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搞错!道教丧礼没有喃呒佬

 白力士 2018-12-04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除却佛教、基督教等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丧礼,只要是有“喃呒师父”或“褫公”(俗称“师公”)出现就会归类为道教丧礼,但原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那我们现在的传统丧礼是否与道教有关呢?若不属于道教丧礼,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混淆?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施食。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除却佛教、基督教等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丧礼,只要是有“喃呒师父”或“褫公”(俗称“师公”)出现就会归类为道教丧礼,但原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广告

那我们现在的传统丧礼是否与道教有关呢?若不属于道教丧礼,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混淆?

马来西亚道教协会会长严家建解释,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负责宣扬或钻研道教神学,因此喃呒师父、部份“师公”或“香花”均不是严格意义的道士范畴,这三者其实是民间信仰。

他说,华人的丧礼一般分为两个部份,一是民俗,二是宗教,但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居多,真正意义的道教或佛教丧礼数量很少。

“放脚尾灯、遮红(即用红纸遮住神像)后,再把遗体移到大厅,这些是民俗的部份。而且‘十里不同风’,不同的籍贯有不同的做法,甚至是相同的籍贯但不同的乡里,可能也会有不同的习俗。”

通常执行这些“前期工作”的人是仵作,宗教的神职人员仅负责诵经和相应的仪式,至于需不需要放一把伞在棺材上,棺材下要放几碗水都属于民俗部份。
 

严家建指出,马来西亚真正的道教丧礼并不多。(图:星洲日报)

那真正的道教传统丧礼是什么样的呢?

广告

首先当然是要找到真正的道长来进行法事(称之为“科仪”),而我国一些福建道长大多属于正规道士,不过目前确切人数不详,这是因为福建道长主要是靠家传的。

“他们的先人原本是道士,然后随着南来迁移,就有了家传的道士,他们都是属于正一派,全真派的较少。”

“黄箓斋是道教专门处理死亡的仪式,道教的度亡斋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跟皇帝、政府有关的金箓斋;朝臣相关的玉箓斋,以及平民百姓相关的黄箓斋。”

黄箓斋的程序包括净坛、请神、摄召(即招魂)、发牒、破狱、沐浴、朝三宝、三皈依、受九戒、施食、颁升天宝箓、送上南宫等。

广告

道教认为“人”是由魂魄组成,分别相当于是精神和肉体。人有三魂七魄,但在逝世后每七天便会散一魄,直到第四十九天七魄全散只剩下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

但是道教相信人死后可复生,此“复生”并非指肉体复活,而是通过天尊的法力加持助亡者炼形。

“道士只是一个将亡魂度上南宫的中介,代替天尊依照祖师爷留下的法事程序,将亡魂度上南宫,但至于能不能炼成或抵达南宫,那就得看亡者的造化了。”

完整的超度仪式大约需时4至5小时,是否能做足得胥视道士们诵经的速度而定,同时亦视停灵的时长来决定科仪怎么安排,包括穿插一些经文和“拜忏”等等。
 

高功道长带领信众拜忏。

■ 道 教 不 鼓 励 烧 纸 ■

烧纸钱是民间信仰丧礼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道教并不鼓励烧纸,因为此举有亵渎神明之意。

“神明不是贪官污吏,烧纸钱给神明是什么意思呢?”

严家建提到,根据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师的说法,“烧纸钱”原本的用意是为了给黑暗的地府带来一线光明,是一道引路的光。

“火能带来光明,于是便用烧纸的方式取其火焰,把亡魂引向光明之处。所以最忌讳是把烧纸钱当作是给祖先用的钱财,白玉蟾祖师认为这不仅无法引导祖先的亡魂到光明处,反而因为贪念导致他们滞留在阴间。”

尽管道书说明不允许烧纸钱,不过他坦承即使他是一名道士,在祭祖时亦会烧纸元宝,这是由于他将“烧纸元宝”视为一个习俗,是祭祖的其中一道程序。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摄召科仪。

“在古代,祭祖时需念祭文,念完后把它烧掉,这就是通过烧祭文的火为祖先提供光明。但现已无祭文,一般人就用烧纸钱取而代之。”

此外,道教会与地方习俗结合,因此福建道长做丧礼科仪时会有烧纸扎物品的程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破狱”这一仪式。

“其实‘破狱’是通过道教法师行使‘内密’的方法破的,但个别道士为了迎合大众,让他们‘看到’,于是就用纸扎城门,形象化地完成破地狱。”

他指出,至今人们会混淆民俗与道教,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两者过于水乳交融,外人很难区分,因此马来西亚道教协会主张在进行道教化的丧礼仪式时,仅依据道书上的科仪即可。

除了丧礼,还有很多人会将民间信仰与道教混为一谈。

“一般华人的神庙比如跳童、扶乩、问米,(供奉)孙悟空、猪八戒、三太子等道教神谱里没有的神,都不能算是道教。”
 

道教超度法事中的摄召科仪。

■ 仪 式 只 为 生 者 安 死 者 顺 ■

在华人传统习俗里,丧礼落幕后需供奉亡者,每逢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和周年亦要设案,摆供品祭祀,然而道教在处理死亡的仪式中,将亡魂“送上南宫”便正式画上句点。

“在道教的角度,亡者到南宫就不吃饭了,靠的是天尊为他炼形。”

严家建说,人往往是心里过不去,不按照习俗进行会对亡者产生歉疚感,从人类学、心理学、生死学的观点来看,丧礼习俗似乎安慰生人的成份更多一些,与亡者相关的主要还是宗教仪式。

但若从信仰的层面来看,这是生人与亡者的“契约”,是两者的一种连接。
 

道教度亡科仪中的主神太乙救苦天尊。

在 马 来 西 亚,传 统 丧 礼 的 演 变

当严家建将水乳交融的道教和民俗区隔开来,我们赫然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华人传统丧礼,与道教没有半分关系,那些仪式究竟是从何而来?源起是何?

着有《魂气归天──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考论》的民俗学者李永球点破迷津:这一切源自于数千年前的中华儒家。

在拥有5000年浩瀚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儒家先将远古的灵魂不死观整合,发展出一套以儒家礼仪为主的丧礼仪式,进入汉朝后又结合了部份佛教、道教的元素,才有了和尚与道士诵经超度的习俗,此套习俗已经流传逾3000年。

南来的马来西亚华人基本采取以清末民初的丧礼仪式为基础,渐渐发展出另一套模式,但仍然保有儒家礼仪和闽粤地方传统的特色。
 

福建的牵藏仪式,寓意将亡者救出苦海。

李永球将我国华人的丧礼演变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1900年以前的“早期传统简陋式”、1900年至1941年的“传统繁华期”、日据时代1941年至1945年的“战乱低靡期”、1945年至1980年代的“传统兼简化期”,以及1980年代至今的“传统兼商化佛化期”。

其中“战乱低靡期”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传统丧礼渐渐被简化,如以西洋乐队取代传统乐队,80年代后丧葬行业更是日趋商业化,灵堂布置越来越豪华、为宾客提供的饮食越来越多样、骨灰塔和墓园越来越奢华,可是习俗却反而越来越简化。

加上其他宗教形式的丧礼逐渐盛行,从手执清香改用鲜花,以“环保”为由减少焚烧纸屋纸钱,李永球看着华人传统文化逐一退出历史舞台,让他为此感到忧心。

“香,是我们用来与神明沟通的工具,而手执鲜花是借用来自西方的习俗,为什么要参考西方?”

由于华人传统习俗的丧礼已流传数千年,当中有的礼节只传承了做法,其背后的意义早已失传,或由后人自行诠释,所以真正的含义已不得而知。

比如脚尾饭,为什么不同籍贯的人会放鸭蛋或鸡蛋,甚至是放鸭头?为什么要在碗里直插一双筷子?这些“为什么”已经找不到答案。

也因此李永球和赖秋卫在某些仪式和习俗上的说法有些出入却相距不远。
 

客家“破沙城”仪式。

何谓拜忏?

人在世上走一遭谁能无过?有过便要忏悔,而亡者忏悔的仪式就称之为“拜忏”,是道教丧礼中重要的环节。

“有三官忏、玉皇忏、天师忏等等,丧礼一般是拜三官忏比较合理;玉皇忏一般是在与神明相关的宗教节日进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