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

 利有用无 2018-12-04

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

 

  关于痹症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仲景在禀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

 

  详见于《金匮要略》中:《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历代诸多医家典籍中也多崇上说。

 

  而仲景不囿于《内经》之理论,并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总结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理论,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发汗”、“利小便”等基本治法。

 

  外因责之于湿邪: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其中外湿致痹初起多滞留腠理肌肉,日久风湿相搏业已深入,正气受戕,湿自内生,内外之湿同气相求,痰湿瘀胶合羁留,痹阻血脉,筋骨关节失荣,

  而令痹症作矣。

 

  同时内湿受困,又易招致外湿的入侵。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2条中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汗出当风”之所以能形成风湿,原因在于:汗出之时,血气沁津化汗,肌表毛窍开,汗出于表,但肌表之间也有水津充斥欲外达而为汗。

 

  此时受强风所袭,风即入于肌腠,滞于肌腠之间的水津而为湿,风气逆窜,合于湿而为风湿。

 

  《金匮要略心典》因此提出“厉节病,非水湿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厉节”。说明外湿是形成厉节病的重要条件之一。

 

  内湿因素:

 

  内湿多因素体湿盛之人,由于脾的运化功能不及,水湿失运凝聚而成。内外之湿虽然有别,但二者之间常常互为影响,互为因果。

 

  外湿困脾易滋生内湿,脾虚不运,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7条中曰:“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5条曰: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可见无论“外湿困脾“或”脾虚生湿”都为痹症的发生准备了条件,突出了湿邪致痹理论。

 

 

 

  内因重视肝脾肾: 

 

  痹证虽以风寒湿三气杂至为致病的外在条件,然脏腑功能低下,正气虚衰则是本病的内在因素。

 

  《素问·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

  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尤其肝、脾、肾三脏亏损,正气化源不足,风寒湿邪乘虚入侵,正邪相争,经络闭塞,气血不荣,是导致痹症发生的重要内因。

 

  所以,仲景在其关于痹症内因的论述中,尤其注重肝脾肾。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4条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则以脉象来说明肝肾不足是发生厉节病的内因。沉脉揭示了肾亏,弱脉反映了肝虚,当肝肾亏虚时,若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则风寒湿必然乘虚入侵而发病。

 

  揭示了厉节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肝肾先虚”。《金匮要略心典》故曰:厉节者,盖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

 

  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在第9条指出:味酸则伤筋,伤筋则缓,名曰泄。骨伤则萎,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具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由于偏嗜酸咸造成肝肾皆虚,精亏血少,累及营卫气血不足,四肢皮肉筋脉骨髓得不到精气血的营养,气血津循行障碍,湿浊下注导致厉节病。这说明,“气虚不运”是厉节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由于肝脾肾的功能低下,造成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抵抗能力下降,易招致风寒湿邪的侵袭,遂致厉节疼痛。所以,脾肝肾的亏损是痹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治法:

 

  发汗:

 

  痹证初期以感受风湿为主。风湿为六淫之邪,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邪气在表,法当从汗而解。

 

  若值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

 

  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说明若用汗法驱除肌表之邪,但欲微微似欲汗出者为佳,因为微发其汗可使阳气缓缓蒸发周流全身,使营卫气血畅通,则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仲景在麻杏薏甘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中,用麻黄或桂枝或生姜等宣表发汗之品,其目的就是通过发汗来宣散外邪。

 

  利小便:

 

  以内湿为主时,则可通利小便,以达祛湿目的。如《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4条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只有通过通利小便,去除内湿,通达阳气,外湿才得以消除,则湿痹可愈。

 

  在甘草附子汤方中,桂枝与白术相伍既可振奋表阳,又可入膀胱温阳化气,以助利小便之功。

 

  后世医家受此启发,提出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轻清宣化: 

 

  用来主治风湿在表的麻杏薏甘汤,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且全方药量减轻,薏苡仁甘淡利湿,与麻黄相配,既可制约其温燥之性,取其微汗,又可防其助热化燥。体现了轻清宣化的治疗特点。

 

  寒热并用: 

 

  对于痹症日久,邪盛正虚,邪郁化热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此方中用了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品,却佐以知母、芍药清热养阴,既可兼顾痹久化热伤阴,又可制约温性药物的燥烈之性,体现了寒温并用之特性。

 

 

 

 

  痹症的日常养护:

 

  生活起居护理:

 

  居住场所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阴暗潮湿。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关节活动,抬高痛肢,保持关节功能位置,经常更换体位,避免受压。

 

  病情稳定,疼痛减轻后,应进行肢体活动,从被动到主动,由少而多,由弱而强,循序渐进,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注意保暖,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饮食:

 

  以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生冷、肥甘厚腻食品。

 

  痹症急性期特别是兼有发热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久病偏虚时可适当滋补。

 

  用药: 

 

  严格按医嘱服药,祛风利湿药或西药抗风湿药 (如水杨酸制剂),应在饭后服用,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如是否有皮疹、口腔溃疡、消化道反应等,如有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中药煎剂的服法根据证型特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如应用全蝎、蜈蚣等药性峻猛,毒副反应较大的虫类药物,可研末装入胶囊内吞服。

 

 

 

  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 

 

  根据症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病室环境宜偏温、避风、避免潮湿,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潮湿天气到户外活动,天晴时多晒太阳。夏季勿贪凉,勿洗冷水浴,不宜用凉席、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

 

  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注意保暖,可在痛处加用护套。

 

  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片,可行针灸、局部热敷、熏洗、红外线照射等。

 

  饮食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的食物为宜,可多食豆豉、蚕蛹、荆芥粥等,忌生冷、肥甘厚腻食品。中药宜温服,以黄酒为引以助药力。

 

  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施护病室环境宜偏温、避风、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注意防寒保暖,可在痛处加用护套。疼痛严重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片。

 

  卧床休息,局部关节疼痛可行艾灸、隔姜灸或拔火罐,或用当归酒按摩,或用坎离砂醋调热敷患处,还可贴伤湿止痛膏和麝香止痛膏。

 

  饮食以温热性食物为宜,可多食羊肉、花椒、乌头粥等,忌生冷、中药宜温服。

 

  如应用生川乌、草乌、附子等有毒性的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观察有无毒性反应,如发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则为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并送往医院急救。

 

  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施护:局部用食盐炒热后外敷,配合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饮食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的食物为宜,可多吃薏仁米、赤小豆、茯苓粥、车前饮等健脾祛湿之品,每日早晚服少量药酒,如五加皮酒、木瓜酒、蛇酒等忌生冷。中药宜温服。

 

  风湿热痹: 

 

  主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临床表现,舌苔黄燥,脉滑数

 

  施护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柔和,关节肿痛者避免直接吹风,穿宽松衣裤。

 

  局部可用松节油、牛膝、黄芩煎水冷敷,或用双柏散、金黄散、四黄散、金黄膏、青黛膏等外敷。

 

  饮食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食物为宜,可多食蔬菜、瓜果、果汁等,如丝瓜、西瓜、绿豆汤、香蕉等,忌辛辣煎炒食物和烟酒。

  中药宜温服或凉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