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第六章】

 木香草堂 2018-11-28
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第六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三岁看未来

——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第六章 来亲子园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十年来的亲子园开学典礼中,当我问及家长,您希望亲子园给予您哪些帮助?您来亲子园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些家长心里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困惑特别多。如,孩子如何超常发展,如何能认很多字,学很多英文,背很多唐诗等。这其中也有许多家长比较明确,来亲子园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减轻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分享,尝试过集体生活。当我们问家里谁最需要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90%都是母亲和祖辈,几乎看不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第六章来亲子园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父亲的需要,难道父亲真的不需要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吗?我选取了以下6个比较典型的咨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听一听

  老师,我家孩子2岁了,就是不喜欢认字,我怎么教都不喜欢。可我家隔壁的孩子与他差不多大,认的字可多了。看来我儿子以后上大学都难了,从小就不喜欢认字,你说怎么办?我都愁死了!我想来亲子园老师总有办法教我儿子认字。

  听一听

  老师,我家孩子快2岁了,已经会背好多首诗了,给老师表演一个。孩子张口就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要没有母亲在一旁跟着说,我一句也没听清。说着母亲又说再来一个“床前明月光……”我还是听不清孩子背诵的是什么。母亲又问,老师,亲子园教唐诗吗?我们在家可难教了,要哄着教,否则她就不说了。

  听一听

  老师,我家孩子原来可爱说话了,已经会说好多个英文单词了。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不爱说话了,英文不说连中文也不说了。不知道来亲子园,换个环境,有老师和小朋友的影响,会不会就开口说了。

  听一听

  老师,你们的亲子园有教学大纲吗?比如就像小学一样,学完加法学减法。我去过别的亲子园都是认颜色、形状,训练小肌肉之类的,你们这儿也是这样吗?我家孩子从小是根据发展量表来培养的,量表上说该干什么,我们就训练孩子干什么。但有一些我们怎么训练也不行,你们的亲子园能帮助我们吗?

  听一听

  老师,我家孩子都是我带,我都做了全职妈妈了。我原本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可为了孩子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来带孩子,我爱人什么都不管。我现在感到身心疲惫,孩子又任性,动不动就爱哭,真是烦死了,说着这位妈妈都要哭了。我赶紧劝说,有没有与你爱人谈谈,让他抽时间也陪孩子玩玩。说了,没用,孩子可想跟他爸玩了。刚才您说的父亲聊天室我很感兴趣,希望让孩子他爸来参加。您能发一个通知吗?就说父亲必须来。

  听一听

  老师,我考虑让孩子提前到幼儿园来熟悉环境、熟悉老师,试着和小朋友相处,为将来孩子入园做准备。因为我听说有的孩子入园分离焦虑可严重了,回家不说话,晚上做噩梦。所以我们就选择幼儿园办的亲子园,希望能帮助孩子减轻入园分离的问题。

  评一评

  我们听到的前三个问题是当今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了婴儿一出生家长就焦虑的根源。有的家长对我说大家都教,我们不教,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许多家长更是用认字、背唐诗、学英文来显示自己孩子的“能力”,如果在别人面前连这些都不会,那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行,这些“能力”似乎成了界定孩子发展好坏的标准。正是这种从众心理使得一些对其他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型”孩子。据调查研究,学前期就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学英文,假如的确学好了,这种短期效应的优势也只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将是牺牲孩子对更大的空间——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的机会,而想象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会受到限制。这就好比我们让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去爬楼梯,你可能要训练两至三个月,而让一个十个月的孩子爬楼梯,那就是十分钟的事。那我们为什么不做十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我想无论教孩子什么,前提是兴趣,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就应该教一些与孩子生活有关的、孩子熟悉的、儿童化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最好伴随着一些简单动作的儿歌,这样的儿歌孩子说起来朗朗上口,总比背诵那“煮豆燃豆萁”之类的孩子尚不能理解的诗词好多了。

  曾经有位母亲告诉我她教孩子认字的过程:把一个写着“跳”字的字卡放在地上,然后与孩子一起学小兔做跳的动作,把字卡拿起来说“跳”。如果是“爬”字,就和孩子在地上做爬的动作,然后拿起字卡说“爬”。她认为在游戏中学习,孩子确实记住了许多字。我告诉这位母亲,如果这个游戏让老师来组织的话,会让孩子扮成小兔子双腿跳过去,拿个萝卜送到自己的家里,下一次拿白菜或者其他小兔子爱吃的食物。这样的游戏既锻炼了孩子双腿蹦跳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小兔子爱吃什么食物等小常识。这样的游戏过程是在一个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很自然的情景中发生的,而你的那个看似“游戏”的认字过程就显得有些做作和刻意了。

  再说识字也不是训练出来的,孩子是通过图书、广告、商标、路牌、动画片、画展、听故事、表演等产生的兴趣使然的反复阅读。孩子读懂了图画的意义,看懂了那个路标表达了什么,识字的过程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而绝不是刻意学习汉字的过程。

再说孩子刚开始学说话,家长就急着教孩子英文,刚刚会说苹果又变“apple”了。我经常在亲子园看到孩子刚拿起一只小狗来玩,家长就追着孩子说英文,这是“dog”。所以孩子干脆就不说话了,因为孩子觉得说话太难了,这个称谓还没记住,又换一种说法,并且还总有人追着说,真够烦的。我曾经见过一个孩子,家庭语言环境非常复杂。爷爷奶奶说的是广东话,保姆说的是四川话,外公外婆来了说的是安徽话。孩子在这个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要听懂他们的话,有时他们还教孩子说方言,最后孩子什么都不说了。我想孩子刚刚开始学说话,先把母语说好了,说清楚了,如果孩子喜欢可以放一些英文歌听听,俗话说培养语感。在学前期学习英语历来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学业的学习,一种是兴趣的学习。我们不要过分地强调孩子掌握了多少单词量,会说几句英文。学前期要侧重语感的培养,营造一些英文环境,让孩子对英文有所认识就可以,而不是刻意地“教”英文。

  第四位家长的情况反映了一些家长认为自己是在很科学地养育孩子,他们翻着书养孩子,对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书上说的情况类似自家的孩子,就深信不疑。对于量表也要客观地认识它,因为它不能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而每一个孩子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都不一样,孩子的发展道路肯定也不一样。我想家长不能机械地照着量表和书本来培养孩子,书本与量表只是参考,而家长恰恰需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变化。比如孩子为什么突然不做某件事情了,或不吃某样东西了,作为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我曾经看到一名两岁多的男孩,不小心从一个平衡木上摔了下来,从此他再也不玩平衡木了。那位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孩子的这个问题,老师与母亲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让孩子重新走过了平衡木。我母亲曾经对我说,养孩子就像绣花一样,是一针一针绣的。我想这个孩子在成长中的蓝图,就是这位母亲亲手绣上去的。

  最后一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育儿新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多,亲子园里总能看到全职妈妈的身影,有时也能看到一些父亲的身影,但有的父亲却从未出现过。这位全职妈妈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父亲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职责,可也不能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母亲。而这位母亲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如果还不能得到丈夫的充分理解,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的心态,而这样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孩子。因为孩子希望看到父母祥和快乐的样子,而爸爸常常不理孩子,一找爸爸玩,就说一边去,爸爸正忙着呢,找你妈去,周末也不带孩子出去玩。有许多爸爸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嘛,带孩子是女人的事,孩子小,都是些吃喝拉撒的事儿,妈妈带比较好,等孩子大了父亲再介入。而妈妈要操持家务又要带孩子,遇到问题没人协助,孩子眼里的母亲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并且是一副烦躁焦虑的样子。这样的生活氛围肯定让孩子感到不安,孩子还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所以动不动就哭鼻子。

  爸爸这个称呼在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是漂亮的房子、汽车或高档的玩具,还是情感和对孩子的了解?如果父亲能仔细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你一定会听到:爸爸,工作与我您更喜欢哪一个?我喜欢您像我一样能在地上爬、玩水、玩泥,甚至把衣服玩得脏脏的,然后开心地抱在一起大笑。我希望能与您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一起喂小动物食物,可以吗?爸爸,我等了一天您终于回来了,在您的拥抱和亲吻中,我高兴极了,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可是,您随即就把我放在了沙发上,让我一个人看动画片,我又成了不可爱的孩子了。爸爸,我真的希望您喜欢我的时间能很长、很长、很长……爸爸您爱我吗?爱就请您陪陪我!

  有位母亲告诉我孩子平时很难见着父亲,即便见了,父亲也很少与孩子一起玩。孩子为了要引起父亲的注意,就跟在父亲后面学父亲的动作,可见孩子的心里非常需要父亲与他一起玩。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父亲教育孩子时要比母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他们会有步骤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敏捷。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应该具有刚强和温柔等多元性,母爱可以使孩子变得温柔,而父爱则会使孩子变得刚强、坚毅。一个好的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

  在亲子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摔一下就没完没了地哭,有的孩子整个活动都始终拉着奶奶的手,从不敢自己去游戏。孩子们就是在一个30公分的小墩上走,家长不是护着就是小心翼翼地扶着,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去做一些挑战性的游戏。勇敢、坚强消失了,孩子们看不到父亲勇敢的榜样,也体验不到男性的力量和速度。当我们看大班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女孩知道为人母的准确定位,她们会哄孩子、做饭,而扮演父亲的男孩一进门就往沙发上一坐看报纸,或是坐那儿玩电脑,这就是父亲。可见孩子心里的父亲形象就只是看报纸和玩电脑,这难道就是父亲给孩子做出的榜样,并将成为孩子为人父的定位吗?

  由于家庭教养中出现的偏离而导致孩子们成长的缺失,父亲不参与育儿是问题的关键。请父亲们尽早参与育儿吧,不要完全扮演大男子主义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您将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是遮风避雨的别墅,奢华的汽车还是拥有一套完善的人格品质?“父亲角色的获得是终身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父亲角色的学习,不仅指‘为人父’的责任承担,而且指‘父为人’的人格修养。”

最后一位家长的心声反映了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我们通过10年的探索发现,参加过亲子班的孩子与老师的应答关系较好,自理能力较强。半日班的孩子在正式入园时几乎没有分离焦虑的现象发生,并且家长也学会了正确处理幼儿分离焦虑的办法,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入园。而更重要的是家长通过参加1~2年的亲子班,尤其是通过参加我们为家长开设的聊天室,家教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方式,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家长在育儿中的困惑。家长只有真正获得了育儿的支持与帮助,并与亲子园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那么亲子园与家庭才能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教养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