺炎  用本方合泻白散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有高热者,结果32例中,热退最
快为1天,最慢者为10天,临床症状多在2—3天内消失,肺部炎性病变在2天内消失[21。
    2.流感  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流感高热50余例,均在2天内退热。方药及加减:生
石膏、知母、板蓝根、羌活、甘草,冬春配以荆芥、薄荷,夏秋配以藿香、佩兰,头痛
加蔓荆、菊花,身酸楚甚改羌活为15g。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白虎汤加减治疗3l例乙脑初起,用药后症状多数在2日内
消失,体温一般在药后当天即显著下降,3日内均能降至正常。有报道用白虎汤为
主,酌加连翘、银花、竹叶,配合西药治疗乙脑50例,平均退热天数5.5天,死亡2例,病死率为4%L5j。
    4.流行性出血热  以白虎汤为基本方,酌加板蓝根、大青叶、茅根、丹参、紫草、
茜草,治疗146例流行性出血热,结果平均退热时间为2.8天,25例在低血压期获痊
愈;16例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不明显,迅速进入多尿期;8例越过低血压期进入少尿
期;l例直接进入恢复期;其余病例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c6j。又有报道治疗流行性出
血热,在发热期出现气分证时,以本方去粳米,加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鲜生
地、玄参、麦冬治之。若便秘加大黄、玄明粉,正虚加红参或党参。结果:928例中痊
愈900例,死亡工9例。作者还注意到,采用中药治疗,有662例出现跳期现象(有的
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多尿期,有的从低血压期直接进入多尿期),从而缩短了病情,提高了治愈率[7I。
    5.糖尿病  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药用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山药、石斛、
麦冬、天花粉、苇根、甘草,体虚者加党参或太子参,共治疗21例,仅1例无效,有
效率达95%。此方对多饮、多食、多尿症的改善效果较显著,而对无明显上述症状者效果较差[s)。
    6.皮肤科疾病  用白虎汤治疗夏季皮炎40例。结果:痊愈24例,好转16例;又
治疗药疹13例,全部治愈。对顽固性过敏性皮炎,辨证属于血热生风者,随证加减亦有良效[”。
    [实验研究]    .
    1.解热作用  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临床对多种高热患者投以大剂量白虎汤
有顿挫热势之力。实验表明: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白虎汤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但对
白虎汤解热的主要成分及机制的研究则有不同结果。同一实验表明,单用知母可使体温
下降0.7℃,而单用石膏仅下降0.3℃,石膏、知母合用则下降1.2℃,并从知母中分
离出芒果甙,能使发热动物体温下降1.1℃,故认为芒果甙为知母有效解热成分,而石
膏退热成分则为硫酸钙110,。另有实验证明白虎汤确具一定解热效果,生石膏煎剂作用
较弱,而静脉注射时解热作用很强。测定给药后家兔血钙水平,发现白虎汤、单味石膏
及氯化钙灌胃后均见血钙增加,但个体差异很大。白虎汤退热与血钙水平增加密切相
关,凡钙量增加超过0.449mmol/L(2mg%)者,均有较好退热效果,静脉注射氯化钙
时血钙增加达0.7984mmol/L(3.2mg%),实验动物全部退热,去钙白虎汤灌服,不增
加家兔血钙浓度,也无退热效果。上述结果表明,白虎汤作用与石膏所含的钙密切相
关,而肠道对石膏中钙的吸收多少则是影响退热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用硫酸钙或氯化
钙口服时,解热作用均差,且个体差异大,此乃因口服时,受机体对钙吸收的生理限制
以及机体通过反馈调节血钙浓度的能力不尽相同uu。现在已知钙离子有很强的中枢作
用,能抑制产热中枢、渴感中枢、出汗中枢等,因而白虎汤在解热的同时,还可以抑制
出汗和烦渴感,从而解除白虎汤证的大热、大渴和大汗。有人认为脑内钠/钙比例升高
可引起高热不退,服用白虎汤后,由于钙的吸收,将导致脑内钠/钙比例的降低,从而使高热消退“2j。
    2。免疫作用  经实验证明,白虎汤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在服药后1、
3、6小时均有明显提高;白虎汤组溶菌酶容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在药物组加入白虎汤0.15ml时,其转化率为14%,阳性对照为34%,阴性对
照为0。初次免疫后实验组抗体滴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O.05),而再次免疫后实
验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O.0工)。白虎汤对幼鼠胸腺重量无明显影响,但能
减轻幼鼠脾脏的重量,经统计学处理P<0.01~133。
    3.抗感染作用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皮下感染小鼠的治疗实验表明,于攻毒后
24小时开始灌服白虎汤,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为94.7%,白
虎汤组为63.2%,攻毒量增大时作用降低。本方石膏、甘草、粳米均无抗感染作用,
而知母则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u”。

  (景岳全书。暑证): “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凡治此者,宜调理元气为主,清利次之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