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到底在讲什么?

 ZHENGNS331 2018-12-05

  《黄帝内经》是针经专著,核心是 “治神”。《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普通中医数千年来难以窥其精妙、当今中医界掌握的针刺治病术、只是《黄帝内经》的皮毛,不是精髓。

  《内经》不是汤药学,而是针经的专著,《内经》总共有162篇文章,《素问》81篇、《灵枢》81篇。而其对药物的论述也只有一篇《汤液醪醴篇》。只提到药物治病,没有一项具体的药名。该篇主要论述“神不使”的病因。其次,《内经》只有简易十三方。全书只提到很少几项中药药名。《素问》有针刺命名论述11篇、除去中医基本理论论述,所有疾病都记载用针刺治疗。《灵枢》除27篇论述是中医基本理论,其余54篇都强调用针刺治疗。

  《灵枢·九针十二原》自说《内经》为针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其有形,先立针经。

  针经便是《内经》中心内容。

  为什么《内经》针经特别重视针刺而不重视药物。可从许多论述中清楚的表明、《素问·四季调神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对针灸疗病的评论就高深莫测了。《灵枢·外瑞刺篇》说:“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四时之变也”。《灵枢·刺节真邪篇》有云:“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灵枢·玉版篇》黄帝曰:余以为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也,原闻其故;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

  《素问·上古天真论》道明了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境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则天地,分别四时。”立新师父说只有深明此理的医者,才可称作“得道”之人。除此之外,均为粗工。

  《黄帝内经》指出:“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受这些内因外因的影响,人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产生了疾病。这个血气不和,指人体的气或血的太过与不及,也就是失常,产生了虚实之分,所以内经讲“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在内经看气和血,并不是直接看气和血本身,而是看气血的状态。内经医学里的气和血二者都是气,“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失常就会生病,所以“百病生于气”。

     人的生命,主要是依赖于血气精神而生存的,《灵枢·本脏》明确的指出血、气、精神各自的作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基于此因,内经总结了人体健康的几项前提条件:“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这个“和”,指和调、和谐,即不对抗,不逆行,以顺为养,以从为治。

    当人体气血失常的时候,就需要“调其虚实,和其逆顺”,调虚实最精妙的方法就是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而补泻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九针的具体补泻手段,在《素问·针解》里说得很明白:“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開阖相合也。

      内经医学九针治病,主要是通过“经”来进行调理。这个经,就是指经脉和经筋,具体又分为两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就是指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看不到的部分,就是属于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了。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于脑子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才是内经医学的伟大之处。

    灵火针法、玄冰针法,气至病所针法,气功指标,意念针都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瑰宝,如灵火针法、玄冰针法在《素问·针解篇》有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气至病所针法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云:“中气穴针游于巷”,《灵枢·本神论》: “人之气血不同形,有神动而气先针行”。就是描述针刺时经络的感传和气至病所的最早记载。

    气功指针在《灵枢·病传篇》载:“有导引行气、乔摩、灸、刺、熨、炳、饮药”。导引行气治病法是七种治病之首的首选技术。对施针者的要求和标准也是极其严格的,如《灵柩·官能篇》载:“理气血而调诸顺逆,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而心调和便是指施针者能驾御调控自己精神意志(心神)进入“恬淡虚无”的人。《灵柩·上隔篇》所载:“恬淡虚无、乃能行气”;正是指此意。

    意念针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以意和之”。

    针刺的快捷效验,《灵枢·九针卜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数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看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素问宝命全形篇》:“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就是形容治神针法的神奇疗效。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陈师有云:人的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内经中有黑尸鬼、赤尸鬼、青尸鬼、黄尸鬼、白尸鬼,涉及到五运六气,三虚,五脏五行,虚之乡,营卫......。比如黑尸鬼,首先可以考虑上下平衡。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纵然有邪,邪不可干。神在自己心里,心里有就有。神无营于众物。

常有不懂中医的人问立新师父,中医所说的神,到底是什么?是鬼?是魔?是仙?是妖?还是特异功能?都不是,中医是道法自然的医学,道无鬼神,鬼神非道。天地之间有神,永恒。天有神,地有神,人亦有神,我们知,或不知,它都在。人身上的神,是一种气,藏在心里。

内经有言,针师“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医术粗糙的医生,会执着在患者的形体筋骨皮肉层面做文章。而医术精湛的医生,首先观察患者的神态,通过调神,真正治愈他们的病痛。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三气是融为一体的,天地间的寒暑燥湿风,人体内的喜怒悲忧恐,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汇,又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变化,这叫邪气,会影响人的正气。正气是指人体营卫二气的常态,血气的正常状态,也就谓之神。一个人如果受邪气的干扰,并且邪占了上风,失神之态就会显在体表,明理的医生一看便知患者状态如何。如果没有见到患者,就无法知道患者的病因,所以中医是不能通过网络或遥测来诊治患者的,不靠谱。

对于在内经思想指导之下行医的针灸医生来说,“神无营于众物”,神应该固守在自己身上,不能消耗在其他各种事物上面。如此,你的针,才属于你,疗效也属于你。

治病须形色脉合参,如内经所言“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上工是指医术很厉害的医生,治十个患者可以治愈九个。

       师常谓:上兵伐谋,下兵攻城。治病亦如此,最上乘的是借助天地的能量去治愈患者,其次是借助患者自身的能量治愈他自己,再次是借助工具治愈患者的疾病,最低级的是消耗医生的体能去治愈患者。《黄帝内经》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思想是合于四时阴阳,意思是医疗行为一定要与时间、空间、环境的变化相合,不能固守一招一式,一方一术,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然规律但中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了经验医学,守着古人经验、家传经验、师传经验、个人经验而行医,是普遍的中医现象。此一时彼一时,今非昔比,人心不古等等道理大家都懂,都知道不能固守陈规。然而大多数中医的医疗行为,都不是在合于四时阴阳,而是依赖了四时阴阳。所谓依赖,是被动的,往往是不明而为而为之;所谓合于,是主动的,属于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只有思想认知真正到位了,你的言行,你的人生轨迹,才可以自然而然。所以师父常说道是一种思想,是思维方式。正是因为人类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老子才会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古人认识到人体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互融合密切联系的,天地之道即人之道,碑简文字虽然会风化流失谬误,但自然规律是永恒的,只要自然界存在,自然规律就存在。自然规律也是人人都“易用难忘”的,只要有人懂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病养生的道理就永远不会灭绝。所以整部内经一直在讲如何法天则地,如何援物比类,如何合于四时阴阳,如何掌握尺度。愚者察异,智者察同,天地自然的规律,少有人识得,即便识得,也大多认为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各不相干。

    中医从来就是智者的天堂,愚者的炼狱,我们要以圣人先贤的法天则地的思维,紧随师父的步伐,以针载道,弘扬内经思想於杏林而济一方之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