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源内外大不同——细读《桃花源记》

 默默的收割者 2018-12-06

摘要: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文本呈现的桃花源人渔人外人在各个层面对比鲜明,具体表现为:二者所处的环境,有着仙境与凡尘的对照;二者的精神面貌,有着斐然与木然的区别;二者的姓名指称,有着无名与有名的对比;二者的出场方式,则有着群体与个体的不同。从以上四个层面的对比中,不难发现,被人们加上语言朴素简洁的“标签”的《桃花源记》中,隐含更丰富的文字密码,更蕴含着陶渊明的高超的文学巧思和高远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桃花源记》;陶渊明;文学巧思;政治理想;内外对比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虚构的桃花源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符号,人们甚至用桃花源代指一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国。那么,对于陶渊明而言,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世界呢?作者又是如何营造这个世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再次细读了文本,发现“桃花源人”与外人的多重对比中,隐含着读懂陶渊明的密码。

仙境与凡尘

从人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读出一些人物的信息。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居所是仙境一般美好的世外,而外人的居所则凡尘而已。文章对桃花源的环境有两处描写——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首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乃是一种从凡尘进入仙境的暗示——此路难寻,更不可”。文末的众外人”求之不得的结局也和这个开头形成了呼应。忽逢桃花林,给人以突如其来之感,也是人力不可得、可遇不可求的结果。第二段的仿佛若有光仿佛更是给人朦胧、不确切之感。因此,从渔人的行动路径上看,颇有“恍然如梦”的不确切性,给人以桃花源颇似仙境的印象。

具体到景物描写层面,第一段以自然景观为主(桃花林、芳草、落英等),第二段以人文景观为主(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等),二者加起来,营造了一种幽美、宁静、富庶的田园生活图景。结合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不难发现,这就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归隐生活。

而“凡尘”生活若何?文章对外人所处环境描写甚少,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外人(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和身处其中的感受来反推桃花源之外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章第一段,渔人在身临桃花林的时候,表现是甚异之”——这是整篇文章中渔人反应相当强烈的一次(渔人的具体表现下文还会展开)。可见,凡尘俗世中,美景十分难得。第二段中,透过渔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幽静、安谧、平和的桃花源,还看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本解读中,我们除了应该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没写怎么。既然作者专门写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难推测,除了衣着以外的其他方面,桃花源内外怕是共同点有限了。

由此可见,作者营造的是一个仙境一般美好的世界,只有在这样的世界中,才可能会产生如此纯净美好的人。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衬托人物(这并不鲜见)——《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定要住在潇湘馆;诗歌中,高士的住处往往隐于山中,或是云深不知处,或是门对寒流雪满山同样地,在桃花源这样的仙境中,桃花源人的形象才更显出尘脱俗。

                                                     斐然与木然   

仙境般的桃花源,孕育出了不同凡俗的桃花源人。在对桃花源人和外人的正面描写中,我们也能读到一些不同。


首先是神态描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二段)

见渔人,乃大惊。(第三段)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第三段)

其中的“乐”容易理解,表现的是桃花源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满足和心灵的平和安宁。“大惊”本身也不难理解,这体现了他们与世隔绝之久,“外人”入内之鲜。唯有“叹惋”值得推敲——桃花源人在“叹惋”些什么?

根据《陶渊明集》的注释,“叹惋”是感叹、惋惜。

联系前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时期多乱世,其“叹”无非是世事变迁之感怀,其“惋”无非是对外面百姓生灵涂炭之痛惜。而桃花源人隐居至绝境,原是为了“避秦时难”,避难的目的达成,他们首先表现出的不是庆幸,而是惋惜,这就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善良、悲悯。

和前文的“自乐”、“大惊”结合起来,我们更是看到了一群率性自然、善良真挚、悲天悯人的人。更值得一问的是,渔人从凡尘俗世来到桃花源,见此仙境、奇人,为何不“大惊”、不“叹”?为何没有对渔人的神态描写?如果仅仅是作者惜字如金,渔人不是描写的重点的话,那么下文中作者在对渔人一连七个动作的描写可谓丰富淋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对渔人一连串毫不犹豫的的动作的刻画,倒是十分详细传神(此处动作体现渔人的背信,与桃源人信任他人、真诚热情的人物特征形成了对比。)可见,作者笔下的渔人的神态的木然,凸显了桃花源人的神采斐然——乐、惊、叹惋形于色的背后,是精神上的舒展自如。本应“大惊”的人不惊,本不必叹惋的人“叹惋”,背后是精神层面的木然与斐然的对比。

 

无名与有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文章对桃花源内外人物的姓名称谓的选取最具匠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并没有给桃花源中的人们命名。反而是线索人物有名曰“渔人”,渔人离开后去禀告的对象有名曰太守,文章最后一段匆匆登场又谢幕的计划寻找桃花源而不得的人(几乎与故事主体没有瓜葛的次要人物),名曰刘子骥,更有意味的是,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交代了他是南阳人,还是个高尚士。这是为什么呢?

依次解读下这些“有名”的人,不难发现:渔人隐含着人物的职业(前面的“晋太元中”显示出朝代)、太守隐含着官位、“刘子骥”这一名称则有姓名、有籍贯、有品格。这些信息累加在一起,作者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社会人——他们有朝代籍贯,作为社会历史上的定位标记;有名有姓,作为社会人的符号;有职业地位,作为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甚至有道德规范,作为社会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即使高尚士指的是隐士,隐士这一称谓也是传统社会对边缘高士的一种命名。)总之,作者对桃花源之外的人物的命名,揭示了人物身上的社会属性

而与之相对的是,《桃花源记》中的这些“主要人物”——桃花源人,则于以上的各个方面,一无所有。文章第二段,他们甫一出场,被叫做男女(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颇有意味的“借代”手法,这是在用生理意义上的性别特征和身体的一部分来代指整体。这一手法的使用,就暗示了桃花源人更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

从称谓的选取中,我们发现,桃花源人是不属于任何朝代籍贯、不囿于任何职业地位、无意于追求所谓道德名誉的自然人。《桃花源记》后附的《桃花源诗》中,也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的句子,这暗示了桃花源人以农耕为生,但是桃花源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社会。

中国汉族文化中 , 姓名是用来明贵贱、别婚姻的重要符号,是中国式宗法社会中最为繁复的身份符号系统。它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的依附,昭示着社会人的身份。桃花源人身上没有这样的符号限制,这里没有乡绅里长,没有“官吏布衣”,有的只是一个个活泼泼、鲜亮亮的、自然的、自由的

这些人脱离了世俗社会的樊笼,回归自然,拥抱自由。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种生活的描写还有很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

从对桃花源内外人物称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选择倾向上,我们读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

群体与个体

渔人、太守、刘子骥等“外人”都是以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出现的。而在桃花源人的出场方式方面,作者匠心独运。出场后,文中对他们的称呼有——村中闻有此人中的村中(人)、除了第一位发现渔人的桃花源人之外的余人、渔人离开之前的此中人。可见,凡是要指称桃花源人之处,作者均展示了他们的群像,而没有突出任何一个个体

即使面对“第一个发现渔人的桃花源人该如何指称”这样“棘手”的问题,作者也采取了巧妙回避的策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口气省略了所有的主语。此外,课文第三段中出现的副词“咸”(“咸来问讯”)、(“皆叹惋”、皆出酒食)、“各”(“各复延至其家”)等都进一步向读者表明——桃花源人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的。

一方面,这和“无名”相关——桃花源内皆是自然人——人人平等,没有因地位、身份、职业的不同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以群体面貌出现的桃花源人身上,承载着陶渊明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这不是一个偶然遇见的理想人生(即只要过好自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命就心满意足),这是一种对理想人间的期待——既然桃花源是一个人人如此的社会,也就不必谈具体的哪个人了。

不难看出,《桃花源记》承载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多于个人追求)。这政治理想可以表述为:人人享有大同社会——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存有真挚自然的情感,葆有平等自在的关系,享有恬静美好的生命。

 

陶渊明对桃花源人外人的刻画方式截然不同。从这些对比中,我们真切地窥见“桃花源人”作为的可贵之处和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从本质上来说,桃花源内外人物的距离,恰恰是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桃花源记》语言朴素简洁,但这朴素天然中蕴含着的匠心巧思,让我们透过文本肌理感知文本内核,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