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营卫气血四分与阴阳的讹误与歧义

 miaozgf 2018-11-25

宋本《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脉迟为寒。运动员或者遗传性心动过缓 也不一定都寒,表位浮取脉涩为营血不足,里位不足沉取是芤脉,沉取脉涩可以是瘀血也可以是便结,单论涩脉,有虚有实。配合脉迟而涩,是虚证、表寒、血痹,甚至会有瘀血或者阴伏,因此可能还会有肌肤甲错,复杂的情况先不推演。这段出自金匮水气病脉证治,先从表位开始,讲气血营卫。

 

气不足手足逆冷,表位卫气津液虚少 导致逆冷,继而营卫不利,导致营血不利,营卫不利导致腹满肠鸣,这是太阴病的表里,腹满里结、肠鸣淡饮,因此,营卫皆指表位。所谓气转膀胱,膀胱指代津液气化而不是小便,下焦津液气化出了问题,水精四布的功能不行,继而营卫俱劳,劳,疲累、虚乏,营卫俱虚。卫气不通即身冷,营血不通即骨疼(血痹);后面出了点状况。阴阳弄反了。

 

因为卫气管的是温煦,营血管的是血痹,所以,营气先通而卫气未通则恶寒;卫气先通而营血不通则痹不仁、即血痹;营卫相得,二者皆通,“其气乃行”不如说血气乃行,大气一转,邪气乃散。

 

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所谓气分,指代里位津液的输布,里位实热耗津故失气,里位虚寒不摄则遗尿。以虚实寒热论里位津液,名曰气分。所以,营卫讲的是表位的状态,气血讲的是里位,气血又可以另称精血。素问:卫者精气,血者神气也。在里位的津液谓之精气,里位的血谓之神气。故经云:五藏藏精气。所以血痹即伤营,虚劳即伤精血,故金匮亡血失精并称,病甚入里。

 

《金匮玉函》:

又未知何藏阴阳先绝。若阳气先绝。阴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青。肉必冷。阴气先绝。阳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宋本伤寒《辨脉法》: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这段讲表位寒热,不涉及血痹。所以卫气先绝……身冷;卫气后竭……身温热。只讲了一半,即卫气的问题,而全面的叙述在金匮“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宋本改“先”为“前”。阳前绝、阴前绝的相对面即当存在“阳先通、阴先通”的对称,如“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而卫不通是失温而寒,营气不通是血痹而痹不仁或烦疼。因此,卫先通而营未通,则痹不仁;营先通而卫未通,即身冷。故阴阳反。阴阳错乱,不仅内经里面极多,伤寒金匮也是受到波及,而竟然被人需要解释前为“剪”为断。如此“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岂非重复叙述?

 

所以,很明显,伤寒金匮,对于表位中风到血痹的水气病脉证治,太阴中风涉及的问题,表位分营卫,而里位的津液不叫卫气叫做气分。故曰,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腹满里结、肠鸣淡饮为里证,营卫不利为身冷、血痹表证,表证营卫俱劳,劳者疲累、虚乏也,故里位亦虚,互为因果。营卫不利为中风血痹,俱劳而里结水饮,更进一步虚劳伤精,即亡血失精,里位的叫做气血,或者精血。所以,营卫气血四分法,伤寒论早就有啦。至于温病派标榜其发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两个字,呵呵。

 

至于气分的概念,这段说的已经很清晰:

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营卫不利腹满肠鸣之后,气转膀胱。膀胱干啥的?你以为管小便,就误会了古人。古人可不这么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之官,管气化的,管小便的不是膀胱,而是三焦之下焦如渎,或者叫胞,或叫胞。邪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胞则梦溲。故曰,下输膀胱而水津四布,而不是尿。这个唐代都还是如此。所以里位的气化不利了,才会导致虚则遗尿,里寒不摄会遗尿,三阳合病也有谵语遗尿,里位虚而不固、气化不利,则津液从小便损失,里位实则耗气、耗津液,故曰失气。此二者讲里位津液寒热所致病,名曰气分。所以气分不是啥“矢气”,讲不通。当然,血分的病也有很多,诸如“阴伏”、瘀血、内有干血、血结膀胱、热入血室、亡血等等。

 

至于这里的“阴阳相得”,没法猜。因为前面阴阳一直在说营卫,可以解释为表位营卫和、没问题了,表位血气乃行,表位大气一转,邪气自然消散;由于阴阳在伤寒金匮又经常指代表里,又因为下文气分讲的是里位津液,又可以解释表里相得,表里的大气一转,邪气也就散了。阴阳相得,就应该是无病,或者58条说的阴阳自和必自愈。

 

总的感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一句很突兀、莫名其妙,前后都在讲病机,突然来一段生机,又接着讲气分的病,是不是太随意。不如反着说:阴阳不得,其气不行,大气不转,其气不散,再接上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岂不是更合理。

 

所以不仅这里的行文有毛病,阴阳理论更是有大毛病,不仅歧义、左右逢源,还会把阴阳弄颠倒。阴阳颠倒之例,不仅在“内经”中频率高得惊人,在伤寒金匮中也不止一处,而中医学者却看不到如此严重、先天缺陷般的问题,可见有多么虚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