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补火助阳第一品

 台湾伴手礼 2018-12-06

附子,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心腹冷痛之疾。


附子是一味特别的药


有些人用1克2克,药房就会说,这个药有毒,是不能吃的。但是大家也看过很多书,有一些医家100克,200克大剂量的也在用。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附子有毒,有人又说要以毒攻毒,到底谁说得对呢?

带着这些疑问,

我们来听听正安医馆刘尧钦大夫的解答!


回溯历史,最早用附子的人应该就是汉朝的张仲景。《伤寒》中有113个方子,大概有30个方子左右用到了附子,大概能占到三分之一


张仲景用的附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炮附子,一种是生附子,两种附子差不多各占一半。


现在有一些医生,一看到病人就开附子,反正是温阳救逆嘛,不开附子就无法显示医生的技术,这个是不对的。


我个人的临床经验上,大概3个患者,只有1个会用到附子,附子并不适用于每个病人!


张仲景使用附子要去皮


我们先来看看附子的加工过程:在田里,夏至的时候采收,拿新鲜的附子,切片,马上拿到太阳下面晒;或者不切片,也马上拿去晒,晒干以后,就叫做生附子。张仲景用的生附子就是这种。


把生附子炒熟以后,就是张仲景用的炮附子

但是,现在市面上附子可能有十几种。有黑顺片、白顺片、炒附片。这些全部都是同一种植物,由于加工过程的区别,所以取不同的名字!

 


为什么附子要泡胆巴?


有人吃附子,舌头会感觉麻。这种麻,不单纯是附子的毒,其实有九成都是胆巴中毒。


一般大家吃的金匮肾气丸里面就有附子,可是吃肾气丸舌头并不会麻,而且肾气丸是生吃,根本没有煮过。

很多人说,附子要久煮才没有毒性,可是为什么炒附片我们可以生吃?现在很多的麻,是由于胆巴造成的。


为什么要泡胆巴?胆巴是什么?胆巴是卤盐的一种,它是一种防腐剂。比如:你拿一个芋头,泡在胆巴里面,你用舌头舔一下,也是会感觉麻的。


正安医馆现在使用的炒附片,是没有毒性的,完全按照《伤寒杂病论》古法制作。也就是说:好的附子,一定不要泡过胆巴,因为胆巴是有毒的防腐剂、化学制剂的副产品。


附子非常容易坏,本来附子不是很大,可是到了夏至那几天,附子会膨大两到三倍,只有在夏至那个时候采收,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在采收期,种附子的田都会变成水田,一有了水份,附子就会膨大很多。


为什么各门各派附子用量是差距如此之大?


这是有时代背景的。

1

从剂量上看,古代的一两据考证是如今15克。

可是张仲景用附子不是按两这个剂量单位来算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原文是这样写的: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一枚附子大概有20多克。


为什么现代附子用量这么多?

是不是现代人身体比古代还差呢?其实不是的。

在民国时期,从附子泡胆巴开始,附子的效用就变差了。

2


一些门派用附子是没有去皮的。

有些附子的产地不同,附子在我国有四大产区,只有四川的江油是最道地的。所以用其他产地的附子,用量必须要大,才能达到效果。可是,毒性也随着剂量的加大而提升。

 

3

一种药材炮制次数越多,其药性也会降低越多。

就像你煮过一次的药渣,再去煮,味道都会有差别。


 附子为什么要去皮?


附子本身的毒性来自乌头碱。可是,乌头碱,在附子煮过一小时后,乌头碱会变成乌头胺,乌头胺是对人体有益的东西。


附子本身有乌头碱,你可能吃0.1克就会中毒,可是,你去检验田里面的泥巴,一点乌头碱都没有。


如果我们把老鼠药放在田地里,过几天田里的泥土一定会验到有老鼠药的成分;而附子的乌头碱竟然一点都没有在田里验出来。

而且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地的农家就在附子田的旁边种玉米,种白菜。如果附子的毒跑出来了,那么农家吃自己种的菜,早就中毒了。

附子的皮有一种成分,它会抑制附子的果肉里面的毒性;同时也就限制了附子的药性。如果用带皮的附子,药性就不如去皮的附子强。附子去皮的意义就在这里。

小分享

附子应该如何使用呢?生附子不能直接吃,如果要用的话,一定要煮一个小时以上,且中途不加水!

正安名师

刘尧钦

中医硕士,经方名医倪海厦医师亲授弟子,原于台北汉唐经方中医诊所执业,专攻内科、针灸。


所授课程《古法针灸》以《黄帝内经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后世以《针灸大成》为总结,根据古法取穴和采取古法针刺。掌握人体常用治证针刺手法。体验针灸“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