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撞脸”的膀胱病变

 RG冷暖自知 2018-11-30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却会有真假难分的面孔,比如刚刚带我们共同参与“两千亿大项目”的马爸爸和他的...

呃...还有某些男童鞋熟知的岛国“老毕”和“周董”...(当然正直如俺徐班长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在我们超人们的日常工作中,类似这种“撞脸”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了,昨天发的两个有如“孪生姊妹”的病例,就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疾病发生的“撞脸”。

这两个病例,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病史相似:均为中年妇女,均无明显症状,甚至均为“行妇科彩超检查时无意中发现”。

发病部位相似:均为膀胱后壁的结节状隆起。

病灶形态均比较规则,基底部均比较宽,边缘光整。

均以等回声为主,其间散在细小低-无回声灶(黄箭头)。

其内血流分布类似(2级血流)

燃鹅,虽然这两个病例的超声表现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手术病理却是全然不同:第一个病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二个病例为:腺性膀胱炎。

子宫内膜异位是临床常见病,最为我们超人所熟知的,当然是“巧克力囊肿”了。但其实子宫内膜还可以异位到其他很多部位:

而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正常膀胱粘膜内没有腺体存在,当粘膜上皮发生腺样化生继而形成腺体样结构,即称为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有3种表现形式:局部增厚型、弥漫增厚型和结节隆起型。前两种超声不难判断,但结节隆起型的腺性膀胱炎酷似膀胱肿瘤,超声有时很难鉴别。

弄懂了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就不难解释为啥两个病灶内都可以看到散在的低-无回声灶了,前者是因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后者则是腺体的分泌物在局部的堆积。也正因为如此,膀胱病灶内的“囊泡”样低-无回声灶对我们提示这两种疾病有着较强的提示作用。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鉴别它们呢?答案是肯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是一种蔓延发展的疾病,因此往往与膀胱外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而妇科手术史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诊断信心。在病例1中,很多“火眼金睛”的超人朋友都在动图中发现了病灶与子宫的关系(视频截图见下):

进而询问病史,该患者有6cm的子宫肌瘤的手术史。此时,答案就真的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而病例2中,我们没有发现病灶与膀胱外的明显关联,因此,“腺性膀胱炎”的可能性更大。当然,如果患者有排尿方面的症状,可以增强我们的诊断信心。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由于膀胱癌的超声表现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超声表现方式,因此即使我们有理由考虑病灶为良性的(比如这两例),也不要轻易的排除膀胱癌的可能,这既是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患者。

关于这两个病例的分析就暂且到这里吧,附上我对膀胱超声诊断的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