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是诗词的审美境界

 杏坛归客 2018-12-05


“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诗词不能没有境界,诗词创作不能没有“悟”。“诗在妙悟”《沧浪诗话》,严羽这句话从宋代传诵至今,传了上千年,它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意义,在于“悟”。

所谓“悟”,原是禅家语。南禅六祖慧能主张“顿悟”:“顿见真如本性,……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坛经》其意思是:沉思冥想而引发自身觉悟。作为传入中国后的佛教的一个派别——禅,自魏晋南北朝始,便融于儒道,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活力,而且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唐朝起,文艺创作与禅意相融,“顿悟”便成了文艺创作的审美境界。


(一)、澄怀味象,俯仰自得

许多唐代诗人受到禅意的影响,都在追求“澄怀味象”,也就是诗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排除杂念,保持虚静的心态,以达到澄观一心而腾踔(chuo,超越)万象的最高的审美境界。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此时此地,诗人是何等的心游物外,与物同契,以虚灵的节奏,表现出了客观物象的生命力;以空灵淡泊的心绪,融万趣于神思,表现出了超以象外的审美感受。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不仅感悟到诗人在从有限中表现出的无限,从美景中为万物注入禅意的情怀,而且感悟到诗人在进行审美观照时,所涌现的带有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如“坐看”、“对影”和“相看”。这种艺术的直觉,不就是创作的灵感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维“行到水穷”,李白“举杯邀月”和“相看敬亭”,还只停留在“踏”的过程,“踏破铁鞋无觅”的阶段,灵感还没有来,直至“处”而“坐看”、“对影”而“成”、“看”而“不厌”,灵感“来”了,突发性而至,“不费工夫”,可谓俯仰自得。这时,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了,诗人“悟”出了“云起时”的真谛,“悟”出了“成三人”的真谛,“悟”出了“两不厌”的真谛。足见,禅意之“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之大之深刻。我们喜欢学习旧体诗词的人,不可不知道禅意之“悟”的“妙”用,及其“妙”意所在,价值所在。


(二)、豁然顿悟,迁想妙得

禅意的最高审美境界是“顿悟”。“顿悟”,对于诗词创作至关重要。

“顿悟”追求“思专想寂”。“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虑神朗。气虑,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释慧远《念佛三味诗集序》这种“志一不分”、“气虑神朗”的彻悟佛性,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一致,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相通。有了它,可以获得“畅神”的审美情趣,可以达到“腾踔万象”的审美境界,可以表现客观物象的生命力。具体说:

(1)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中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在宗先生看来,禅具有动静的辩证关系,这对诗词的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诗词作者从主观到客观的移情,从美化为媚的描写,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美”是静态的,“媚”是动态的。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美,美在“媚”字上,美在“笑”的动作上,一笑百生,动态感全出。

(2)气韵流荡,真力弥漫。“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苏轼认为,诗语妙得,离不开“空且静”,就是要“心缘俱寂”,排除杂念,才能展现美的精神追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其一》杜甫也认为,有了对自然的感悟,作品就会气韵灵动,真力弥漫,自能进入较高境界。“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形象的动感,来自富有神韵的气势,而不是狂舞乱跳。自然出生机。因为诗词创作,经过作者的审美观照,其艺术形象已不是自然或者社会事物的翻版,而是涌动着作者灵魂的全新的意象与意境,已经是物我相融,心形相通的境界,也就是禅家所说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境。在贪欲沸腾,“大师”心切的今天,更应该强调心静创作,这是很有必要的。    

 禅的本质,是唯心的,是“出世”的。但,我们接触禅,是取其穷观极照、机趣顿悟方面。诗词创作,借助禅意的澄怀味象,以获得俯仰自得;借助豁然顿悟,以获得迁想妙得。使诗词形象,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气韵流荡,真力弥漫。从而,进入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