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须发早白 须发早白,是指青少年或中年时期须发过早地变白的症状。俗谓.“少白头”。 中年见少量白发,老年发白,是正常生理现象。白癜风等皮肤病生于发际内,见斑内毛发变白,均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常见证候 : 肝肾亏损须发早白:须发由花白渐至全部白发,有的稀疏脱落,或见头晕眼花,耳鸣重听,腰膝酸软,夜尿频数,舌质暗红,脉沉细弱。 营血虚热须发早白:头发多呈花白,头皮有较多白屑脱落,或见身体消瘦,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红,脉细数。 肝郁气滞须发早白:短时间内须发突然大量变白,情志抑郁,胸胁满闷,善太息,心烦易怒,不思饮食,舌质红,脉弦数。 1.肝肾亏损须发早白与营血虚热须发早白:二者皆为虚证。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 肝肾亏损须发早白,或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素亏,或因房室不节,纵欲无度,损伤肝肾精血,须发不荣,过早地变白。 营血虚热须发早白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血,血虚生热,虚热熏灼,须发失养,故变为白色。 前者兼见肝肾亏损的表现,如头晕眼花,耳鸣重听,腰膝酸软,夜尿频数,舌质暗红,脉沉细弱等症; 后者兼见营血虚热之征,如身体消瘦,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等。 凡临床兼症不明显者,可视其年龄辨证论治。 如青少年须发早白,多从营血虚弱人手; 中年人须发早白,常作肝肾亏损论治。 肝肾亏损须发早白,治宜滋肾补肝,益精血,乌须发,方选七宝美髯丹,或用首乌延寿丹。
七宝美髯丹 赤何首乌10克 白何首乌10克 白茯苓10克 当归5克 枸杞子5克 菟丝子5克 补骨脂3克 1.腰膝酸软,畏寒者,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以加强温肾壮阳之力; 2.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者,加熟地、白芍等以助滋阴补血之功; 3.遗精甚者,加沙苑蒺藜、芡实、煅龙牡等以收补肾固精之效。 七宝美髯丹 (《积善堂方》,录自《本草纲目》卷18) [异名] 七珍至宝丹、乌须健阳丹(《扶寿精方》)、美髯丹(《医级》卷8)、七宝美 髯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首乌补益丸(《实用中成药手册》)。 [组成] 赤、白何首乌各一斤(各500g)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 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 为末 赤、白茯苓各一斤(各500g)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 十碗浸匀,晒干,研末 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 当 归八两酒浸,晒 枸杞子八两酒浸,晒 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各250g) 补骨 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120g) ,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共150丸。每日3丸,清晨温酒送下,午 时姜汤送下,卧时盐汤送下。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首乌延寿丹 【方剂名】首乌延寿丹,清·《世补斋医书》,本方又名“延寿丹”。 【组成】何首乌七十二两(2160克)、豨莶草十六两(480克)、菟丝子十六两(480克)、杜仲八两(240克)、牛膝八两(240克)、女贞子八两
(240克)、霜桑叶八两(240克)、忍冬藤四两(120克)、生地黄四两(120克)、桑椹膏一斤(500克)、黑芝麻膏一斤(500克)、金樱子膏一斤(500克)
、旱莲草膏一斤(500克)。 【用法】酌加炼熟白蜜,捣丸。每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精血。 【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花,耳鸣重听,四肢酸麻,腰膝无力,夜尿频数,须发早白等。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须发早白、神经衰弱等
病症。 1.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以首乌延寿丹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45例(治疗组),与阿尼西坦(茴拉西坦)对照,疗程3个月。采用临床疗
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j量表(ADL)积分、韦氏记忆量表故事回忆(DSR)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能改善MCI患
者的临床症状.DSR.MMSE及ADL积分值,且无毒副反应,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5期) 2.血管性痴呆:以首乌延寿丹治疗血管性痴呆(VD)患者40例,与西药吡拉西坦(脑复康)治疗VD36例对照。疗效评价以主要症状基本恢复,意
识清楚,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能够自理,能进行一般的社会活动为临床控制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
总有效率63.9%,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积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中医杂志》2007年第9期)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的早衰之证。方用首乌、女贞子、桑椹子、黑芝麻等养肝肾、益精髓、壮筋骨、乌须发,菟
丝子等补肾助阳以化阴,稀莶草、忍冬藤等祛风湿热邪,舒筋活络,全方阴中寓阳,具生发之性,补精血中兼祛邪舒络,正邪并顾。临床应用
以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为辨证要点。改作汤剂,临床如见肝肾不足、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者,加天麻、钩藤、牡蛎;精血
虚弱、心神不宁者,加酸枣仁、远志;小便夜间增多者,加芡实、五倍子。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可降低实验性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
营血虚热须发早白,治当补血养营,滋阴乌发,方选四物汤合二至丸等。
四物汤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
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 地髓汤(《圣济总录》卷164)、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16)。 [组成] 白芍药 川当归 熟地黄 川芎各等分 !用法] 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煎至七分,空心热服。 [功用] 补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 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证以血虚为主要病理变化,故临床运用时应以头晕心悸,面 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 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 脉;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胶、 艾叶等以止血安胎。方中诸药剂量原为等分,临床运用时须因证而制,《蒲辅周医疗经 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以及《谦斋医学讲稿》 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 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妇科月经不调、胎产疾病,以及荨麻疹、扁平疣等慢性皮 肤病,骨伤科疾病、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辨证属营血虚滞者。若大失血者,重在 补气以固脱,故本方不宜与之。 [验案举例] 1.血管神经性水肿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2:26):某男,32岁。血管神经性 水肿反复发作5年,时伴发荨麻疹,严重时有偏头痛、上腹痛。双侧扁桃体肿大,皮肤 划痕试验阳性,实验室查嗜酸粒细胞直接检查计数6611/bun3。曾试用10%葡萄糖酸钙 静注、奴夫卡因静脉封闭、自血疗法、口服苯海拉明、冬眠灵、利血平及组织疗法、针 灸疗法,并转五官科做扁桃体切除,均无效。患者已失信心,又经反复发作1年后,因 一次严重发作伴剧烈头痛就诊,给予四物汤治疗,2剂后疼痛显著好转,6剂后停止再 发。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语:血虚之体,外受风邪,经年发作,阴血日耗,风邪亦易入侵,致成痼疾。前 人尝谓:“治病求本”,又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予四物汤养血调血以培其 本,药证相合,乃收捷效。 2.手颤 《陕西中医》(1988,10:459):某女,65岁。患者原有高血压病,经治疗 已痊愈。1年前,两手颤抖,手指发麻,曾在某医院治疗,给予安定、谷维素、冬眠灵 等药治疗,病情一度好转。3个月前,因劳累颤抖加重,继服上药未效。诊见:两手呈 有节律之微细震颤,左手尤甚,手指端发麻,握力减退,不能持物,伴有头摇、心悸, 面色无华,说话声颤。舌质偏红,苔白,脉细。测血压150/86mmHg,血常规:血红蛋 白70g/L。证属阴血不足,心肝血亏,虚风内动,筋脉失养。治以养血熄风。处方:熟 地、白芍各20g,当归15g,川芎、天麻、钩藤各10g。二诊:服药9剂,两手颤抖明显 减轻,手能持物,语言正常,惟手麻、头摇未减,守原方加地龙10g,全蝎3g,连服 10剂,手颤头摇完全消失,余症亦瘥O迫访1年未复发。 按语: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以致虚风内动,即所谓血虚生风 是也,故予四物汤养血柔肝,加天麻、钩藤、地龙、全蝎等熄风止痉,俾血足则筋柔, 风熄则颤止。 [临床报道] 一、妇科疾病 1.月经失调 以本方加香附、茯神、甘草为基本方。月经先期血热加黄芩、栀子、 续断、地榆;月经后期血寒加黄芪、干姜、艾叶、丹参;月经量少血滞者加元胡、青 皮、泽兰叶;月经量多气虚者加黄芪、白术、枣仁、远志。共治疗180例,结果痊愈 174例,好转5例,无效1例川。 2.痛经 应用本方加白芷、木香、香附各10g为基本方,治疗痛经效果满意。气 滞血瘀型加牛膝、益母草、桃仁、红花、五灵脂;寒湿凝滞型加艾叶、肉桂、吴萸、干 姜、小茴香;气血虚弱型加黄芪、党参、茯苓、女贞子、山药;肝郁气滞型加柴胡、川 楝子;子宫发育不良加紫石英、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女贞 子、山萸肉、山药;膜样痛经加血竭、苏木、土元。共治疗51例,有效25例,好转 25例,无效7例Lzj。 3.黄体功能不全 以本方加味治疗黄体功能不全40例。其中单纯中药治疗27例, 平均服药45剂,治疗后获妊娠19例(20次),妊娠率70.4%,流产2例(工例于流产 后继续治疗,再妊娠)。其余13例中,中药加克罗米芬(50mg/H,5天,月经第5天 开始服用)治疗7例,妊娠2例;中药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5例,妊娠4例(5 次),流产1例(流产后继续治疗,再妊娠);经中药加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 疗均无效,后改用中药加溴隐亭治疗1例,经治妊娠并已足月分娩。本组妊娠率65%, 流产率7.5%,与自然流产率相近。共娩新生儿20例,均无畸形,显示了中药治疗黄体 功能不全的安全性L3J。 4.功能性子宫出血 应用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00例, 每次于月经来潮第3日开始服用,连服3—6日,结果治愈79例,显效u例,好转5 例,无效5例L4j。 5.子宫肌瘤 应用本方加三棱、莪术、香附各5g,丹皮6g,丹参、桃仁各10g, 红花、苏木、甘草各3g为基本方。治疗体质较好或病程短之子宫肌瘤20例,一般在 3—6个月内治愈L5j。 6.胎位不正 应用本方去熟地,加白术、茯苓各15g,治疗80例胎位不正患者, 结果80例中横位8例,斜位2例,均转正位;臀位70例,转正65例;总矫正胎位率
为93.8%16J。 7.产后感染 以本方合五味消毒饮治疗产后感染发热17例。结果:显效:(服药2 天内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消失)13例,有效(服药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 或减轻)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c”。 . 二、内科疾病 1.神经性头痛 以本方加桂圆肉、牡丹皮、天麻、僵蚕、全蝎、炒枣仁、石决明、 蜈蚣等治疗神经性头痛24例,治愈20例,好转4例C8j。 2.失眠 四物汤加活血化瘀药治疗失眠10例,结果6例痊愈(夜睡6—7小时, 症状消失),3例显效(夜睡5—6小时,症状减轻),好转1例(睡眠时间延长)19)。 3.虚性哮喘 用四物汤加党参、五味子、甘草为主治疗哮喘52例,其中肺气虚19 例,脾虚n例,脾肾俱虚9例,重度病人加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显效21例,有效27 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3%c”,。 三、骨伤科疾病 . 1.坐骨神经痛 用本方加蜈蚣、乌蛇、穿山甲等治疗坐骨神经痛112例,2周内疼 痛缓解,不复发者为显效,共61例,占54.5%;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者为有效,共44 例,占39.3%;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共7例,占6。2%。总有效率 为93.8%[1u。 . . 2.肩周炎 用本方加桂枝、生姜、甘草为基本方,寒气盛者加附片、干姜;兼见 寒热者加防风、连翘;疼痛不止加羌活、威灵仙;局部红肿、灼痛拒按者,去生姜,加 石膏、贝母、鹿衔草;病久活动受限较重者,加红花、桃仁。共治疗肩周炎48例,取 得了满意疗效[12,。 , 四、皮肤科疾病 1。荨麻疹 应用四物汤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10剂为1疗程,治疗荨麻 疹5l例。其中慢性荨麻疹42例,显效(症状消失)23例;进步(发作次数及皮疹减 少)5例;稍有效3例;无效10例;反增重者1例。3例急性荨麻疹及2例固定性荨麻 疹均获显效,4例人工荨麻疹经治进步2例,稍有效1例,无效1例113]。 2.皮肤瘙痒症 以本方加首乌、白鲜皮、刺猬皮、乌梢蛇等内服,同时针刺百虫 窠穴,治疗皮肤瘙痒症134例,结果治疗后瘙痒消失,皮疹全部消退,且经随访观察3 年未复发者81例;经3年随访,有轻度复发者22例5经3年随访,有中度以下发作者 20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91.8%[14J。 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以本方加味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85例,结果痊愈(皮 损停止发生,自觉症状消失,停药后1—2个月未见复发)161例,占87.03%;好转 (皮损数目减少,瘙痒减轻,停药后仍有复发或复发较轻)20例,占10~81%;无效 (经治疗10日后,皮损仍继续发生,瘙痒亦未减轻)4例,占2.16%。.总有效率 97.84%[1“。 4.扁平疣 用本方加蝉蜕、苍术、白附子、甘草各lOg,白鲜皮、海桐皮各15g, 治疗扁平疣患者67例,结果全部获愈。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c16J。 五、五官科疾病 1.过敏性鼻炎 以本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42例中,症状消失,鼻粘膜肿胀及颜
色复常,涂片EOS阴性者为治愈,共23例;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或发作时间缩短,鼻粘膜肿胀颜色改善,涂片EOS多数呈阴性者为好转,共13例;症 状与发作情况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共6例。总有效率为85.7%”‘”。 2.色素膜炎 此证属血虚肝胆积热,故拟四物汤加柴胡、黄芩养血活血,清泻肝 胆,治疗色素膜炎32例,34只眼。结果痊愈14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 为75%[、8)。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 此证在中医属“内障”范畴,用四物汤与五子衍宗丸 合方加减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n。 4.眼肌麻痹.复视、斜视、直视及口眼歪斜等症,多由眼肌麻痹引起,以四物汤 合牵正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收到良好效果L20j。 5.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出血 以本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出 血患者4l例,计44只眼。结果:30只眼痊愈(眼底出血完全吸收),u只眼基本痊愈 (眼底尚有少量出血),2只眼好转(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1只眼无效。总有效率为 97.73%,全部患者视力均有所恢复。
二至丸(女贞丹) (《扶寿精方》) [组成] 冬青子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 [用法] 待旱莲草出时,采数担捣汁熬浓与前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夜酒送下一 百丸(现代用法: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适量的水,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 温开水送下,一日2次)。 [功用] 补肝益肾,滋阴止血。 ’ [主治] 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旧苦咽干,腰膝酸痛,下肢痿软,须 发早白,月经量多,舌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平补肝肾的代表方,临床应用时应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红苔少,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若方中再加桑椹子以滋阴补血,则滋肾益肝之效尤著。本方药简力薄, 亦常配人其它滋补肝肾方中,以增强滋阴之力。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悸,以及吐血、便血、尿血、月 经过多等辨证属肝肾阴虚证者。 [使用注意] 二药性偏寒凉,脾胃虚弱者慎用。本方属清补之剂,须久服方能奏 效,如《本草新编》云:“女贞子缓则有功,而速则寡效,故用之速,实不能取胜于一 时,而用之缓,实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验案举例] 肺结核咯血 《浙江中医杂志》(1986,1:31):某女,34岁。患结核病多年,形体 羸瘦。近因寒温失调而发咳嗽,咯血,频频而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数。经用庆大霉素,青、链霉素及安络血等治疗,病情未能控制。中医有作肺火不宁, 痰热扰络治之者;有作木火刑金,络伤血溢治之者,俱无效果。改从肺肾阴虚,虚火上 炎,以清金保肺,养阴滋肾为法,予百合固金汤加味:百合、熟地、生地、玄参、麦 冬、炒白芍各12g,川贝lOg,当归6g,桔梗8g,甘草2g,生大黄5g,3剂后咯血渐 止,咳嗽未平,余症均有好转。续进2剂,咯血全止。 按语:本证咳嗽咯血,形体羸瘦,舌红,脉细数,显然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 征;又兼便秘,苔黄,且咯血量多,说明肺火内炽,络损亦甚,腑气不通。方子百合固 金汤滋阴保肺,壮水制火。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方中又加一味生大黄,藉其通腑泄热以 导肺热下行,并有清降凉血止血之功。补泻兼施,标本同治,收效甚捷。 [临床报道] 1.自发性气胸 用本方治疗自发性气胸有一定疗效。治疗组15例(其中闭合型11 例,开放型3例,高压型1例),对照组15例(其中闭合型12例,开放型2例,高压 型1例),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百合固金汤,每日l剂,10剂 为1疗程,连用3—4疗程。结果:治疗组乎均住院天数(18.93天)与对照组(27.85 天)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结核性气胸(11例)的有效率为90.9%,与 对照组(10例)相比(60.O%)差异显著(P<0.05)。 2。支气管炎 以本方(百合15g,生地、熟地、元参、桔梗、麦冬各9g,川贝母、 当归、白芍各6g,生甘草3g)为基本方,食欲不振加红山楂、生谷芽、生麦芽;虚汗 多者加黄芪、生龙牡;有痰者加陈皮、半夏;咳甚者加紫菀、忍冬花、炙百部;久咳少 痰者加罂粟壳、诃子肉。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久咳42例,结果:痊愈(咳嗽 消失,舌苔恢复正常)29例,好转(咳嗽减轻,舌苔较前好转)12例,无效(咳嗽、 舌苔均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97.6%。 3.肺癌 以百合固金汤加鱼腥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中、晚期肺癌属阴虚内热型者38例,有一定疗效。若兼感冒、咳嗽、发热者,则合麻 杏石甘汤;痰血,加白茅根、藕节、白及、三七粉或云南白药;肾虚,加女贞子、旱莲 草;肝风内动,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全蝎、蜈蚣;胸痛,加丹参、赤芍、三棱、莪 术;胸水,加葶苈子、大枣、龙葵;上腔静脉综合征,加商陆、车前子。结果,所治病 例中有22例症状获得改善,病灶稳定。 [附方] 益气清金汤(《医宗金鉴》卷66) 苦桔梗三钱(9g) 黄芩二钱(6g) 浙贝 母去心,研 麦冬去心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各5g) 人参 白茯苓 陈皮 生栀子研 薄荷 生甘草各一钱(各3g) 紫苏五分(1.5g) 竹叶30片 水煎服。功用:清肺利 咽,化痰散结。主治:肺经郁热,多语损气之喉瘤。 《医宗金鉴》对本方所治喉瘤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形如圆眼,红丝相裹,或单 或双,生于喉旁。亦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或醇酒炙博,或因怒气喊叫,犯之即 痛”。从吴氏等描述的症状来看与“喉蛾”类似,再观本方立法组成亦针对扁桃体之慢 性炎症而设,证属素体气虚,风热袭肺,肺失清肃,痰滞于咽。方中重用黄芩清肺解 毒,桔梗宣肺化痰,利咽开音,共为君药。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利咽消肿;栀子、 竹叶清热解毒,同为臣药。浙贝母、麦冬润肺化痰,清热散结;紫苏疏风散邪;人参、 茯苓、陈皮益气健脾,理气化痰,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合桔梗又为利咽要药,用 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利咽消肿之功。 本方与百合固金汤均有润肺清热之功。但百合固金汤重在润肺养阴,壮水制火,兼 以宣肺化痰,以补肺为主,用于肺肾阴虚,咳嗽痰血之证;本方则重在清肺解毒,利咽 化痰,散结消肿,兼以益气养阴,以清肺解毒为主,用于热毒痰滞结于咽喉之证。二者 之功补泻迥异,所治亦有虚实之别。
2.肝郁气滞须发早白:多由忧愁思虑过度,或强烈的精神创伤,肝气失其疏泄之职,气郁化热,耗伤营血,发失所养,故短时间内须发大
量变白,甚则满头皆白。 其临床特点是,忧思恚怒后须发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变白,兼有肝郁气滞的临床表现,如胸胁满闷胀痛,善太息,心烦易怒等。治当疏肝
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生地黄、 何首乌、黑芝麻。
加味逍遥散 (《内科摘要》卷下)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各 3g)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 脾,清热凉血。主治:肝脾血虚,内有郁热。潮热晡热,自汗盗汗,腹胁作痛,头昏目 暗,怔忡不宁,颊赤口干;妇人月经不调,发热咳嗽;或阴中作痛,或阴门肿胀;小儿 El舌生疮,胸乳膨胀;外证遍身瘙痒,或虚热生疮。 该方系逍遥散加丹皮、栀子组成,后世又称之为丹栀逍遥散。丹、栀两味皆能清热 凉血,其中栀子尚可泻火除烦,丹皮亦能活血散瘀。主治虽似逍遥散证,但对兼有郁火 者尤为适宜。 。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9) [异名] 逍遥汤(《圣济总录》卷163)。 [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 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 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加煨姜、薄荷少许 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 服6—9g,日服2次)。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 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时应 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3.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 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须嘱患者心情达观,方能获效。否 则,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也。 [验案举例] 1。呕吐 《南雅堂医案》卷3:呕吐时作时止,每吐必尽倾而出,症系肝郁,治法 宜开郁平肝,庶木气条达,则其患自平。仿逍遥散法:柴胡一钱,白芍药三钱,白术三 钱,当归身二钱,白茯苓三钱,陈皮八分,甘草五分,生姜两片。 2.月经不调 《南雅堂医案》卷8:经水不调,咳嗽,潮热往来,骨蒸劳热,口干, 大小便不爽,血虚干燥使然,拟用逍遥散。 3.血风疮,《外科发挥》卷8:一妇人患此作痒,五心烦热,以逍遥散数剂而止。 4。牙痛 《校注妇人良方》卷24:一妇人发热齿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调,此脾经 血虚,用逍遥散加升麻寻愈。后因怒复痛,仍以前药加川芎而痊。 按语:以上4例,系前贤所治,叙述虽简,但寓意了然。案1为肝气犯胃,气逆作 呕,以本方加陈皮理气健脾,既助柴胡疏肝,又增生姜和中,致使肝气调达,胃气自 降,症遂缓解。案2之月经不调,乃血虚有热引发,原属逍遥散主治范围。案3、案4 系本方的引伸应用,皆为妇人所患。而妇女疾病多与肝郁有关,特别是案4,伴有月经 不调,愈后又因怒再发,故均以逍遥散化裁获效。 5.郁证 《历代名方精编》:某女,60岁,农民。1977年6月25日初诊:上月因 丧侄而悲恸成病,右胁及中脘胀满,纳谷少思,左关脉弦,余部皆缓,舌苔糙腻。此属 郁证,治宜逍遥散法。方用:柴胡4。5g,炒当归9g,炒白芍9g,炒白术9g,茯苓12g, 甘草3g丹皮6g,黑山栀9g,香附9g,郁金9g,青陈皮各6g,生大麦芽30g。4剂。 6月30日复诊:脘胁胀满明显好转,纳食增多,脉缓,苔薄白,再用前法善后调理。 前方去丹皮、黑山栀,加佛手4.5g。再服5剂而安。 按语:高年丧侄悲恸,肝木不能条达,肝体失于柔和,致肝气郁滞,又肝病传脾, 而成肝脾不和之证,故见右胁及中脘胀满,纳谷少思;左关脉弦,余部皆缓,舌苔糙 腻,亦肝脾不和之征。治当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方用逍遥散化裁,加丹皮、山栀以杜 其化热之潜;加香附、郁金、青陈皮、生大麦芽以增疏肝理气化滞之效。方证的对,自能调理而安。 ’ 6。黑变病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某女,36岁。初诊:1979年10月13 日。主诉:两年前颜面变黑,逐渐加重,颜面、口唇、齿龈现均呈黑色,肢体疲倦,食 欲不振,两肋及两侧太阳穴时痛,某医院内科诊断为阿狄森病,治疗无效而转中医就 诊。诊查:近查尿17.羟3.5mg/24小时。面部颜色发黑而干燥,口唇、齿龈均呈黑色, 尤以额部及眼周围为甚,耳廓亦现黑色,形体消瘦,神情疲惫,舌苔白薄,舌有诸多黑 斑。语言清利,气息不足。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脾末扪及。脉沉缓无力。辨证:黑变 病。证属肝郁脾虚,水反侮土。治法:疏肝健脾,实土制水,消退色素。以逍遥散合保 元汤加味。处方:当归lOg,白芍lOg,茯苓lOg,白术9g,甘草9gL柴胡9g,黄芪 lOg,党参lOg,白芷lOg,川芎12g,白僵蚕9g,白鲜皮lOg。水煎服。每日1剂。上 方药进3剂,头痛止,出现手足心热。原方加胡黄连9g。又进药3剂,两胁痛及手足 心热消失,但出现胃中嘈杂,午后疲倦甚,头痛,脉沉细。10月20日以原方去僵蚕、 胡黄连、白芍,加苍术lOg、升麻6g(补中益气汤)。连服药15剂。儿月3日复诊时, 肢体疲倦明显好转,头疼消失,颜面、口唇、齿龈色黑均明显变浅,舌上黑斑消退,脉 象由沉细转缓而有力,但又觉项部发紧,查尿17.羟4.9mg/24小时。效不更方,上方 加葛根15g。进3剂后,项部发紧感消失,却又腹胀,原方加大腹皮9g。又进9剂,腹 胀消失,颜面、口唇、齿龈黑色基本消退,继进原方药16剂。1979年12月11曰复诊 时,精神疲倦消失,食欲胃纳转佳,形体丰腴,脉沉缓转有力,颜面、口唇、齿龈色黑 完全消退,面色转红润。至此痊愈,原方药再进6剂,以巩固疗效。随访5年,未复发。
总之,须发早白一症有虚证,有实证,临床以虚证为多见。营血虚热须发早白多见于青少年,肝肾亏损须发早白常发生于中年人。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白发候):“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
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