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话方言字整理

 夜黑心明 2018-11-27

摘  要  从现有的方言语音词典出发,考据、整理其中汉字的写法和出处。对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且释义相符的字,整理编排;对于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存在的汉字,翻阅方言文献、四川地方文献与古代字典,根据其本意与四川话中的释义,考察、推究四川方言字写法,以完善《四川方言词典》中书写的不规范处。

关键词:生僻字整理;四川方言;汉字文化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前提


  1. 四川话:本文的四川话以成都话为标准。尽可能兼顾四川其他地区的方言。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并且使用或者理解人数站绝对多数,与四川其它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2. 四川话音韵:四川方言的音韵系统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尤其体现在音调系统上,本文汉字从普通话的音韵系统出发,只标注音韵,不标注音调。无法用普通话音韵系统表示的少量方言字不收录在本文之中。

  3. 四川方言汉字的由来:四川方言字一部分为采用形声、会意等手段创造的新造字,例如“㧯”(四川话拼音:nao3;抓取之意)为采用形声创造的四川方言字;而“嫑”(四川成都话拼音:biao1;不要之意)为采用会意创造的四川方言字;另一部分为四川话方言词汇的本字,在古代汉语经常出现并留存至今,但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经废弃或极少用到,故而大部分常用辞典都没有收录。四川话使用者很多都只会口讲,而不会书写,或因其输入电脑、书写麻烦而采用借音的方式。



二、研究现状

       

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和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平台检索关键词,笔者发现,现存的相关书籍和著作仅有《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版),并无相关论文或者专著研究整理四川话方言的整理。 


三、研究方法


王文虎等人所著的《四川方言词典》中,从词条的角度解读四川发言,从汉字字形字义的角度看,有诸多不规范,大量运用了借音的方法释义,遗漏了部分本有自己字音字形的方言字。


笔者从该四川方言语音词典出发,考据其中的方言字。对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且释义相符的字,整理编排;对于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存在的,翻阅四川方言文献与古代字典,根据其本意与四川话中的释义,考察、推究某些方言字写法。其无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与《汉典》找到的,在注释中将其在其它资料中出处标明。


第二部分 四川话对应汉字汇编


以下内容以读音为序,整理四川话相对于普通话中独特的文字,包括与四川话读音对应的汉字的写法、释意。

  1. B

bai

(动)(~儿)倒味口;腻味:这东西吃多了要~。

bai

(形)瘸子。

(动)抽搐:那个人冷得打~子了。

ban

(动)挣扎,折腾:不要在沙发上~。


ben

(动)翻起或者蘸上:火锅~点佐料更好吃。



ben

(动)忙乱地用手编织、拉扯:~辫子,~绳。

bi

(动)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壶里的茶水~干了。

  1. C

cou

(动)扶:把爷爷~起来吃药。

(动)翘动,推:把倒的凳子~起来。把石头~下山坡。


chan

(动)掌掴,击打:~他两耳光。

  1. D

dan

(动)将食材放在开水里稍煮一下,到快熟或刚熟捞起来加工:把豆芽放在锅里~一下捞起来凉拌。

dan

(名)水洼的路面:前面有个水凼凼。

die

(动)提;拿。

注:词典上该字读die,四川多读dia。


dong

(~雨)暴雨:“令飘风兮先驱,使~~兮洒尘。”

注:该字笔者老家宜宾多读为duo。

dou

(动)拼接,用手做:~积木。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集韻》大透切,音豆。四匊曰~。匊者,手也。故可以看出这个字本意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属于泛指而不是某一种特别的动作。

  1. G

ga

(名)肉:(幼儿语) “吃~~”。

gao

(动)古代占卜用具,用两半器物制成,合拢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吉凶。引申为尝试:~一下。

  1. J

ju

(动)吮吸:这个婴儿在~他的奶嘴。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廣韻》子聿切《集韻》卽聿切,音卒。《玉篇》,吮也。一曰口飮謂之。

  1. K

ka

(名)角落。~~角角。

(形)略含贬义,谓闭塞、贫穷:山垰垰,指大山深处;乡垰垰,指乡下。


ka

(动) (紧)夹;扎;刺:把书签~到书里。


kang

(动)盖住:把那个碗~好。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说文解字》解释:屋也。方言。从屋引申到合住、盖住。

kong

(动)类似焖煮的烹饪方法:最后~一下土豆(合上盖焖一下)

(形)气候闷热。

ku

(动)蹲:你~下去捡一下。

  1. L

lang

(形)瘦削:中江有一流行民歌:~哥儿,~哥儿你从哪里来,我从北门山上来。


liao

(动)缝缀:~贴边。~上几针。


lou

(形)肮脏。屋室简陋。贫寒,无财备礼。

  1. M

mang

(形)强壮,结实:这个娃儿长好~哦。


mie

(动) 掰开:把这个馒头~开,你们一人吃一半。

  1. P

pa

(形)软:今天身子~得很哟;~耳朵(即惧内的人)


peng

(形)弥漫:灰尘~得到处都是。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字彙》蒲幪切。同埲。塵起貌。


peng

(副)浓香:这朵花~香。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廣韻》薄庚切《集韻》蒲庚切,音彭。《廣韻》,大香。

  1. Q

qing

(形) 冰凉:那个水冰~

qia

(动)跨,迈一大步:~一步。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

  1. R


ru

(动)塞住,塞进去:把盖子~到瓶子上。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廣雅》:塞也。

  1. S


song

(动)推。

注:《唐韻》,音悚,執也,推也。

  1. Z


zao

(动)有手搅拌、拨弄:不要~水。

注:该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无法找到释义。《唐韵》解释:击也。

第三部分 研究感受

笔者做完此次研究有以下认识和感受。

方言字无疑是非常特殊的,尤其是很多地区已经普及普通话,方言可能代表的只是一种发音方式,经过整理,笔者只找到几十个四川方言汉字,但并不觉得沮丧,反而理解到:无论全国各地的汉语发音有多么大的差距,伟大的汉字如此深刻又完美地在平面书写上和语义抽象上统一了各地的语言。

同时笔者更加理解“汉字是形声字这一观点”。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纪实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 、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可以发现,四川话特有的方言字是以表意为主的,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四川方言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相对对立的特点。可以猜测,这与四川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等因素有关,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论题了,不属于此处探讨的范畴。

笔者是四川人,做这次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去学习与保护四川的汉字。现在笔者学会写很多自己从小就说、但不会书写的汉字。尤其是笔者看到一两百年前的老四川人,还在固执地用着自己发音状态下的那种汉字写文章,觉得特别的感动。暂不说文化交流融合的动态,从静态上说,文化就是一群人在精神上借以固执、独立、甚至对抗另一群的东西。汉字文化当然也是这样。

感谢四川大学、百度贴吧汉字吧、百度贴吧四川吧的朋友们对笔者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东汉.在方言基础上产生的方言文字[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赵振铎.字典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ISBN7532608085.

[3]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除上述文献以外,笔者还参考和查阅了下列书籍,由于笔者只找到PDF版本,其出版时间、出版社不详,在此列出,表示对作者的感谢。


[1]《蜀语》一卷,(明)李实撰,是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四川方言的词典,是一部研究四川古代方言的专书。

[2]《今蜀俚语类录》(即《蜀方言》),张慎仪撰

[3]《西蜀方言》(Western Mandarin or the Spoken Language of West China),英国传教士Adam Grainger(钟秀芝)撰,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0。

[4]《广雅》

[5]《唐韵》




附 关于中国海洋大学《汉字文化》课程学习体会与意见


做得好的地方太多,我说两个自己感受最深的:

  1. 多位老师分别教授不同的模块,有利于制造新鲜感,吸引学生,提高课堂积极性。

  2.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汉字演变板块,我们临摹甲骨、小篆、隶书。汉字书法模块在老师引导下写了一小幅隶书。字体设计模块让我们自己设计青岛的logo也很有趣。还有去实地考察学习。总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汉字文化是活的,书法、广告、建筑、影视、历史等等,汉字无处不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这个在评价丑书、书法鉴赏这两堂课上感受最为深刻。尤其是书法课,孟老师说,文艺欣赏这种东西真的是可上不可下的,当你见过好的东西之后你再看些平庸的东西真的是不可避免地抨击而不会宽容。老师还谈到什么是时尚。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老师提点,我越发觉得时尚不是一个形容词或者名字,而是一个动词,或者说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少部分人发起、又受到大众追捧、模仿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只觉得小众孤傲、或者大众潮流就是时尚,实际上谁也追不上它,因为它本就是一个过程。

由于这个课程是我校的精品课程,所以优点太多,我就不多赘述了,我说说自己觉得需要改进或者注意的地方:

  1. 希望老师以后在课前发出预习材料之类的,在讲述汉字性质与文化演变的过程中需要阅读的文字材料过多,且复杂难懂,如果上课老师老是带着学生一起识字认字,课程进度太慢。但是如果不谈材料只说结论、只说学术观点也不合适,学生会觉得枯燥空洞。我建议适量布置预习或者课后作业。不过多的引用材料,而是安排学生自己独立解读材料,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作为引导。

  2. 课上学生谈论、表达的时间不多,基本都是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可以在某些部分增加学生的讨论,比如我们应该如何欣赏某些书法作品,其实是可以叫部分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他们还会有争论,我们应该去引导思维的碰撞。

  3. 学生实地调研变成了简单的参观,我建议学生分为小组,完成某些特定的参观任务,比如让学生总结一下博物馆铜钱上的汉字都有什么特征之类的,带着目的参观效果也许会更好。

上面是我的拙见,真的感谢老师一学期的教诲,祝工作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