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RO 行业再启航,引领市场新布局

 cityonsea 2018-11-28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Quintiles(昆泰)的带领下,整个行业蓬勃发展:在1990 年代迎来上市浪潮,经过二十余年的历程,CRO企业已经成为医药研发产业链的中坚力量,在M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和Biotech 公司产品早期开发、临床试验、商业销售和代工生产等方面都已不可或缺。

1.1 现状:CRO/MNC 保持战略合作,TOP 9 地位难以撼动

1.1.1 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龙头地位趋于稳固

我们发现,近年来全球CRO 企业集中度大幅提升,规模层次明显。由于2011-2012 年专利悬崖达到顶峰、药企研发投入减少,在资本驱动下CRO 行业逐步进入到并购整合浪潮当中:以Kendle/INCResearch,Convance/LabCorp,Theorem/Chiltern,WIL Research/CharlesRiver 等并购为标志性事件。随着Quintiles/IMS、Chiltern/LabCorp、inVentiv Health/INC Research 合并的完成,CRO 行业格局逐步清晰。LabCorp 凭借Covance 和Chiltern 与IQIVA 共同占据行业绝对领先位置,Syneos、Charlesriver 和药明康德等7 家公司体量相当,形成第二梯队,大幅领先于Medpace、CliTex 等中型CRO 公司。

1.1.2 TOP 9 多聚焦于临床业务,企业各有特色

由于2005-2011 年FDA 批准的NMEs 销售额增长潜力小,叠加 2012 年专利药集中到期的影响,药企在R&D 的投入上大幅减少,整个CRO 行业增长承压。在此背景下,药企更倾向于推动临床2-3 期的项目上市以缓解销售压力,而对临床早期的投入相对减少。12-16 年,临床CRO、临床前CRO 和药物探索CRO 市场规模CAGR 分别为12.1%,6.6%和10.5%。

1.1.3 CRO/Pharma 同生共长,合作关系不容小觑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CRO 与MNC/Biotech 合作关系紧密,临床试验地域分布完全与医药市场销售区域分布相吻合。欧美市场占据全球医药行业约50%的销售额,在CRO 领域占比在70%左右。

随着合作关系的演化,MNC/Biotech CROs 的依赖程度变高,更倾向于战略合作以提高研发效率。据HarrisWilliams&Co 统计,有超过50%的医药公司倾向于CRO 供应商不多于5 个。以Merck为例,其战略合作的CRO 仅包括Quintiles、PAREXEL 和Covance。

同时,我们注意到CRO 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也承接了医药企业一些非核心研发功能,二者分工和定位愈加明确。以LabCorp 和Covance 为例,前者在1995 年4 月合并了Roche 生物医药实验室,并在2010 年9 月并购了Genzyme Genetics(健赞遗传学部门);后者在2008 年8 月从Eli Lilly手中购买了其早期药物开发相关资产(后续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1.1.4 全球化业务格局下,差异化竞争大势所趋

2000 年以来,临床试验的全球化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1)临床入组速度更快(符合要求的病人基数更大);2)由于有本土病人入组,在当地审批上市更有优势;3)可以在多个国家上市,研发费用产出最大化。

2004-2013 年,美国占全球CRO 市场规模比例从60%降低至43%。由于TOP10 CRO 共有8 个在美国(ICON 和药明康德除外),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到临床试验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CRO/MNC 合作关系的深化,TOP CRO 不断完善研发产业链布局,以提供全球化、大规模、更高难度的临床研究服务,包括:1)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布局;2)不同治疗领域的拓展;3)增加药品上市确定性以及改善销售;4)搭建规模化2-3 期临床的能力;5)改善研发效率(软件和信息化方面)。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医药公司新药研发转向肿瘤等更复杂的慢性疾病,进而对CRO 企业服务需求出现变化(体现在生物标志物、基因组学、伴随诊断和给药途径等方面),TOP CRO 将会形成差异化服务能力。

1.2 未来:创新驱动医药行业稳定增长,CRO 行业迎来发展机

未来5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会稳定增长,而药企研发成本再创新高,医药研发外包渗透率将会持续提升。

1.2.1 研发成本上升和Patent Cliff 增加提升CRO 渗透率

创新是药企的生命线。据分析,全球处方药销售在将在2001-2017 年的平台期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仿制药占比始终维持在10%左右,市场空间小且竞争环境差。

随着监管趋严和临床复杂性增加,药企研发成本迅速上升。2000 年单个药物研发成本尚在10 亿美元左右,参照Deloitte 的分析数据,2016 年 FDA 批准的单药平均研发成本已经达到15 亿美元。另外一方面,药品专利集中到期将会MNC/Biotech 的营收和净利润造成极大的冲击。继2011-2016 年后,2017-2022 将会成为第二个专利集中到期阶段,将可能带来1050 亿美元的销售损失。

1.2.2 FDA 年批准新药数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2016 年12 月,美国国会批准通过《21st Century Cures Act》,其中降低了对新药获批和上市药物新增适应症的要求,比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案允许医药公司提供“data summaries”和“realworld evidence”等数据,而不仅仅局限于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

新法案的实施可能会加速所有药物的审批。2017 年,FDA 批准的新药数量(37 个NMEs 和12 个BLAs)较2016 年(15 个NMEs 和7 个BLAs)增加了一倍多。另外,从FDA 对数字疗法的态度可以看到新药审批的与时俱进。2017 年12 月,Pear Therapeutics的reSET-O 疗法获批用于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opioid use disorder),是历史上首个FDA 认证的数字疗法处方。

总体来看,FDA 新药审评环境趋于宽松,未来每年新批药物有望维持在45 个左右。这些获批新药产生的收入将会反哺并促进MNC/Biotech 研发投入,此外还将有利于CSO(涉及部分CRO,如Syneos Health 和Iqvia 等)企业的发展。

1.2.3 创新突破催生新药研发生机勃勃局面

肿瘤免疫疗法(Immuno-oncology,I-O)、CAR-T 和基因疗法的成功上市,极大地增强了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意愿,给CROs 带来机会。具体来看:

1)I-O 相关临床2014 年以来迅速升温。在Merck Keynote 系列临床的影响下,伴随OK(Opdivo&Keytruda)的迅速销售放量,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 个I-O 药物在进行约900 个临床以及1000 多个临床前试验;

2)CAR-T 和基因治疗药物上市。2017 年12 月,Luxturna (Spark Therapeutics)获FDA 批准上市,用于用于矫正基因缺陷引起的视网膜病变(IRD)的患者,这是FDA 审评历史上首个获批的基因治疗药物。同年,FDA 还批准了首个细胞疗法(CAR-T)Kymriah (Novartis)和后来的Yescarta (Kite/Gilead)。

二、国内CRO 行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纵观国内CRO 行业发展历程:自20 世纪90 年代初萌芽后,随着海外CRO 进入国内和本土企业崛起,企业数量在2015 年左右达到顶峰;伴随国家药监政策改革和一致性评价的推进,整个行业进入到“质量提升、纵横延伸”新发展阶段。

2.1 中国CRO 行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受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和国内创新需求、政策、人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内CRO 产业将会实现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16 年我国CRO 行业规模为462 亿元,2020 年有望达到975亿元(CAGR=20.5%)。

除去国内患病人群庞大、疾病谱广的因素外,政策激励和研发成本相对较低应当是国内CRO 行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催化因素。

2.1.1 政策红利推动CRO 行业迅速成长

国内医药行业自2015 年起进入改革深水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创新药优先审评和上市许可人制度(MAH)逐步落实,而随着去年中国加入ICH,国内医药企业必须以国际标准进行新药研发。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国家还给予CRO/CMO 企业重点扶持。2018 年6 月,多部委联合发文以现金方式定向支持优质企业。

2.1.2 研发成本低于发达国家,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凸显

一方面,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更多高素质科研人员在行业内工作,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医药行业,促进了国内科研实验室和相关设备的完善与升级;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新兴医药市场,研发成本相对低廉,推动MNC“走进来”。

2.2 行业内企业小散多弱,预期进入重组整合阶段

国内多数CRO 企业营收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据医药魔方统计,营收规模在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3.1%,而营收规模在500 万元以下的占所有企业的65%,并且龙头企业很少,CR10 占比为40%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 年9 月,国内CRO 企业共525 家,其中临床CRO 企业248 家,非临床企业262 家,综合性CRO 企业15 家。从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因为历史原因和壁垒相对较低,有大量CRO 企业从事药学研究和注册/咨询服务,而从事壁垒相对较高的药物发现、实验模型和新兴的SMO(Site ManagementOrganization)、第三方稽查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

综合来看,我们预期国内CRO 行业将进入重组整合周期。首先,与全球市场相比较,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全球CR10 超过60%);其次,产业升级要求,体现在对临床数据的质量要求(加入ICH 等)和对流程化项目管控等方面;最后,行业监管趋严,低质重复产能会被淘汰。

2.3 CRO 纵向一体化趋势明显

伴随行业集中度提高,各龙头CRO 企业将打造新药研发综合服务能力,并以现有业务为基础,衍生出更多业务模式:

1)纵向一体化。CRO 全产业链(临床前+临床)、CRO+CMO、CRO+CSO 以及拓展其他业务;

2)参与研发,和药企战略合作。最常见的是和药企联合成立研发企业或者进行战略品种的研发合作,比如药明康德和阿斯利康合作成立药明利康;

3)以专业投资方式挖掘新药价值。

从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情况来看,主要特点可以概述为:

1)梯队分化明显。可区分为3 个层级:全球知名CROIQVIACovance 等)、国内大型/特色CRO(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国内知CRO(润东、诺思格等);

2)国内CRO 业务多存在差异化,直接竞争较少。现阶段,除去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在药物发现领域的直接竞争,其他CRO 多各具特色,比如昭衍新药的GLP业务,泰格的临床CRO 业务,普蕊斯的SMO 业务。

CRO 行业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升级,逐渐由“传统模式”,经过“创新型模式”、“结果导向模式”,进入“风险共担模式”阶段,由此CRO 企业更加深入新药研发的核心领域,实现与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合作的纵深式发展。

三、CMO 产业兴起,国内企业快速成长

CMO 行业的兴起伴随全球范围内MNC因为研发和生产成本企高而将相关环节外包,MNC 将重心转移到前端pipeline 的布局和已上市产品的全球销售上。

目前,全球CMO行业规模在560 亿美元左右。据IMS 预测,2017-2021 年该行业将维持CAGR 13.0%左右增长,主要驱动因素:1)研发管线价值持续增加;2)全球专利药销售规模稳定增长。

3.1 全球范围内CMO 产能往亚太转移,中国或将是最大受益者

与CRO 行业类似,CMO 的全球化趋势也出现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目前来看CMO 的主要产能仍然在欧美地区,但是已经出现往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转移的趋势。

3.1.1 欧美CMO 巨头内生增长乏力,中国相关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

我们发现,近年来欧美CMO 巨头内生增速较慢,外延并购频繁。中国CMO 企业体量较小,处于快速成长期。但中国企业成长明显快于印度企业。

亚太地区CMO 行业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1)成本只有欧美企业的50%左右(参照表3);2)该地区CMO 企业较欧美同行更愿意承接高风险的工艺研发及改进服务,不仅局限于低风险的技术转移;3)充沛的人才资源。亚洲地区基础教育较好,同时有众多专业对口的留学生回归到国内,可良好对接MNC。

3.1.2 中国或成CMO 产能转移最佳承接方

与印度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具体如下:

1)国内医药行业的彻底改观。告别“仿制药”时代,迈入“创新药”周期,相应地会带来更多代工需求,同时外企也更愿意在规范化、国际化的环境中进行CMO 外包生产;

2MAH 制度的推行。2016 年6 月,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开始在10 省市试点,该制度的推行直接利好CMO 行业发展;

3)“印度制造”风光不再。2014 年以来,Ranbaxy、Dr Reddy's Laboratories 和Sun Pharma等多家印度医药巨头因为生产质量问题被FDA 发布进口禁令;

4)中国较印度在医药研发外包方面更有综合优势。据早前PWC 调查研究,印度在人力成本方面更占优势,但综合考虑市场机会和潜在的专利强制许可等风险因素,中国仍然是亚太地区首选医药外包地。

四、临床CRO持续发展,将占据国际市场一席之地

4.1 国内临床服务需求旺盛,本土CRO 企业发展可期

如前文所述,国际CRO 巨头从2000 年左右开始探索国际化,提供MRCT 服务。从产业转移角度来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是主要承接方。由于印度专利制度的本土保护带来的IP 安全性和强制许可等问题,印度在临床CRO 方面与中国已经拉开距离。

从临床登记数量来看,中国2017 年新登记的临床数量达到了436 个,而印度同期只有90 个。印度本土临床登记数量自2008 年达到峰值后,进入了快速下降通道。

就国内市场看,本土CRO 企业才是市场扩张的真正受益者:

1)市场覆盖更全面。CRO 巨头主要在一线城市驻点,无法扩展国内大规模临床试验,而国内大型CRO 企业可覆盖全部省会城市;

2)与医院(临床基地)联系更紧密。国内CRO 专业技术人才多来自于临床医学专业,而外企主要是制药和生物专业。相对来说,医学院毕业生与当地医院的合作更顺畅;

3)更适应国内政策环境。相对来说,本土CRO 企业在与CDE 等监管部门沟通时会更灵活,所以在临床方案设计、数据处理分析以及最后的注册申报上都有一定比较优势;

4)服务价格低。据了解,Covance 等巨头服务价格是国内CRO 企业的2 倍左右,二者服务价格差距显著。

随着国家医药政策红利的推出,CRO行业也将迎来行业的再次发展。而单纯提供传统服务的CRO企业将会逐渐被踢出竞争队伍,多业务能力的CRO公司将登上竞争舞台。在行业的激烈竞争形势下,新药研发及相关企业将会产生新的市场布局,而下一次推动行业变革的动力从何而来?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福音?医药行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