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解读

 政二街 2018-11-28

《昆明的雨》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点字词:

(1)积累重要字词:

卦(guà) 缅甸(diàn) 碟(dié)

釉(yòu) 避邪(xié) 鲜腴(yú)

篱笆(lí ba) 吆唤(yāo huàn) 密匝匝(zā)

语文学科属于工具学科, 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语文基础知识需要积累, 字词的音形属于语文最基础的积累内容。正确识记汉字读音,虽然只是考查记忆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正确识记汉字读音,掌握正确的方法, 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A.避免形声字受声旁影响错读。如畸(jī)形,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

B.避免形近字误读。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与旬(xún), 如今后要学习的诌(zhōu)、谄(chǎn)、馅(xiàn)、陷(xiàn) 。

C.避免多音字误读。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 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的耙子。

D.避免书面语和口语混淆, 注意读准标准音。如崖读yá,不能读yái,瑰读guī,不读guì。

E.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别, 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忆。如四川话中的“h、f”要分清, 平翘舌要留心(平舌音较少, 如本文的密匝匝zā), 鼻音边音要记清(鼻音较少), 注意轻声(如本文中的篱笆lí ba), 记住后鼻韵的生字。

(2)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 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 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 一般都是由木头, 棍子, 竹子, 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词义的理解积累与掌握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词语释义的方法有:

A.拆字组词组合法:如本文的“鲜腴”, 鲜:新鲜;腴:肥美。合起来“鲜腴”的意思:新鲜肥美。

B.同(近)义词替换法:如本文的“避邪”, “避”有“躲避”的意思;“邪”义与“凶”近, “避邪”指躲避邪恶。

C.反义词否定法;

D.同义词替换法;

E.描述法;

F.定义法。

G.语境推敲法

2.精彩语句: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 重点句子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 有助于文意的把握, 有助于对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句子赏析也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基本方式。

赏析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必须要找到切入点, 赏析的切入点往往有:

修辞、内容、情感、关键词、结构、句式、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意境等。

赏析文中句子:

例句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 戴一顶小花帽子, 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点:内容),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 爬在架上, 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爬”“遮”等动词(或动作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 把木香拟人化, 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切入点: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切入点:内容), 表达作者赞叹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内容), 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 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结构)。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赏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 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 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内容), 使文章文质优美, 典雅且富有韵味, 增添了艺术魅力(语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

赏析:短句, 简洁明了, 口语色彩浓厚, 质朴自然(语言特色)。“这种东西也能吃?!”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情感)。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1939年, 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在昆明, 一呆就是七年。入乡随俗, 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 读书做学问的间隙, 偶尔也会进进馆子, 泡泡茶馆, 喝喝小酒, 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是,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 不怕山高水长, 轻看人间风浪, 因为年轻, 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而汪曾祺先生, 却以独特视角, 体察细微, 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 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选自豆瓣读书《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微一浅

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作家的内心深 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 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 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 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2.文题诠释:

《昆明的雨》交代了地点, 点出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

作者从“以小见大”的视角, 通过对生活了七年的“第二故乡”昆明雨季景物事件的描写叙述, 折射出了一位老人对昆明浓烈如火的思念之情。

4.内容解读:

透过平实、淡远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对“第二故乡”昆明一往深情。文章以“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又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束,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主旋律, 把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缅桂花融为一体,奏出一曲蕴含淡淡乡愁的“春城雨曲”。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随意之中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语言, 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 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首先是口语色彩浓厚, 多用短句。“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 多么简洁明了。“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短短的那么一句话, 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其次是将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融为一体, 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真是韵味无穷!

——节选自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武方 《怀想诗意春城》—汪曾祺《昆明的雨》赏析

5.结构分析:

散文形散神聚。本文为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雨的想念, 从画作内容写起, 先后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等景物, 选取了作画题字、房东送花、酒店小酌等小事, 取材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这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这一情感主线展开, 文章通过第三第十三自然段“我想念昆明的雨”首尾呼应, 加强了文章的紧密型。

第一层(1、2自然段), 由画作的内容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层(3-13自然段), 写景状物兼带叙事, 表达了对昆明雨的想念。

6.写作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 平淡、质朴、空灵, 不事雕琢。其语言特点:好用短句, 有时独句成段, 且时经常穿插大白话, 使他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 但同时会运用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实现俗与雅的高度融合与和谐。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 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的。”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 谈文化, 忆旧闻, 述掌故, 寄乡情, 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 无所不涉。往往在不经意中处处流露出学养功夫, 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饮食文化、闲情逸趣, 甚至天文地理等等, 信手拈来、豪不吃力, 融于笔下又不露痕迹, 有情、有趣、有韵、有学, 大家风范, 真令人佩服。

《昆明的雨》先绘影绘声地刻写了昆明雨, 然后笔锋一转, 写到雨季时期的茵子, 果子和鲜花。从天上的雨到地上的花草植物, 真是天马行空。这种挥洒自如的本领与随心所欲的工夫, 彰显出其深厚的学养功底。

7.精彩语段(赏析):

例句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 戴一顶小花帽子, 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切入点:内容), 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2:一棵木香, 爬在架上, 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爬”“遮”等动词(或动作描写 切入点:写作手法), 把木香拟人化, 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切入点:修辞),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切入点:内容), 表达作者赞叹之情(切入点:情感)。

例句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赏析:“明亮”、“丰满”分别写出了昆明雨季的光线充足、雨量充沛的程度(内容), 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 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结构)。表现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情感)。

例句4: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

赏析: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 写出了昆明雨季雨量多的特点, 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内容), 使文章文质优美, 典雅且富有韵味, 增添了艺术魅力(语言特色)。

例句5:“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这种东西也能吃?!”

赏析:短句, 简洁明了, 口语色彩浓厚, 质朴自然(语言特色)。“这种东西也能吃?!”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