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才绝艳录(9)武则天

 江山携手 2018-11-25

唯有牡丹真国色----金轮垂照武则天

  如果说牡丹是百花之王,拥有其他花卉所无的王者之气、富贵之气。那被称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武则天就是“女人花”中的一株牡丹,她那雍容华贵、君临天下的气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数,也成为几千年唯一一个让女人们感到骄傲的神话。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美眉恐怕就是这位武美眉了。记得有人说过武则天在女人中实在是太厉害了,别的不说,一生中嫁过两个皇帝,生过两个皇帝,自己本身又是皇帝,厉害吧?呵呵,从古到今再无第二个美眉能及。我们这里就不再说她以一毫无根基的弱女子却能将威震四夷的李唐江山改朝换代,也不再说她杀了多少峨冠博带的名臣大将,所任用的来俊臣、周兴等设置的人间地狱里吓死了多少公卿贵族,我们这里只来看一下,武则天同样出色的才气。
  如果武则天是个普通的女子的话,人家在评论才女的时候肯定会说到她的。但是由于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成就太过眩人耳目,所以人们往往就忽略了以武则天的才情和艺术上的成就完全有资格位于才女之列,而且较之其他才女的才艺,丝毫不处下风。
  唐朝是个崇尚诗歌的时代,有道是“唐诗晋字汉文章”。在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唐诗尚未完全繁荣,那时候的诗人到如今比较有名的也就是初唐四杰和宋之问、沈佺期之类的人物,律诗也尚未完全成熟。但武则天的诗作现在可见的在《全唐诗》中就录有四十六首,打开《全唐诗》卷五我们就看到这样诗作。虽然在这些诗中,像《唐享昊天乐》就占了12首,《唐明堂乐章》又有11首。《唐大飨拜洛乐章》有14首,这些都属于应制诗的种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是太高。就如我们写行政文件时一样,就是再有满腹才华的人也不免写得空洞无味。有的小说中说《唐享昊天乐》中武则天还是当武才人的时候,唐太宗命她做的。依江湖夜雨看,倒也很有可能。我们选两首来看一下:
             【唐享昊天乐·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这两篇诗的句子中透着一些谦卑恭颂的气息,什么“展虔情、敷衷恳,察微诚”,不像是武则天君临天下后,处于亿万人之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之时的口气。看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的诗,口气就大得多了,像这首《腊日宣诏幸上苑》就霸气十足了: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据说这是武则天冬天里要看百花齐开,就下了一个诏书,并写了这么一首诗,让百花在冬日中一齐开放。结果唯有牡丹开得迟了,武则天就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迁到洛阳。这个故事在《镜花缘》中说的非常详细。但是只是传说,可能并非真有其事,也可能是先看到了武则天的这首诗然后联想附会的。但是你看“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这口气多牛呀,这个“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令式的语气确实也透着十足的霸道,有点“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味道。其实诗既是人写的,不免随着人的处境而变化,像本朝太祖青年之时,也是小心翼翼地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到了后来就是“不许放屁,试看天翻地覆”。前后的口气判若两人。  武则天最有名的一首诗,也是江湖夜雨觉得最有艺术性的是这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感情十分真挚,江湖夜雨觉得纯从诗中体现出来的感情看,应该是武则天和李治相离别的时间里写的,或者就是在感业寺当尼姑的那段日子。像天涯网友萧让美眉写的那样:“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颤栗”。当时的武则天恐怕还是个年青美貌的妙龄女郎,心怀中也有过和天下普普通通的众女儿一样的柔情离思。所以这首诗写得非常出色。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柳亭诗话》)。是的,因为李白这首诗和武则天的诗立意近似,而且艺术手法上也并没有超过武则天。所以觉得很不爽。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所以江湖夜雨觉得《如意娘》这首诗在唐诗众采纷呈的无数优秀诗篇中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只不过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江湖夜雨头脑中被现代社会的乌七八糟污染得太厉害了,常常看到“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一句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莱温斯基著名的“蓝丝绒”裙子,呵呵。“验取石榴裙”,在唐代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就成为一个美丽的诗句,现代技术倒是能验了,但是验的却不是泪斑了,而是另一种斑。  武则天这首写得也不错:                    游九龙潭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此诗意境我觉得可以和王维、孟浩然等人的有些诗篇相媲美。而且对仗工整,意境幽然,颇见功力。“风入松”一词后来更成为词牌名,北京有个书店也叫做“风入松”,原来都由武则天这首诗中的句子而来啊。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诗才还是很不错的。  据说武则天还有《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惜已经失传了。郭沫若曾创作过《武则天》的戏剧,对一代女皇很感兴趣,当年他力求要挖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他对周恩来总理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但是周总理当年批示挖了明定陵后,出土的文物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得到保护,被破坏严重。可能周总理也感到痛心,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周总理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制止了郭沫若的提议。郭只好哀叹:“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所以郭这一生无法看到《垂拱集》和《金轮集》了,不知道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这两部书重见天日。从江湖夜雨的心情来说,并不喜欢沉睡千年的高宗和武则天被我们打扰,但也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地宫中的神秘宝物,唉,有个两全齐美的方法就好了。
虽然我们看不到《垂拱集》和《金轮集》,但是还可以从《织锦回文记》这篇小文中看出武则天的才气:  前秦荷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慧,字若兰。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为显场。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性近于急,颇伤嫉妨。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精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普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件旨,谪戊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苏氏之短,谗毁交至,益恨焉。苏氏时年二十一,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成于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至襄阳焉。滔省览锦云,感其妙绝,因渝阳台令谢怒;而具车徒,感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章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土,咸龟镜焉。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帐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以示将来也。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武则天文词斐然,功力不在一般的饱学宿儒之下。
  武则天的才气还表现在书法上面,我们知道唐代从唐太宗开始就十分重视书法艺术,尤其是喜爱推崇二王的书法艺术,据说唐太宗十分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兰亭序》是王家的传家宝,写有《千字文》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7代孙。智永没有子女,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将之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太宗听说《兰亭序》在辨才那里,便“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李世民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成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和辩才老和尚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为忘年之交。萧翼也是大才子,对书法很有研究和见地,与辨才和尚经常谈论书法。萧翼来了个抛砖引玉之计,他先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作品给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免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呵呵,看来佛家所说的“无争竞心”辨才和尚修为多年却依然没有做到),于是他忍不住就说:“真倒是真的,但并不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我给你看一样。”于是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正是《兰亭序》真迹。随后,他出示诏书,并将画拿走,辨才追悔莫及。失去真迹后不久郁郁而死。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十分高兴,死后将其随葬。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和重视,受此风气,宫中的嫔妃也多习二王的碑帖。不过太宗的手法有点巧取豪夺的意味。相比之下,武则天后来的所为倒是更人性化一些。
  武则天同样喜爱王羲之的真迹,据《旧唐书》中的“王方庆传”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这上面说武则天喜欢王家书法,就问过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王方庆就将家中尚余的王羲之的真迹及其其他王氏家庭中的众多墨宝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拿给众臣观赏后,然后又赐还给了王方庆。按说武则天当时是一国之主,什么宝贝都应该收归她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武则天却没有像太宗那样霸道,而是欣赏完后又还给了王方庆,有人说武则天残酷狠毒,但是这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难得的宽宏和大度。
  武则天自己的书法艺术也相当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她书写的那座《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市以东的偃师市府店乡缑山之颠。相传周灵王太子晋于缑氏山之巅乘白鹤升天而去。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于东都洛阳赴登封封禅,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感兴而撰此文,并亲为书丹。有人说是碑文借叙述周灵王太子晋于缑氏山之巅乘白鹤升天而去的故事,用来美化歌颂武周盛世。但是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其实武则天在写《升仙太子碑》时肯定会想到她那两个“玉貌雪肤,眉目如画”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这个事情倒并非江湖夜雨一味地“八卦”,史载武三思为了讨好武则天和二张,就写奏章,说张昌宗是周朝王子晋的后身。传说中王子晋曾乘白鹤在缑氏山登仙而去。于是武则天就命张昌宗经常穿着羽毛做的衣服,吹着箫,骑着木鹤,在内宫里转来转去。当时的很多著名文人如宋之问等就纷纷写诗来吹捧。所以要说这个《升仙太子碑》有一多半是给二张立的,倒也是实情。当然,后世的迂腐之人,一提武则天宠幸二张,就嗤之以鼻,视为污秽之行。但清人赵翼就看法不同,他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廿二史札记)意思是说皇帝一般嫔妃成千上百,武则天既然是女皇帝,那么玩个把男人也是应该的。呵呵。
  好了,且不说这座碑是为谁所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碑,高6.7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行66字,行草相间,近章草书体。历来碑文往往是楷隶,草书刻碑的极为罕见,这也是武则天不同于一般凡俗的表现吧。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薛稷、钟绍京(书法精品《灵飞经》就出于他之手),两人皆为当时名书法家。武则天之书法字型结构严谨,布局章法疏淡有致,运笔刚柔相济,纵收得体,圆传流畅,意态豪纵。后世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升仙太子碑》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碑文中有好多武则天自己造的字。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自己的名字中的“瞾”字是她自己造的字。其实武则天当时改了好多字,据说从689年到704年先后改字5次。比如把“国”改成由“口、八、方”(方框中上面是“八”下面是“方”)组成的字。“月”字改成“匚”里面加个“出”字等等。我国历史上敢改动文字的也只寥寥数人,一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二就是武则天了,三应该是本朝太祖了。不可否认,敢改文字的人都是些惊天动地的人物。
  所以,虽然她在艺术上的成就比起她政治上的成就就好像星星伴月,但是我们从武则天金轮垂照的光环中仔细地寻找一下,你就会发现武则天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闪点比之其他才女毫不逊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