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不该被遗忘——18年成都三诊作文

 云祥hggmgj2zkm 2018-12-04

作文材料

乡愁不该被遗忘——18年成都三诊作文

材料分析

材料介绍了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人们日渐远离自己故乡的现状,由此而生发出乡愁这种文化心理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即在故乡远去后,如何对待乡愁?材料给出了两种思路:心怀乡愁和放下乡愁。考生需要根据这些提醒表明个人对乡愁的态度和看法。材料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道出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窘境:一方面向往远方的美好,需要远离故乡,另一方面,又心念故乡,在拼搏闯荡时内心总有一份柔软,把故乡视为自己灵魂的栖息之所。我们不一定要解决这种窘境,但应当观点明确,对故乡,对乡愁有明确的认知,既可以将故乡视为一种牵挂,一种心灵的归宿,也可以选择猛志在四方,人在哪里,心就安放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世界之大,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参考立意

1.带着乡愁,走向远方

2.心安处处是故乡

3.乡愁是寄托,也是羁绊

4.故乡遥,何日去?

学生习作

乡愁不该被遗忘

中国人应该是最重视故乡的,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代文宗韩愈,仕宦一生,最得意的却是郡望昌黎,常以韩昌黎自谓。古往今来,不管人们走向何方,总会讲求“落叶归根”,那一点乡愁成了人们行走天下,志扬四海时最不舍的牵挂,让人在得意时张扬,失意时寻求心灵的慰藉。乡愁,不该被遗忘。

力能扛鼎、推翻暴秦的西楚霸王,在入咸阳,成就不世之功业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富贵还乡,和故乡分享成功的喜悦;天下动荡,文士多故时代的张季鹰,仕途遇挫时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羹鲈脍,于是辞官回乡,潇洒隐居。他们,不曾遗忘乡愁。

乡愁是个人心灵的慰藉,越是饱经忧患者,越对故乡有一种难以磨灭的深情。洒脱如苏轼,在中秋之夜也会“把盏凄然北望”,面对故乡的方向借酒消愁,也会觉得高处不胜寒,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固然容易,“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乐观旷达固然让人赞叹,但苏轼又何曾放下乡愁!那四川眉山的明月夜,那家中激励自己“愿为范滂”的知书达理的母亲,才是支撑苏轼饱经挫折,“无故加之而不惊,猝然临之而不怒”的文化之源。乡愁让苏轼在一路南行的艰苦中找到慰藉。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是可悲的,正如一群草原上游荡的羊群,水面上漂泊的浮萍,而拥有乡愁的民族,则会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当初东北“九·一八”事变后,那一曲《松花江上》,那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就是全体国人的乡愁,正如“七·七”事变之后,那一曲《黄河大合唱》,那咆哮的黄河、茂密的青纱帐、连绵的太行山,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乡愁。没有乡愁,就没有我们民族在痛苦和绝望中的不屈与抗争。

然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正在遗忘乡愁。他们的身体远离故乡,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大城市,他们的精神疏远了故乡,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感受大城市的美好。故乡在他们眼中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没有各种讲座、音乐会等娱乐,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没有四通发达的交通,没有国际化的各种平台......然而他们淡忘了故乡,却让自己成了无根的浮萍,心灵无处皈依的游子。

有人说,乡愁是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有人说,乡愁是人们对于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风物的怀念与感伤,比如一棵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有人说,乡愁是乡村山清水秀的生活图景,是向往宁静、淡泊、淳朴、诗意的心境……如果把这些都忘了,我们的灵魂,还有何枝可依?我们的精神该何等的贫瘠!

无论你漂泊到哪里,乡愁就像一根长长的丝线,牵动着你的心。乡愁,不该被遗忘。

点评

本文由古人对故乡的重视引入乡愁,指出乡愁不该被遗忘,并以项羽和张季鹰的事例强调乡愁对他们的影响,随后从个人和民族两方面论证乡愁之于我们的深刻意义,再指出现代人遗忘乡愁的症结,点明乡愁被遗忘的负面影响,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本文在例证中把抽象的乡愁具化为一草一木一河山,丰富了乡愁的内蕴,也让文章内容更充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