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这7大误区最常见!

 渐近故乡时 2018-11-30

一朝确诊糖尿病,从此化作苦行僧;

豆腐粗粮青菜帮,南瓜天天嘴里放;

忍饥挨饿心凄苦,面黄肌瘦苦彷徨;

其实,只要合理搭配好,一样可以身体棒!


今天,我们再来看几点糖尿病饮食治疗中常见的误区:



1
含糖量低的食物,生糖指数就一定低?


血糖生成指数(GI)是确定食物升高血糖速度的指标。高GI食物进入胃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而低GI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


一般来说,含糖量高的食物GI高,含糖量低的食物GI低,但也有例外,如南瓜,含糖量5.3%,GI高达75%;西瓜含糖量5.8%、GI高达72%。


所以,我们选食物不仅要看GI,还要看GL(血糖负荷),即食物对血糖影响程度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GL=食物碳水化合物的重量X食物的GI,再除以100


如胡萝卜GI高达92,糖友可能会完全不吃,但胡萝卜可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如果一次只吃50g,则GL=3.68;如果吃200g,则GL=14.72,因此糖友在吃高GI食物时可以通过控制数量来降低食物GL,这样对控制血糖有帮助。



2
GI越低的食物就越好?


许多糖友以食物的GI作为选择食物的金标准,认为凡是GI低的,就可以放心吃,GI高的,就绝对不能吃。


而实际上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如稀饭的GI很低,却能显著升高餐后血糖。


而且GI仅仅反映了食物本身特性,并没有考虑一日总热量的控制和各类食物的搭配。


实际上,食物中各种成分的配比、食品加工技术、保存方法都可影响GI的数值,不同食物混合进食后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同,而食物GI列表中的数据不能体现各种食物搭配之后的GI。


此外,不同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可比性,不能说生糖指数18的大豆比生糖指数40.8的老年奶粉要好,如果特别喜欢某些高GI食物,可搭配低GI食物,这样既可以使食物多样化,又能控制血糖。



3
为了减少排尿,口渴尽量不喝水?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所以很多糖友为了减轻多饮、多尿的症状就刻意少喝水。


其实糖友的多尿并非体内水分过多,而是血糖升高所致,避免多饮多尿的关键是控制高血糖。少饮水会导致血液浓缩,容易出现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


因此,糖友应该多喝水,每天保证2000毫升的饮水量。


但如果合并肾脏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时就要根据排出量来计算饮水量,不可一次饮水太多,需少量多次饮水。



4
糖友不能喝牛奶?


有人误传,牛奶中含有乳糖,糖友喝了会升高血糖,所以,必须把牛奶中的乳糖去掉才能喝!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100克牛奶中含有5克左右的糖,乳糖生糖指数是46,牛奶的生糖指数是27.6,全脂奶和脱脂奶的生糖指数为27~32.


而苹果的生糖指数为36,白米饭是83,白馒头是88!


如果米饭、馒头都敢吃,为什么不敢喝牛奶呢?


切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对维持人体钙平衡非常有益,因此,糖友每天应喝250~500克的牛奶。


从营养成分分析,酸奶与牛奶的差异并不明显。不过酸奶更易于消化和吸收,营养利用率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乳糖,而酸奶中含有的是半乳糖,因此糖友喝酸奶也非常适合。



5
只要不吃荤油,素油多吃无妨?


无论荤油还是素油都提供脂肪,随意的使用素油会增加脂肪摄入量,也会导致血脂异常和体重增加,对控制血糖不利。


植物油除了增加热量外,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在体内易氧化,产生过氧化物质和自由基,自由基会损伤细胞膜,加重糖尿病及其合并症。


因此,正常人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糖友及患有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应控制在20克以下。



6
多吃点没关系,加大药量就行


很多糖友认为,只要用上降糖药或胰岛素后,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必再严格控制饮食了,尤其是饿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吃多了,他们觉得,只要把服药剂量加大就能和多吃的食物抵消。


其实这样做是雪上加霜。


暴饮暴食会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衰竭,使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即使注射胰岛素,血糖依旧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接踵而至。


其次,药物过量应用,会增加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代谢负担,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糖友千万别以为多吃饭了多吃药就行。



7
酒中无糖,多喝无妨?


除脂肪外,酒精是产热最多的物质,每克酒精可产生热量7千卡,而且酒精不提供任何营养素,只能在肝脏代谢。


最关键的是,饮酒也会引起血糖波动,当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容易被感知或发现,甚至构成生命危险。


另外,大量饮酒还会影响维生素、铁、氨基酸的吸收,引起贫血、脂肪肝和血脂异常等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