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脾胃病

 三昧真火袁重阳 2018-11-27

作者:洄溪堂主

1022-1.jpg

脾胃病,这是多数医患都关心的问题。可是,脾胃病产生的病机病因是什么?脾胃系统都包括那些,功能又是如何的?……多数都不是很清楚的。在此,我就和大家简单谈谈。

中医的脾胃系统即现行西医的消化系统,他包括口唇、咽、食管、贲门、胃、幽门、十二指肠、小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同时还包括肝、胆、胰等消化腺。

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均是在不断的向外界摄取大量合理的食物和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的健康和生存。但一般所摄取的食物是不会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必须通过消化系统对吃进的食物进行物理的消化和化学的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态。

物理消化系统包括:口腔牙齿的咬合和咀嚼与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系统包括:唾液、胃液、肠液、以及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包括唾液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胃酸、胆汁、溶菌酶、粘蛋白等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道的物理和化学消化,才能把食进的食物改变成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单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若不能被吸收利用的东西,由消化道层层过滤再吸收最后变成糟粕排出体外。

食物的物理消化主要依靠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消化道平滑肌有缓慢收缩和富有弹性的伸展性,如胃的伸展可使胃容量成倍增长,在通过胃平滑肌的缓慢收缩运动作用下,可使食物充分的搅拌以利于化学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接触,以利营养成分的分解被更好的消化吸收。同时咀嚼和胃的运动能更好的刺激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化学消化是依靠消化系统的外分泌腺分泌的消化酶、胃酸、粘蛋白、胆汁、溶菌酶等。

胃肠道的活动除了受自主神经的支配外,其本身尚有自动调节的神经系统,而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也是联络大脑与自主神经低位中枢的重要中间环节;肠肌间神经丛与粘膜下神经丛是胃肠道本身尚有的自动调节的神经系统,其总数与脊神经元相仿。肠神经可对各种感受刺激作出反应,构成胃肠道功能调节的又一子系统。
精神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宻切,如精神状态的变化,能影响胃粘膜的血液灌注和腺体的分泌,也能引起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变化。因此中医的七情对消化系统影响密切。

一、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

脾和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而达到功能的相对平衡。脾气主升属脏属阴,胃气主降属腑属阳。脾胃为水谷之海。

1.脾胃的功能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水湿和精微物质,由于脾胃通过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由脾的运化功能,上行输送到肺,水湿经由三焦的通道下入膀胱,经肾气的气化作用,运送至全身最需要的地方;而精微物质与呼吸之气结合形成宗气,储备在胸中,因此称胸中为气海,通过肺朝百脉,以宗气的形式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供全身的物质需求。

如果用不完有剩余,则会下入于肾作为肾之精气贮藏起来;若不够用,则会从肾中提取出肾气肾精,以补充身体的能量需求和功能需要。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本源,为后天之本
《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中指出:“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李杲先生把以上诸气统归于脾胃生化气血的整个功能中来,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本道尽。

3.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扭
脾胃为中焦,对水谷有升清降浊之作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并创制了升阳益气系列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半夏,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炒)}。主治:脾胃受伤,邪热内陷,外反恶风,厥证脉沉,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疼,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不能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4.脾主统血,主血运行
脾主统血,主血运行脉管以内,不使溢出脉管以外而形成出血之证。脾主统血就如河之堤坝,使水不可外溢。堤坝坚固则水行常道,堤坝薄弱则易于溃堤。在人脾气越足则血管越柔韧有力,则不会引起出血不止。若脾气虚弱则血管薄弱,而易导致出血病症状。

5.脾胃主燥湿
脾喜湿而恶燥,胃喜燥而恶湿;两者互为喜恶,而达到了燥湿得益之功效。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说:“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6.脾胃主四肢肌肉
四肢肌肉的丰满与否,有力无力均责之于脾胃,因此有治萎独取阳明之说。
7.脾胃主涎,开窍与口
口角常流涎者多以脾胃虚寒为主。脾胃之气旺盛则口唇红润,脾胃之气虚弱则口唇苍白无华。

脾胃系统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总称,而它是不能独立去工作和运行的,要与其他脏腑功能协调一致才不会形成木筒效应。因此下面所讲的内容均可视为消化系统的范畴。

二、脾胃系统与其他脏腑系统的功能关系

脾胃属中焦,在五行属土。为仓廪之官而五味出焉,是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即后天之本。因此强脾胃对人体的健康致关重要。但是,脾胃功能再强,也要与其他脏腑功能和谐一致,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长寿!

1.脾胃与心的关系
脾胃与心是气血关系。在五行为火土关系,也是母子关系。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有关,因此,脾胃之阳靠心之气血供应及心阳的温暖来完成,而心血的生成又靠脾胃的水谷精微所供应。若心火不足,则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而致腹泻和腹胀,消化不良。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心之气血不能得到补充和生化,则会导致一系列心脏的病变发生。

2.脾胃与肾关系
二者为先后天的关系。也是水土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处,肾精的补充,必赖后天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充养,才能发挥肾的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要靠肾阳(命门)的温煦,才能发挥其消化吸收的作用。若二者失调就会形成脾胃病或脾肾病。

再者脾肾功能失调还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而行成水肿病。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司二便,又要靠肾之命门之火温煦气化,若二者阳气不足,则会导致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则水停;肾不能化气行水则水居,而行成水肿之病。

3.脾胃与肝的关系
肝主疏泄,在五行属木。脾胃主运化,在五行属土。肝的疏泄气机之“升”,有助于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化”。后天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气机和调,有助于肝的正常疏泄和条达。二者失调,就会患肝郁脾虚,肝胃不和之病症。

4.脾胃与与肺的关系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之气,五行属金,与脾胃是母子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肺者,气之本。”“脾胃大肠小肠…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二者为母子关系,脾胃在五行属土,肺属金。脾胃虚弱,首先影响到肺的功能,即土虚不能生金,而导致肺虚咳嗽,或者形成水湿不化不运不散,导致水肿。或者生痰生湿,阻碍经络运行而形成肿瘤等。

总之,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与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辨治脾胃病时,一定不要忘记与其它脏腑功能的协调。

三、脾胃病的病机病因

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总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如六淫之邪,内伤如精神因素,饮食所伤,偏食挑食,或过饥过饱等因素。再者如寄生虫疾病等。

1.脾胃病的病机

1)精神因素与脾胃病的关系
有 “苦思难释则伤脾”之说。过度深思熟虑,犹豫不决,则气结而滞,胃呆不食,久之则水谷精微无从化生,而致脾虚不化之病。若脾虚而致水湿所困,则会导致胸闷口淡、食后饱胀,大便溏稀之湿困脾阳之病。

若忧思过度,则导致不思饮食,或影响肝胆的疏泄调达功能,而形成肝胆气郁,会出现反酸、嗳气、厌食、烧心、食后饱胀、上腹疼痛或不适,以及恶心呕吐之症。现代医学认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和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是高级神经调节平衡失调所致。当各种内、外因素,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强烈感情与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兴奋过度,即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紊乱,免疫力下降;或者导致发生超限性抑制,从而使大脑皮层产生停滞性兴奋灶。因此皮层中枢神经发生紊乱,主要是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胃肠功能障碍,最后导致胃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的形成,进一步发展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2)六淫和脾胃的关系
六淫之邪分外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生五邪。
外邪六淫尤以寒湿之邪对脾胃的伤害最大,因寒湿导致的呕吐恶心,身体困倦,腹痛腹泻,食少便溏或大便粘滞不下,低热难退,头昏脑胀等等之证。

内生五邪多以里寒、里湿、内风、内燥、里虚热为主。其损害比外之六淫更重,如胃肠燥之便秘,脾胃湿之腹泻,四肢关节肿痛,风湿痹症,水肿之柔软如泥等。寒邪所伤之长期腹痛腹泻,形寒肢冷,内伤气血,血虚不能濡润,致使阴疬阳偏盛而形成内热之证等。

3)饮食不节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说:“饥饿不得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也就是说过饥和过饱均会导致胃肠脾胃之气的损害。
贪食生冷,嗜酒如命,除损伤脾胃外,还会造成五脏六腑的损害。痰湿的瘀滞会形成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过食肥甘会致三高症及各类心脑血管病。

4)过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损伤人之阳气正气,而影响脾胃功能的不正常)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总之,过食寒凉,烟酒不忌,偏食嗜食除了造成脾胃的损伤外,对于整个人体的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2.脾胃病的病因

1)脾胃气虚
此病证多因素体阳气不足,或因劳倦过度,以及病久耗伤脾胃之气,升清降浊无权所致。
临床多见食纳减少,语低乏力,四肢无力,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多,或者便溏而无便意,重者肌肉瘦消,动则气坠于腰腹,脱肛,子宫脱垂等。

2)脾胃阳虚
脾胃阳虚多因脾胃虚弱发展而来,或者因过食生冷寒凉,过用寒凉药物,及饮食失调等伤害脾胃阳气。脾胃阳虚尤如釜中无火, 焉能腐熟水谷而化生精微。
临床多见面色苍白,腹部膨大如鼓,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脘腹疼痛喜按,口淡乏味,四肢不温或形寒肢冷,怕冷,小便不利,肢体水肿等症状。

3)脾胃湿困
此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醉酒,导致湿困中焦脾胃,影响脾胃的纳化而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证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大便溏而不爽,小便不利,身体沉重,肤色晦暗或发黄,或四肢不温,腹胀脘痞等。

4)食伤脾胃
由于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伤,出现嗳腐吞酸,腹胀腹痛,或腹泻脘痞,上腹饱胀,或呕吐酸腐。

5)脾胃气滞,肝胃不和
此证多因忧思过度,或经常生气,或用脑过度等,导致肝气郁结不疏,影响脾胃的升降,气机郁滞所致。
多胸胁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郁闷不开心,或烦躁易怒,善太息等。

6)中气下陷
此因脾胃气虚,不能承载上举之力而脏器下垂不举。多见胃下垂,肝、肾、子宫直肠、小肠下垂、及脱肛等导致一系列病证。

四、脾胃病的辨证施治

脾胃病的范围很广,并且临床上常见多发,它包括口腔、食道、贲门、胃、幽门、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器官的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同时还包括部分肝胆胰分泌大量消化液,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也将其列入消化系统的范畴内。

1.肝脏的功能复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分泌出胆汁贮存在胆囊内,根据消化食物的需要而排出胆汁,对食物进行消化;
2)对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起到中间代谢和贮藏作用;
3)有屛障去毒及免疫作用;
4)对激素的平衡以及对水的代谢有调节作用。

胰腺除有内分泌腺功能外,同时还有外分泌腺功能。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外分泌腺分泌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与胆汁一同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化学消化。因此肝胆胰同样都是重要的消化器官。

2.脾胃病包括:
口腔溃疡、口苦、口酸、口甜、口咸、口冷、口臭、食道炎、食道溃疡、梅核气、食道憩室、胃贲门及膈肌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扭转、胃石证、胃下垂、上消化道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梗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伪膜性肠炎、肠梗阻、肠套迭、急慢性阑尾炎、便秘、肛裂、痔疮、脱肛、肛周湿疹与瘙痒、坏死慢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五、脾胃病的预防原则

脾胃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有十人九胃病之说。因此预防脾胃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系统的病证往往也和脾胃功能的不健全有不可分的关系,防止脾胃病的发生或治疗,圴要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并做到除邪勿尽、彻底治疗,不留后患。

脾胃病也分虚实,有实寒、实热,虚寒,虚热,有瘀血,有气滞。或由外受寒邪客于肠胃,或由阳虚中寒失于温煦,或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或热瘀肠道而不得淸除。因此临床上要根据不同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大法不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滞则通之,积则散之。若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则要采取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不可拘于一方一法。

在预防方面,要忌生冷,少油腻、慎饮食防止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元气,怡情志,早睡早起,少熬夜,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侵,同时在治疗前要认真对疾病加以鉴别,明确诊断后方可以法施治,忌一切粗枝大叶,不加分辨治疗,以免误治失治。慎之!慎之!

六、脾胃病的预后与转归

脾胃病的预后和转归,决定于病情属性。从辨证角度来看,寒、热、虚、实即可转化也可兼夹。因此,脾胃病在我们扶阳医者手中均可以临床治愈和缓解,这是建立在合理的辨证用药及正确的诊断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但有些脾胃病的治疗就要注意,如消化系统的各类良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胃肠息肉等等,治疗就会很棘手,因此要把握好时机,合理的、综合的、专业的辨证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