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论》讲义

 逸心茶舍 2018-11-30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论也。

 

      解读《太极拳论》(讲义)

                  吴荫农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学说是为了求解无极而创立的,阴阳学说则是为了演绎太极运行规律而创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生于无极而复生阴阳。这里的太极是指学术而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的拳术,意欲练好太极拳必须要认真学习并弄懂太极的基本理论,藉以指导自己修炼太极拳。                

太极拳论开篇之首就提出了无极、太极和阴阳三个概念,请注意,无极是原本自然就存在的,太极和阴阳是人为创建的。根据我的理解对三个概念做简单直白的解释。

无极

无极是自然界固有的,据刘晚苍刘石樵所著“太极拳架与推手”一书解释:“不显于形色的是无极,而成于形色的是太极。”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万物生焉。”讲的是万物始生于太极,太极生于无极,这里所说的“生”字是思维推演。无极不显形色且无象,就是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形象不是实体,对无极最直白的解释就是“道”。道,是事物内在固有的运行规律,我们的先祖用有形色的太极演示无形色的“道”(无极),是很了不起的创举,故有“太极者无极而生”之说。

     另有一种说法:无极就是太极,我认为不成立。无极者无形色且无象是原本就存在的规律,太极是人为创建的运行模式,两者不是一个概念。犹如酒可以产生醉,而醉不等于酒 一样。有人单从字面解释认为无极就是无有,认为有生于无。有生于无并不错,比如人间原本没有文字,之所以能有文字产生是因为有产生文字的内在道理,这内在道理就是生产力发展了社会需要它,这内在道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无极”。有生于无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守其固有的内在规律。请看,春天来了原本光秃秃的桃树枝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生成一枚大桃子,就是有生于无的一种现象,桃树只能遵循自己固有的规律生成桃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生成一只麻雀。尽管无极是无形无色无象,但并非什么都没有,无极不等于无有。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像数学中的“0,零代表无量,但是不等于没有。

     太极

  太极是人为创建的,是演络无极运行的模式。太极显于形色属实,无极无色无象属虚,通过太极这种运行模式可以探讨无极的运行,从而揭示事物生成和变化的运行规律。

在太极学说中凡有一对统一于一体的阴阳便有一太极,宇宙间充满了太极,此处一太极,彼处一太极,无处不太极,太极是多层次的,太极中含有太极。它不能量化,大者无穷大,小者无穷小,永无极致,至极必反。先贤们绘制了太极图,图形很简捷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利用太极图解说太极理论很形象很直观。太极图有多种不同图形的版本,现取最常见的双鱼太极图试做解说。

  1.    整体圆表示阴阳整合于一体,圆表示大小无量,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处处呈现圆弧状,阴阳二气运行流畅圆润无滞,揭示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曲线运行的。

2.   s 线把太极圆分成完全对等的两部分,黑白两图形酷似鱼形,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左阴右阳,俗称阴阳鱼。表明三重意思,其一. 阴阳界限分明,性别不容混淆;其二. 阴阳地位相等,总体能量均衡;其三. 阴阳对立,此消彼长生生不已,相互依存紧密抱合,二者永远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互为其根。

3.  白鱼中的黑色小圆表示阳中有阴,黑鱼中的白色小圆表示 阴中有阳。更深层寓意:阳中一太极,阴中一太极。如此无止境地衍生下去。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两个小圆所示的太极各含一对阴阳合之为四),四象生八卦……用等比数列的衍生象征我们要表述的事物。

    太极图双鱼抱合按顺时针方向运行,具有不可逆转性。太极图是表述事物运行演变的图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小极(变性)—小—大—极……太极图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绘制的,按顺时针方向由小鱼尾到大鱼头到极位,(变性)由小鱼尾到大鱼头…… 揭示了物极必反的法则。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阴阳二气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机械化的重复,此先动非彼后动之动也,它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演化,从而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机理和运行规律。

    阴阳

    阴阳是人为创建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磨砺了数千年才至善至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阴阳是事物的性别属性,是抽象的概念,除了具体事物外任谁都没见过纯粹的阴或阳。阴阳是以时间为载体永恒单向运动着的,其动能源于时间的运行,没有时间的阴阳就是绝灭。因为时间不可逆转所以阴阳运行也是不可逆的。阴阳是太极学说的两枚棋子。太极生两仪,两仪原本指天和地,后被引申泛指阴和阳,太极必须是一对阴阳的整合体才有意义,比如动和静,前和后,上和下,各自是对方参照物。不能整合于太极一体的阴阳就没有了意义,比如动(阳)和下(阴),因为各自不是对方的参照物。这就形成了阴阳具有生命活性的体征,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发放阴主收敛,阴阳永远是动态的,静是相对动的另种性质的动,故有动静不二之说。

  简言之,无极是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太极是解读无极的模式,阴阳是演绎太极的具体手段。无极、太极和阴阳三者的关系很像求解数学题,无极就像我们要求的未知数的“解”,太极就像代数学科,阴阳就像XY。中心议题是探求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太极拳是宇宙间一个具体的事物,要解开其中的奥秘太极理论是最得力的武器,修炼太极拳必须认真的学习太极理论。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动一静,一分一合就生成了太极拳,故有“阴阳本于一,开合即太极”之说。从动态角度看太极分析出阴阳,表现为阴阳的运行,从静态角度看阴阳相合,表现为阴阳和合一太极体,两者是一回子事。

不可理解为动之则阴阳分开而运行,静之则阴阳相合而静止。太极是阴阳的整合体,永远是动态的,静绝非死坨坨的静,而是另一种性质的动,动也一太极静也一太极。所谓的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是阴阳运行规律,也就是常说的“物极必反”。站桩和打坐是公认的静,难道阴阳就不运行了吗?须知时间是阴阳运行的动力,时间不会停止阴阳运行也不会停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拳势既要到位又不得过分,屈伸有度变化协调恰到好处。

   太极拳是最具人性化的运动,无论练拳还是做人要中正不偏,既要到位又不得过分,过之则失不及则亏,也就是我们在练太极拳时常说的“立身中正支撑八面”,所谓中正是指重心垂线而不是指身体造型,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曲直伸缩,进退刚柔皆由我,这是掌握主动权的决定性因素。

    不可理解为一切顺从于人,跟随着对方的曲伸而动,那是放弃主动权,失去主动权就等于失败,更不可解释为对方曲时我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两敌相遇情况及其复杂,遇到刚强过我的强敌绝不与之对抗,应当因势诱导化解其汹汹力道,当自己占据主动时要看住他的力道控制其变化,无论化解还是看住敌方的力道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称之为沾粘走化,太极拳始终在运动中对敌,注意要拿捏好快慢缓急的火候从容应对,这是应对万千变化的基本原则。

这句话的中心内容是任他千般变化我有一定之规,遵循太极拳沾粘走化的基本原则从容应对。尽管对手很强大,我不与之硬抗,纵然不胜也不会立时败得很惨。所说的沾粘走化是指有的放矢的运行劲路,不可蛮干,更不能撕掠在一起形成只有沾粘没有走化的力量角逐。沾粘走化并不以两人肢体贴合为前提,要在走化中相触,有些练太极拳多年的人往往感觉练了拳反倒不会打架了,就是囿于肢体接触为走化前提的误识。王宗岳在这里仅仅提出了练太极拳的要求,并没有涉足实战,由此可以看出王宗岳对太极拳的定位是取向文化的。对于本文题目《太极拳论》略显缺憾,我怀疑《太极拳论》的题目是后人添加的。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这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修炼太极拳的层次。“”字到底指盘架子练拳还是推手说招?而今有所争议,我认为二者兼或有之,若要我明确所指,我趋向于练拳,具体的当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的修炼。太极拳历来主张自我修炼,即便是练推手也要在练拳的基础之上,只有静静的练才能品得其中三味。若只偏重推手最终会脱离太极拳而去。多练至熟,熟能生巧,自会慢慢的领悟劲力运行的规律称之“懂劲”,这是太极拳的第一步台阶。懂劲后继续修炼就能逐步跨上“神明”的台阶,所谓神明就是自己了然于心于人高深难测。练太极拳都希望练得明白了,练得别人不知我而我能知人的境界,要踏上这“神明”的台阶,除非长期用功修炼别无它途。这里的“”是指下功夫不是用力气。“豁然贯通”一语极赋有哲理,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长时间用功体内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往往会在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情上突然醒悟,开启了智慧之门,心理豁然开朗贯通一气。

现在人的文化层次普遍很高,信息高度灵通,过去往往需要几十年才能触摸到的箴言,现在往往只需一按键盘就看到了,看得多了习以为常就觉得自己懂太极拳了,尽管实际操练少,却又急功近利图逞口舌能耐,全然不知“用力日久”的真谛,这就出现了:“古人功高今人理高”局面。因为太极拳功夫要待生理产生相应的变化才行,所以太极拳不能速成,一切速成论都是骗人的。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段是对练太极拳的具体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此句至关重要,是太极拳根本之所在。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何为两仪?两仪即是阴阳,古时多指天地。宇宙一大太极,人体一小个太极。“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是指以命门穴为代表腰的部位,练太极拳要求腰椎拉直向外掤出,具体的做法是在通体放松的前提下,着意松胯落臀垂尾闾,略收下颌向上提起大椎长颈椎,力图使通体脊柱松开拉长,会隐隐的感到自腰间沿腰椎向上有一股清馨之气升起直达头顶,同时会明显的感觉到胯向下自然沉坠,胸腔空荡荡下腹沉实充盈,双腿有力。上升者为神属阳性,主升,下沉者为气属阴性,主降,一升一降两仪生成矣。两仪在体内生成是一种生理态势,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则是劲力升腾沉降的意境,生理形态是意境的表象,表现的形式是中正不偏,即不偏不倚”,中正在太极拳五行中变现为中定。以中定为轴心便有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左顾右盼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即前进后退,五行生成矣,由此五行被引进了太极拳中。以两仪为轴心则对应的有左、右、前(进)、后(退)四正方,即两仪生四象也。每相邻的两方的交汇处是四个斜角,即四隅。四正方加四隅合成八面,称之为“八卦”,八卦加五行合成十三之数,即太极拳所说的十三势。

    四象八卦是方位,它是以地球南北两极为基准参照物的,五行是运作形态,是以中定为参照基准物的,无论身体面向何方,胸向为前,背向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五行是有属性的即:金、木、水、火、土,之所以设定属性是为了演绎其运作的关系。五行八卦是作为理论工具引入太极拳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有些文人生搬硬套愣是将十三势和八卦五行一一派对,说得天花乱坠玄乎其玄,更有甚者借用古时名人的口胡侃,大有不把人侃晕不足以显示自己学识之势,岂不知很多古时的武术大家文化层次很低,甚至目不识丁,他们的成就在于苦修苦练,旧时大多是练得说不得,今时大多是说得练不得。这段话讲了三个内容生理状态、虚实变幻、劲力意境。

1)生理状态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是内在的生理状态。通过神升气降的的变化,形成身体上虚下实的整体态势,这是太极拳乃至所有内功拳最根本的特点。最大的优点是符合自然规律激发先天潜能,在养生基础上进而探求武技,反对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极限运动,这与西方的运动理念和运动价值观截然不同。

2)虚实

文中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是讲虚实隐现不定变幻莫测,兵者诡道也,看似左侧实重然则左侧虚灵,右侧亦然。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自己虚实闪烁不定,令人不可窥视;二是虚中寓实实中寓虚,把太极理论的阴中寓阳阳中寓阴这一规律具体的运用到太极拳术里。

有人练太极拳重心实实惠惠的坐落在一侧,例如弓步前膝盖狠劲的向前拱,身体前倾,马步云手身体侧向歪斜,体重死坨坨地压在一侧腿上,只顾得追求式子大造型漂亮,却完全抹杀了虚实变化之理。如此练法,用于健身则有害健康,有些比赛成绩很优秀的运动员,刚到中年就出现了关节损伤。用于实战则受制于人,因为重滞难变,练拳比赛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几乎无一人可以实战。故杨澄甫讲:“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

3)劲力意境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四句话意深劲长。向上直达九霄,向下入地三尺,向前进力要透人达敌远后方,向后退要疾速,走在对方之前,造就上下、前后、左右相挣的态势,确保不偏不倚立身中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单就文字看是说练太极拳能实现高度敏感。常人均认为是夸张的说法,其实不然,太极拳要求神意内敛,当真的进入高度静息内敛的境界时,会感到偌大宇宙除了自己之外再无其他,“要大我外之外无有我,要小我内无所栖”。别说一只苍蝇落到身上就是外物靠近自己时也能感觉得到,对此目前尚无理想的科学解释。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是修练太极拳独到的效果,你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却知道你要干什么,听起来匪夷所思,其实并不难证实,我从十五岁习练太极拳十多年后,常常喜欢与人较技,二人对面静立,对方刚刚启动我已抢先启动,至于是如何知道对方意图的自己也说不清,反正是不由自己主张的。推手时对方刚刚有所企图我便能知晓,所有这些都是心中默然,要实现这样的感知并不是很困难的。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要用神意去练,修得心神敏锐,就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程度,继而能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如此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然而很现实,年轻人经过十几年正统修炼一般都能感悟得到。切莫刻意追求,太极拳有一个很玄妙的现象越追越没有,拳经有“得来不觉枉费工夫”之语,它的意思是:功夫得到身上了,自己并不觉得还在一个劲的下功夫傻练呢。刻意追求就等于南辕北辙。太极拳神奇功夫的传说很多,年轻人向往则刻意追求,数年之后啥都没有甚至打起架来还不如不练拳的人呢,于是得出自己的结论:太极拳骗人。这种练功态度万万不可取呀。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各种武技门派众多,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过分的强调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力大打力小的,手快赢手慢的,这些都是自然常理,只要具备力大手快,即便不学什么也能取胜的呀。太极拳则利用太极学说理论探索其奥秘,提高力的技术含量。请看“四两拨千斤”之说,显然不是凭借力大赢人。我们再看一个八九十岁的老者能连胜数人战况,显然不是单靠速度所能实现的。耄耋御众我认为应当指推手、试手或者说招而不是搏击实战。

   以老子和周庄为代表的道学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理念,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里有一个由弱变强,积柔成刚的变化过程,金属切削学中提出刀具的硬度必须是被切削物硬度的1.2倍以上才能实现切削,就我们日常所见斧头能砍木料而木头不能砍钢铁,快刀斩乱麻,柔软的舌头硬要和牙齿拼搏,只能是鲜血淋淋啊。前面说过了,王宗岳的定位取向是文化,尽管并不是过分的注重武事,实际上他并没有否认力和速度在战斗中的作用,而是主张学力摒弃体内原始的”,我认为王宗岳所提出的“学力”之力就是今人所称为的“太极劲”。那么太极劲和人的本力有什么不同呢?不论力也好劲也罢,都是离不开力学的基本理论,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速度,人体力学最大特点是不确定因素太多可变性太大,我们姑且用太极劲一词称之。其复杂程度目今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不可能用现有的力学公式去计算。有人企图用杠杆原理解释四两拨千斤,也用人企图用力学公式计算太极拳中的力,用科学的思想探讨太极拳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惜这些人并没有练明白太极拳,还不了解太极拳是有生命的,就拿“四两拨千劲”一语来说,有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实现肢体接触,仅仅一个虚假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调动对方的力为我所用。王宗岳在这段论述里只是不赞成单纯靠力大和快速取胜,他丝毫没有否认力和速度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他。只是看重四两拨千斤却忽略了学力一语,他主张通过修练太极拳提高人体力学的技术含量,四两虽能调拨千斤之力却不能击溃敌手,具有华北大侠称谓的王宗岳岂能忽略这一点呢?他的本意在于强调学力的技术含量的意义。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否认快速的作用,其实这里所说的“是指前面所说的技术含量低的快,丝毫没有否定学力中的快,就连三岁顽童都懂得,二人相搏谁先砍掉对方的脑袋谁就是胜利者,没有快速是不行的。太极拳劲力的加速度远远大于自身本力的加速度,在两人推手中本力难以发挥不出来,更何来速度可言?我们修炼太极拳的全部内容就是两点:一修心性二练劲力。太极拳需要高质量的劲力,力道虽大却不蛮施,速度虽快却不显形,方向善变却不盲然,舍此三项耄耋”老者绝不可能御众”。今人大多不肯下苦功修炼,更兼不得真传仅仅凭借文人的论谈,自己闭门造车奢谈什么“以柔克刚”、“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抄来炒去的自以为得道啦,遇到大力者便束手无策,转而说人家不是太极拳手不懂太极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王宗岳这段论述有矫枉过正唯我独尊之嫌,在他看来旁门的功力训练都不及太极拳,这点是不可取的。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

    平准一词如今已经很少用了,原意:古时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见《史记.平凖书》)。谷物收获之初价格低廉,政府低价购入,待到匮乏物价高涨时再以平价卖出,借以调整平衡物价,引申:平稳;平衡之意。王宗岳是明末清初人,选用这个词很正常。太极拳对身姿的要求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必须随时调整阴阳的平衡以求得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太极拳的劲强调圆活有根基,就像车轮似的运转灵活自如不松散。

  有文提出:腰为轴气为轮,或者心为轴气为轮。细细想来此两种提法都不是很妥帖。以腰为轴的说法显得像有些机械且狭隘,以心为轴的说法显然不可取,以心为轴的说法难于操作。本文提出:以中正为轴劲力为轮,一切都围绕着立身中正运行,立身中正在太极拳里就是中定,五行属土,土生万物。太极拳讲究意到气到力到,气比较抽象,意和力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实现守中用中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太极拳强调阴阳平衡不得偏执一方,偏沉即偏随偏坠,外观表现出立身不正形破体,容易被对方引动随从于人而失去平衡。阴阳和合互为其根缺一不可,纯阴者双重,力困自身滞重难于变化,纯阳者双轻,力浮无根轻佻难于自持。双重和双轻都是病态。有人认为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即为双重,这是不对的。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指导的拳术运动,太极学说的核心就是阴阳辩证,我们应从阴阳角度去审视,太极拳里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的情形很多,如起势、十字手、收势以及拳势运行的过程中都有重心落于两腿中间的情势,如此解释岂不处处都有呆滞之病了吗?对单腿承重的拳式(入金鸡独立式)就更无法解释了。双重在练拳中的表现为身体重心死坨坨的自我粘滞,在对敌中表现为支架顶牛死滞难变。太极拳讲求的是分清虚实而不是单双重,双重、双轻、单重、单轻都是病态,违反了太极理论阴中寓阳,阳中寓阴的规律。有人提出偏沉则随是指“粘黏连随”中的随,我看不妥,粘黏连随必须在不丢不顶的基础上保持主动权,忌讳被动的跟随。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句中丝毫看不到偏沉的影子,这里重和沉当为同义词。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经常见到专门练太极拳的人,即便练了很多年仍不能使用,一旦和人交手总是受对方控制处于被动,主要的原因是没能走出双重的误区,要根治这个弊病,必须学懂阴阳理论,沾粘走化相辅相成,如影随形缺一不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有两层意思,一是阴阳互为其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互为其根,没了阴也就没有了阳。二是阴中须有阳阳中须有阴,即阴中寓阳阳中寓阴,非如此阴阳则不能相互转换和运行。在日常练拳里如何理解呢?简单举例,弓步式子前腿坐实为之阴,坐实的前腿里始终含有随时变化运转的意念,此意念就是阴中之阳,后腿承重少为阳,后腿绝不可以完全虚设,要用点力,此力就是阳中之阴。当然例子很肤浅,并不很准确,仅仅是个意思罢了。只有真正懂得了阴阳运行的规律才可以步入懂劲的阶段。

这里提到了“纯功”二字,古人惜墨如金,纯功两个字显然是指单纯的太极拳功夫。太极拳最大的障碍是阴阳之理难懂,尽管很多重量级人物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进去,不善实战,这也就暴露出太极拳功夫的弊端——门槛过高,单纯的练太极拳,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高门槛的话,还不如练其他拳种收效快呢,因此我建议不要单一修炼太极拳。

这段话给人的感觉是指阴阳多变善变,这仅仅是表面字义,在太极拳中阴是力道,阳是神变。练不出足够大的力道阳变就是虚空,就成了“偏沉则随”,跟着对手的力道随波逐流。反之,有了足够的力道,神不精变不灵,就成了“双重则滞”的死劲,极易被诱导为人所用。力道和神变看似两面实则融融一体,这就是太极拳啊。而今练太极拳者大多被“用意不用力”一叶障目,过分强调招式手法,粘黏连随的变化技巧,忽视了力道的重要性,抄来炒去论阴阳大道,纯属“掩耳盗铃”自己哄自己玩,须知失去力道支撑的太极拳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无论称之力也好劲也罢,其本质都是用来做功的,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速度缺一不可。在太极拳中,要变三要素都变绝不可单一变化。有变无力谓之双轻,有力无变谓之双重。“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也好走也罢都是对力道而言,离开了太极拳力道的粘走就是空躯壳。所谓阴阳相济就是力中有变,变中有力。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以进入懂劲的层面。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只有懂得劲力运行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才能越练越精妙,用心揣摩,日久功深自能随心所欲。

懂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懂得自己的劲力运行规律并能驾驭它,二是懂得对方的劲力运行意图并能掌控它,如此才算得真正意义上的懂劲。这段话包含了三个内容:1)首先要方向明路子对懂劲了不走弯路;2)必须多多下功苦练;3)静心揣摩,三者不可或缺。不懂得太极拳劲力运行规律即为方向不明,尽管下功苦练用心琢磨,所练出的功夫就不是我们所求的太极拳功夫了。太极拳功夫必须常年坚持训练,有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头衔一大堆,今日宴请明日开会后天应邀旅游,再无心思也无时间练了,最终落得个徒有虚名。太极拳强调自我修炼,“默识揣摩”至关重要,这是不断悟道的修心过程,倘若心浮气躁追求名利则定然与太极拳无缘了。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太极拳的捷径本该是舍弃自我妄为,遵从客观时势,多数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无异于舍近求远。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舍己从人”一语。很多人单从字面去理解,认为和人交手利用粘黏连随的技法随着人走,这是放弃主动权任人宰割的做法。舍己是指舍弃自己的主观妄动,从人是指遵从时势,舍妄动遵时势的目的在于争取主动权。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常言说得好,微小差错,能产生极大的错误结果。知微见著用在太极拳里恰如其份毫不夸张。

这里的毫厘之差不是指式子的大小,而是指生理结构的差池,筋随骨动气自行,骨骼的相对位置哪怕仅仅毫厘之差,反映到劲力运行上就会有绝大的差异。生理结构的细说必须由老师口授身教自己静心体悟才行,绝非文字图像能表述清楚的,最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诲,好的老师一看就知道你那块骨骼排列不正确,那块肌肉用力不当。往往只需微微一扶轻轻一拍即可,否则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的,学太极拳第一要紧的是老师。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论也。

这篇太极拳论很重要,修炼太极拳的同仁一定要认真阅读详细辩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公认为太极拳指导性的论文,后人对太极拳的论述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完成的。太极拳论的指导思想是东方哲学的产物比较抽象,要想破解只能靠心领神会,要强调一个“悟”字,仁者智者派别丛生经久不衰。这篇论文主要偏重练拳和推手方面,对技击和养生方面论述不多,作为太极拳论这样的标题来说显然是一种缺失。据说该文得自一盐店,总是给人一种莫名的托词感,对此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一二年四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