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烹饪的关键,你选火候、选料、刀工,还是它?

 老友mk09qda3vs 2018-11-30

烹饪的关键,你选火候、选料、刀工,还是它?

中国人办事最讲究火候。火候,即分寸,即度。待人接物需要度,处世为人也需要度。所以,火候之学,是中国烹饪术的精粹之一。

清代饮食理论家袁枚说:“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他的《随园食单》有一篇《火候须知》,里面说:“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酣蛤之类是也。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

烹饪的关键,你选火候、选料、刀工,还是它?

就是说,火候掌握好了,就能使食物熟嫩恰当、软硬得宜、香气浓郁、咀嚼合口,食之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里,什么时候用武火、什么时候用文火,烹饪时间的长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食物的特点不同,有愈煮愈嫩者,如腰子、鸡蛋之类;有略煮即不嫩者,如鲜鱼、酣蛤之类,就要用不同的火候应对之。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引唐代贞元时一位将军的话:“无物不堪吃,惟在火候。”所以,火候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袁枚此谈一看这就是精于烹饪的经验之谈,就是自己不下厨,最起码也是对这方面非常了解,对厨艺的要点非常熟的人才写得出来。

为了印证自己的火候理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里专门收有一篇《厨者王小余传》。他笔下的王小余,是随园里的一个身份微贱的煮肉差役,但他天生擅长烹饪,也热爱烹饪。人们闻到他烧菜的香味,都会忍不住腮帮嚼动、歆羡向往。你看他立在灶边,一只腿支撑,另一只腿抬起,目不转睛,观察着火候,连别人招呼他都听不见。只见他瞪着锅中,一会儿说:“来猛火!”于是灶下烧柴的就把火烧得像太阳一样红;一会儿他说:“撤火了!”那烧柴人就迅速抽出柴火,减少火势;一会儿他又说:“且烧着!”那烧柴人就丢下柴火不再添了;一会儿他说:“羹好了!”旁边侍者就赶忙递来餐具。你看他指挥若定,面对灶台就仿佛是一位面临敌军的将军。

烹饪的关键,你选火候、选料、刀工,还是它?

袁枚总结他的烹饪秘诀,王小余说:“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王小余的做法,就真正实践了袁枚的《火候须知》,是他的现实版而已。

而在当代小说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里,里面的主人公朱自冶则认为烹饪的关键之处不是火候,不是选料,不是刀工,而是——放盐。

朱自冶说,所谓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人们都觉得苏州菜都是甜的,这是个大大的误会;其实苏州菜除了甜菜是甜的,最讲究的是放盐。盐能吊百味,如果盐放不好,什么刀功、选料、火候都白费了。

烹饪的关键,你选火候、选料、刀工,还是它?

这个朱自冶讲起吃喝经确实有一整套,他说:“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道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因为人们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缺少盐。以后一道道菜上来,要逐步淡下去,那最后一道汤基本上不用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

这跟《王小余传》谈论味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他因此强调放盐的重要性,则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因为火候还是烹饪的基础,放盐则是锦上添花。

你以为然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