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国学热”说起

 爬虫爱书 2018-11-27
从“国学热”说起

我到过一些学校,看到学校的墙壁上彩绘了“二十四孝”图,听到学生们早晨诵读“弟子规”,一些家长开始让孩子们背“三字经”,“国学教育”的培训机构也俏然兴起,一时间“国学热”蔚然成风。“国学热”并不陌生,清末民初,洋务派就兴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风气,当时这种“国学热”是为了调和封建旧族和资产新贵的矛盾,现在兴起的“国学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抗,对抗“西方文化”。面对汹涌而至的外来文化,国人显得仓促应对,是如此的纷扰,是如此的诱惑,是如此的失落。正因为不知所措,才想到了祖宗之法,即使怀旧,也是无奈,但是“国学热”能拯救一切吗,我先从“国学”说起。

从“国学热”说起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家文化”。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是这样的。儒家文化以伦理为主线,以建立人世秩序为目的,通过“內圣”达到“外王”。儒家有两座高峰,其一孔子,其二朱熹。孔子尚礼倡仁,孔子的“礼”是恢复周礼,所以有“克己复礼”的话,周礼起源于氏族文化,包含了很多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但核心还是尊卑有序、加强集权。这种周礼曾经辉煌过,但到了春秋战国就分崩离析了,原因是这种包含原始氏族文化已经不适应封建制的发展,现在来看,历史上的鼎盛王朝汉唐宋清,那一个朝代都不是复制上一个朝代的。但是孔子提倡周礼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一种秩序。孔子的代表作《论语》讲的最多的是“仁”,这种“仁”孔子也没有系统的论述,只是列举了好多方面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快要达到“仁”了,其实质就是宣扬一种简单的普世道理。这种泛泛而论很容易使人在理解上走偏,后世之所以出现太多的“伪仁”,就是因为当初论述的不确定性。孔子强调“君子”和“小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树立了标杆,但是“君子”和“小人”中间还有很多层次,何况“君子”也有“小人”时,“小人”不乏“君子”量。孔子的伟大是开创“儒家”,“儒家”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推崇的,孔子和希腊亚里士多德相比,缺少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探究和经世的批判。我更觉得孔子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提倡的是人世间的真善美普世情怀,但是这种真善美要随着时代不断地完善,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要求都有其局限性,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从“国学热”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