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候城拨云见日待何天候城,拨云见日待何天(1)

 吴奇郭粤吴宏伟 2018-12-02
​候城,拨云见日待何天候城,拨云见日待何天(1)
2007-01-10 20:36阅读:74
沈阳的文化,可以追溯至2300年的建城史,而沈阳最初的城名叫候城。
几乎每个沈阳市民都知道这段历史,但是,候城究竟什么样子?它在哪里?它距今又究竟是多少时日?这次我们将一同领略在时间与空间中穿行的奇妙——在历史中发现一个城市的姓名、在寻找中确定这个姓名的位置,在探究中肯定这个位置的时间。
然而,候城的谜团还未揭开……
沈阳城的2300年历史,始自候城。但是候城究竟什么样?
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和现在的兴隆大家庭南侧发现遗址,短暂的怀疑其为传说中的候城以后,这些遗址又被匆匆埋入地下。
在岁月的光影中,那曾经灿烂的城市隐藏在我们的脚下,如沉入海底的巨龙,可望而难即。不久前,沈阳故宫在修建消防蓄水池时,再次发现了地下文化层,这与候城是否有关?这一次它能否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能寄期望的,只有即将到来的考古发现。
“候城之说”尚无定论
沈阳故宫博物院,大政殿北侧的“一”字型銮驾库,是当时皇宫用来存放乐器的地方。在这房子西侧,一间院子红色大门紧锁,偶尔会有来参观的外国人把眼 睛透过门缝向里张望。
其实,里边有的,只是一个施工地留下的残景,沈阳故宫博物院原本打算在这里修建消防蓄水池。因为属于文物保护的重点地区,在开始施工之前,考古部门需要首先在这里进行发掘,以保护有可能存在的地下文物,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果然发现了地下文化层,并且出土了部分文物。
这一发现令人们的思绪开始飞驰,这是否为2300年前沈阳城始祖留下的痕迹?考虑到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和现在的兴隆大家庭南侧发现战国时期遗址,这次的发现是否与之一脉相承,而其又是否为传说中的候城?
记者来到沈阳故宫时,发掘已经结束多日,院门紧锁。沈阳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尚没有出土任何能最后确定其为候城的文字记载,所以一切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史记》中的“沈阳胚胎”
沈阳,候城,一切的猜测仅仅开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寥寥数笔。
《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文中最后一句中提及的辽东郡,首先让人关注。据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民俗专家齐守成介绍,辽东郡主要包括山海关以东的地区,沈阳就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个辽东郡是沈阳最早隶属的中原政权,属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当时燕的都城大约在今日北京位置。
事情的起因,按照文字记载推测,似乎燕的一个大将军名叫秦开,乃贤良之才,曾经为了国家甘愿成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人质,并且从那里成功地回来了。此后,秦开又率兵返回胡地,使东北广大地区成为燕统治范围之内,并设置辽东郡。
秦开其人在历史上没有其他记载,有关他的生平甚至没有他的孙子更加有名,“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也就是说,当年荆轲行刺秦始皇时,身后那个手持地图之人就是秦开的孙子。只是,这个年轻人,在燕国时被他杀的人不敢和他对视,被燕国人称为勇士,而忽然到了秦的大殿之上,竟然脸色发白,浑身战栗。
与秦舞阳相比,秦开的描述尽管语焉不详,但却是个更英武之人,原省博物馆馆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王绵厚先生经考证认为,秦开的生卒年应该大约在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79年左右。至于他与沈阳之间的千丝万缕,只能化成后人想象中他位于浑南的雕像上。
从军事土堡到城市变迁
尽管《史记》锁定了辽东郡的历史和位置,但是,偌大一块辽东郡,究竟与候城何干?这还得从秦汉的行政建制说起。
秦统一中国以后采用了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只言分天下为36郡而不记郡名,能够知道的是,在汉代辽东郡因秦制而保留。《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隧、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平、武次(东部都尉治)、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这是历史文献中首次具体记录了辽东郡县的文字,也是首次出现候城的记载。
齐守成介绍,古代城、市有别,市乃市井,有城未必有市。所谓“候(四声)”,原本写作“堠”,齐老随手翻出一本字典查到此字,“堠,古代军事上用于瞭望敌情的土堡”。也就是说,所谓的候城,最初只是一个用于军事目的的堡垒,“就像长城上的每一个烽火台,只不过这个土堡是不相连的。”齐守成说。
这就是候城最初的样子,四周围起来的土堡,里边最大的可能是从关内来的军队驻扎。也许在后期的发展中,因为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交换,慢慢从这个军事之城有了市井,变成了城市。
据曾经写下《古候城考》的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仲元考证,此城规模不会很大,人数在一至三万,可能与今日一个较大的大学校园差不多。(1)
2007-01-10 20:36阅读:74
沈阳的文化,可以追溯至2300年的建城史,而沈阳最初的城名叫候城。
几乎每个沈阳市民都知道这段历史,但是,候城究竟什么样子?它在哪里?它距今又究竟是多少时日?这次我们将一同领略在时间与空间中穿行的奇妙——在历史中发现一个城市的姓名、在寻找中确定这个姓名的位置,在探究中肯定这个位置的时间。
然而,候城的谜团还未揭开……
沈阳城的2300年历史,始自候城。但是候城究竟什么样?
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和现在的兴隆大家庭南侧发现遗址,短暂的怀疑其为传说中的候城以后,这些遗址又被匆匆埋入地下。
在岁月的光影中,那曾经灿烂的城市隐藏在我们的脚下,如沉入海底的巨龙,可望而难即。不久前,沈阳故宫在修建消防蓄水池时,再次发现了地下文化层,这与候城是否有关?这一次它能否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能寄期望的,只有即将到来的考古发现。
“候城之说”尚无定论
沈阳故宫博物院,大政殿北侧的“一”字型銮驾库,是当时皇宫用来存放乐器的地方。在这房子西侧,一间院子红色大门紧锁,偶尔会有来参观的外国人把眼 睛透过门缝向里张望。
其实,里边有的,只是一个施工地留下的残景,沈阳故宫博物院原本打算在这里修建消防蓄水池。因为属于文物保护的重点地区,在开始施工之前,考古部门需要首先在这里进行发掘,以保护有可能存在的地下文物,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果然发现了地下文化层,并且出土了部分文物。
这一发现令人们的思绪开始飞驰,这是否为2300年前沈阳城始祖留下的痕迹?考虑到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沈阳故宫东路院内、沈河区公安分局院内和现在的兴隆大家庭南侧发现战国时期遗址,这次的发现是否与之一脉相承,而其又是否为传说中的候城?
记者来到沈阳故宫时,发掘已经结束多日,院门紧锁。沈阳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尚没有出土任何能最后确定其为候城的文字记载,所以一切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史记》中的“沈阳胚胎”
沈阳,候城,一切的猜测仅仅开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寥寥数笔。
《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文中最后一句中提及的辽东郡,首先让人关注。据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民俗专家齐守成介绍,辽东郡主要包括山海关以东的地区,沈阳就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个辽东郡是沈阳最早隶属的中原政权,属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当时燕的都城大约在今日北京位置。
事情的起因,按照文字记载推测,似乎燕的一个大将军名叫秦开,乃贤良之才,曾经为了国家甘愿成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人质,并且从那里成功地回来了。此后,秦开又率兵返回胡地,使东北广大地区成为燕统治范围之内,并设置辽东郡。
秦开其人在历史上没有其他记载,有关他的生平甚至没有他的孙子更加有名,“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也就是说,当年荆轲行刺秦始皇时,身后那个手持地图之人就是秦开的孙子。只是,这个年轻人,在燕国时被他杀的人不敢和他对视,被燕国人称为勇士,而忽然到了秦的大殿之上,竟然脸色发白,浑身战栗。
与秦舞阳相比,秦开的描述尽管语焉不详,但却是个更英武之人,原省博物馆馆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王绵厚先生经考证认为,秦开的生卒年应该大约在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79年左右。至于他与沈阳之间的千丝万缕,只能化成后人想象中他位于浑南的雕像上。
从军事土堡到城市变迁
尽管《史记》锁定了辽东郡的历史和位置,但是,偌大一块辽东郡,究竟与候城何干?这还得从秦汉的行政建制说起。
秦统一中国以后采用了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只言分天下为36郡而不记郡名,能够知道的是,在汉代辽东郡因秦制而保留。《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隧、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平、武次(东部都尉治)、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这是历史文献中首次具体记录了辽东郡县的文字,也是首次出现候城的记载。
齐守成介绍,古代城、市有别,市乃市井,有城未必有市。所谓“候(四声)”,原本写作“堠”,齐老随手翻出一本字典查到此字,“堠,古代军事上用于瞭望敌情的土堡”。也就是说,所谓的候城,最初只是一个用于军事目的的堡垒,“就像长城上的每一个烽火台,只不过这个土堡是不相连的。”齐守成说。
这就是候城最初的样子,四周围起来的土堡,里边最大的可能是从关内来的军队驻扎。也许在后期的发展中,因为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产生了交换,慢慢从这个军事之城有了市井,变成了城市。
据曾经写下《古候城考》的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仲元考证,此城规模不会很大,人数在一至三万,可能与今日一个较大的大学校园差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