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仁和堂老军医 2018-12-05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后世在本方基础上加一味荷叶升发胃气,主治饮食停滞脘腹痞满而胀者,效佳;且对心下痞满、肝牌肿大、内脏弛缓无力(包括胃下垂)、脱肛等亦有良效。偏脾虚者,重用白术;偏气滞者,重用枳实。

小结要点:

1、本篇范围相当广泛,内容计有水气(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脏水、气分、水分、血分等,但着重在于论述水气。水气病以浮肿为主症,水气相结,气不行水,水不化气,故称水气病。

2、水气病的病因与风、水、湿、热有关,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阳气不足,水停不化,泛溢肌肤,与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失调关系密切。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本篇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和“可下之”三大治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因水气病多因阳气衰微,水气停留所致,故温运阳气的方法值得重视,也可以说温运是水气病的治本方法。如当邪盛证实之人,可酌情而用攻下逐水之剂,使病邪从大小便排泄。但对水气病的虚证,又不得拘泥上述三法。

3、本篇根据水气病病因、病机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进行辨证治疗:风水多因风伤皮毛,肺气失宣,通调失职,水泛肌表所致。属风水表虚,卫气不固的,当用补卫固表,利水除湿的防己黄芪汤;属风水表实而夹肺胃郁热的,当用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的越婢汤;属风邪袭表,肺气不宣而见脉浮者,当用发汗宜肺,除风祛水的杏子汤。皮水多因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留皮肤所致。属阳气失宜,皮肤水气不者,用通阳化气,分消水湿的防已茯苓汤;属湿热较成,阳气被郁而手足逆冷的,用清湿热,利小便的蒲灰散;皮水(里水)夹郁热的重证,见一身面目洪肿的,用发汗散水,清热除湿的越婢加术汤;属风寒表实,肺气不宣,里无郁热者,用发汗宣肺,散水和中的甘草麻黄汤。正水多因肾虚不能化气行水,肺虚失其通调,脾虚不能制约水气所致。若属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寒射肺,见脉沉小而喘者,则宜用助阳温经,发汗散水的麻黄附子汤。石水多因肾阳大衰,不能化气行水,肝气郁结,不能疏泄下焦气机所致,仲景未出具体方药,但可用温肾化气,疏肝化瘀法治之。黄汗为水寒湿遏郁汗液于肌腾,被热所蒸而形成。若属表虚不固,湿遏热伏于肌腠者,当用补气固表,宣阳化湿,佐以清泄郁热的芪芍桂酒汤,此乃黄汗的正治法;若属营卫失调,水湿郁滞者,则用调和营卫,宜阳逐湿的桂枝加黄芪汤,此乃黄汗病变治法。

仲景又根据水气病形成的内脏根源论述了五脏水的临床特征,它与四水有其内在联系,对于水气病的辨证,至今仍有一定指导价值。

4、此外仲景还根据水、气、血的关系,概括出“气分”“血分”“水分”的不同类别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因大气不转,阳虚气滞,营卫俱虚,气血不足所致,以心下痞坚为主症的水肿病,称为“气分”。其具体治疗属阳气大虚,不能运化水饮,表里同病者,用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宜发水饮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属脾虚气滞,水饮痞结心下,病在中焦为主者,用行气消痞,健脾利水的枳术汤。凡“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日血分,治当通经佐以利水;凡“先病水,后经水断者”名曰水分,治当利水佐以通经。

5、本篇对于水气的治疗,只侧重在风水和皮水。对于石水的治法没有提到,对水气病如原文所提出的“可下之”的证候也没有举出方剂。联系《痰饮病》篇就可以体会十枣汤、己椒芳黄丸等,也适应于水气病的“可下”证。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小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