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探究【柳小晗】

 太阳当空照917 2018-12-03
在德里达的诸多著作中无法找到一个现成的理论体系和概念去界定 他的解构思想。如果想去系统的弄清楚德里达的解构为何物,就不是那么 容易了,因为德里达自然舍弃了这种“实在论的”定义。德里边的著作晦涩 难懂,由于他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他从来就不曾建立过一个一般 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完全开放性正式对传统的、既定概念范畴的批判,因 此反传统的、颠覆性的理论思路和晦涩难懂的文体风格构成了德里达思想 的主要特色。
德里达主要针对三位一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和 “语音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旨在批判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 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首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逻各斯 中心主义,是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它泛指各种各样的错误 观念,但它本身的意义并不明确。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看来,存在着关于世界 的客观真理,而科学和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种真理。万物背后都有一 个根本原则,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 一系列的逻各斯,且逻各斯永恒不变,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 味着走向谬误。这束缚了思想,也进一步束缚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 面。德里达认为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 位。但他认为这种观念代表着一种没有可能的、自我毁灭的梦想。
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实质就是不同的哲学家或下定义者 口中所指的各种“结构”或“中心”只是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理念、上帝 和实体等。德里达要解构的正是这种“中心”或“结构”目的在于消解这种 中心和结构。在人文科学话语中人们总是把结构与中心联杀在一起,结构 的规则要求结构具有一个中心,它支撑着整个结构,是整个结构的组织者。 德里达认为“我们极易表明结构概念甚至结构这个词本身是与认识一样 历史悠久,也就是说与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它们深深 植根于日常语言的沃土中,在其深处认识通过某种隐喻性的替换来组织它 们,并使之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书写与差异》)这里的结构就是西方传 统文化的根源,在德里达看来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在《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著名演讲中,具体 论述了结构与中心的相互关系:自结构的整体中,中心是唯一的起支配作 用的,它构成了某种结构中的本质的东西,它在支配结构的同时摆脱了结 构性。然而这就构成了某种矛盾,一方面中心是独一无二的,它构成了结构 中的每个东西而且支配着结构,但另一方面中心又避开了结构,中心是整 个结构的中心,这意味着它不是结构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中心就处 在结构之外,中心也就不称之为中心了。因此,德里达认为被传统思想看成 是哲学或科学等知识的条件的中心,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传统思想无 疑是以悖论的口吻宣称:“中心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书写与差 异》)德里达对“中心”概念的消解是他解构西方传统文化的前提。
其次,对“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整个西方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都 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心”被予以不同的名称和 形态:“如同整个西方历史那样,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这些隐喻或换喻的历 史。它的原型是将“在”确定为“在场”它将证明,所有这些与根本法则、原 则或中心相联系的名称都提示着某种不变的存在,诸如观念本质、生命本 源、终极目的、生命力(本质、存在、实体、主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和人等等”。(《书写与差异》)将“在”确定为“在场”是指传统的形而上学中 绝对的真理是在人们的语言之外固定存在的,在人们说话交流的过程中会 被涉及和传达出来,这时候原本“存在”的就变为“在场”了,理性被用来发 现这些真理的手段。德里达将其称之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并认为这种看 法是错误的。
德里达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是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展开的。海 德格尔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存在”进行定义和描述,但他仍然没有走出传 统形而上学的误区。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在于混淆了存在与 存在者,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他指出:“确实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 者,令存在者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存在’不是某种 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存在就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存在与时间》) 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存在者只是一种在场的东西,而存在则是存在者之所 以在场的根据。海德格尔认为以往形而上学家都把存在理解为在场的存在 者,无论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中世纪的上帝,笛卡尔 和康德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尼采的权力意志,他们都犯了一个 共同错误:把存在规定为“在场”从而将存在与存在者混为一谈。在这一点 上,德里达的看法与海德格尔完全一样,认为一切传统思想都是应该遭到 批判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西方形而上学把存在的意义限于在场领域,它成了语言学形式的霸 权。”《存在与时间》)德里达认为存在一旦被锁闭在语言符号中,也就马上 沦为存在者了。他进而指出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东西既不能描述现实也不能 反映内在经验,也不能被人们充分的认识,语言不再具有清晰的意义,只是 一张漫无头绪的蜘蛛网。语词如果表现不出任何确定的意义,那么等级森 严的文本也不能体现出什么更有意义。既然语言表达不出清晰的意义,那 么传统形而上学企图建立的一种稳定语言结构也就被颠覆了,建筑在原有 语言结构上的文化传统也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对“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德里达认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导致了 言语凌驾于书写之上的“语音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与语音中心主义 的结合体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认为言语是最好的表达思想 的方式,说出的声音能在短时间内与思想保持一致,不会使思想变得模糊 不清,因为“我在说话的时候,我同时听到了我说的话,这就属于现象学的 本质的行动。”《声音与现象》)在交流中呈现出来的思想能够被说者和听 者很好的理解并接受,这一观点实质上隐藏了在场的形而上学。文字被认 为是低于言语,因为阅读并理解文字不能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作者当时想 表达的思想,以至于有可能造成误解和误用。语音中心主义将言语提高到 “符号的最高理念的高度”是典型的中心论的体现。
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思想中言语和书写的这种等级制度是错误的。在 《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认为有文字就没有语言,文字造就并丰富了语 言^文字不是语言的附属品,而是语言的缔造者。人类不可能停留在无文字 的声音水平中,否则人类文明无法生成。德里达称:“如果文字意指书写,尤 其是符号的恒久构造,那么文字从普遍意义上说,涵盖了语言符号的全部 领域。”德里达还进一步宣称:“一切都是书写” “原书写不仅以文字的形态 展示而且也以非文字的形态展示”《论文字学》)“书写’指代以下所有的方
面以及更多:它不仅指代文字的、图示的或各种标记,而且能指示一切可以指示的东西;甚至也包括那些没有声音的艺术系列,如电影图像、舞蹈等, 当然那些绘画的、音乐的、雕刻的“书写”也包括在内。“世界上无物不在书 写中,无物不在替补关系中”书写所具备的差异运作机制及其所产生差异 的力量,是语言存在并发生意义的基本前提。德里达认为书写不仅不是言 语的派生物,相反书写比言语更具有优越性。
可见,颠倒书写与言语的等级关系成为他解构传统形而上学一种策 略,他通过对原书写及其运作状态的具体分析,从根本上颠覆了语音中心 论的绝对性,但是,这种颠覆并没有将书写凌驾于言语之上,否则,与“语音 中心主义“无异。“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 的解构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形而上学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尽管德里达倡导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 绝对的拋弃而是为了更合理的继承。所以德里达的解构从这种角度看,他 并不是要充当传统哲学的破坏者而是要充当有鉴别力的继承人。这也给我们提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经典的方式。虽然德里达解构的内容和方式存在 模糊、自相矛盾的困境,但其中赋予的德里达思想精髓永恒不变。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A].海德格尔选集(上)[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社,1996.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三联,2001.
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家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包亚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
云红.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j].南昌大学学报,010.
作者简介:柳小晗(1991-),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哲学硕士,单位:湖北大 学,研究方向:伦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