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8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1-27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吐血、衄血证治/火热亢盛(泻心汤)

   下面,来讲泻心汤证,第17条: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一类)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这个方子,陈修园夸奖它是“吐衄之神方”,好,而且止血的效果快,当然,必
须得是刚刚我讲的,属火热亢盛那一类的才能用。

“心气不足”- 17条讲的是热盛吐衄的证治,既然是热盛吐衄,怎么会“心气不足”呢?这显然需要校勘。

   若“心气不足”,我们应该补心血、安心神,怎么能用这一派苦寒药的泻心汤呢?从方测证不符合,那么,“心气不足”到底是什么?

   [校勘]说了,《千金》孙思邈看出来了,“足”上面加一点(是“定”),看看,少了一点,就成了“足”了,多出来这个点,就变成“宝”字盖的“定”了,这两个字就错讹在这,是“心气不定”传讹,抄成了“心气不足”,少了一点。

   这里又是一个省文法,属于火热亢盛的,这种吐血、衄血,伴着一派的实热证,一定得是“火性炎上”的表现,
& 这个吐血、衄血,血色鲜红,
& 病人心烦不安,烦躁,
​& 另外,面色,面赤而气粗,都是实证、热证的表现,
& 或者烦渴、
& 便秘,
&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这才是泻心汤证,用大黄、黄芩、黄连,而且,大黄为主药,量重于黄芩、黄连
,一定是大黄为主药。

   这个方,它这个大黄还真不是酒制,实际临床上,我们有的时候,就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出血的情况决定。

   现在,对于泻心汤的用法,就认为“三黄”是苦寒类的要药,取它清泄的作用,直折在里、在上的火热,所以,作为泻心汤,作用是很明显的。

   请大家注意看[按语],就是第2段,我不说陈修园夸奖这个方子,叫做“吐衄之神方”嘛,下面,我们再看陈修园,在他的《十药神书》里说,他治疗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你看在他那里,他就觉得用好了这个方,“其效在生大黄之多”,就是一定别酒蒸,也别进行别的炮制,就是用生大黄“以行瘀也”。
   在国内有口服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实为活用泻心汤导瘀止血之
效,所以,这个地方,不能看着它只是止血,也有行瘀作用,将来我们在妇科篇里面要讲的,硬止血止不住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有瘀血不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我们现在讲的“三黄”,是清泄作用,考虑它泄热力强,但是大黄,我们讲了,是活血化瘀药,所以,对于瘀血不去,而血止不住的,它是既有清泄火热,又有化瘀而止血的作用,使瘀血去新血得生,这个,陈修园真是给讲到妙处了,止血而不留瘀,不然的话,我们就从字面上看,一派苦寒嘛。

   国内研究,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现在对于大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我看了好多的报道,包括国外也承认,就是生大黄粉的作用:

* 一个,是用于降血脂,
   我怎么用呢?就是把它(生大黄)研成粉末以后,装0.25克的胶囊里,第一次
用,你先2粒/次,一天先 2 次,就是开始量大一点,有点腹泻没有关系。
​   然后,一周之后减量成1粒,这时大便也基本适应了。这不大黄本
身,有一个继发性便秘的问题嘛,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便稀了,但是,不至于造成水样便,那么,第二周开始大便正常了,你这个量就变成1粒/次,一天三回,这样坚持一个月,30 天一个疗程,你看对血脂的改变如何?这因人而异,有的就降得非常好,有的它需要再来一个疗程。
​   但是,以 30 天为一疗程,就生大黄粉装入胶
囊,用量就根据,他(病人)大便的情况调整,有的人比方吃了就大便稀,一天好几次,你就叫他减量,就行了,一定按 0.25 的胶囊,这是降血脂作用,那要比它(西药)的脂必妥,可便宜多了,这是(大黄)降血脂的作用。

* 还一个,就是习惯性便秘,不是那么严重,要依赖泻药的习惯性便秘,不属于肠燥,一定得是属于偏于上火的,这现在年轻人就有,稍微节奏快一点,或者沾点火气了,大便就干结了,就难受了,这个就用大黄粉,就是让他随时用这个胶囊,是 1 粒/次还是 2 粒/次,因人而异。

   以上补充了,大黄止血作用以外的,他提到大黄粉,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我现在补充,单独用生大黄粉的胶囊,既可以降血脂,又可以令大便通畅,可谓保健良药。

   既然我们提到了血证,请看唐容川,《血证论》的[选注]

《血证论·卷二·吐血》,讲“一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气实故也……”,因为气实,就用苦寒的药清泄,“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仲景泻心汤主之”。
   然后,他讲了一些加减法,时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学,这是关于泻心汤,“神
方”,神在哪里。《血证论》,唐容川写的很有特色。
(《血证论·卷二·吐血》“
血多者,加童便、茅根;
喘满者,加杏仁、厚朴;
血虚者,加生地、当归;
气随血脱不归根者,加人参、当归、五味子、附子;
有寒热者,加柴胡、生姜,或加干姜、艾叶,以反佐之。
……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