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日CTCC

 小元元 2018-12-06
当我想用一张图来描述国内大部分技师和车手对赛车底盘的理解的时候,我想封面这张图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一台车有四条腿,跑直线的时候也是四只腿,跑弯道的时候照理说也是四只腿。然而不巧,如果你的车是前驱赛车,并且奔跑于国内的赛道、被国内的技师调校,很大概率在进弯的时候必须砍掉一只腿,否则就会遭遇推头的诅咒。

“四条轮胎都接触地面,就一定会推头吗?”学徒问。

“一定会推头,因为前驱车重心在前面,重心在车头的车,推头。”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跟学徒解释,“推头的车,要把尾巴调硬,或者车头调软,这样——进弯一般就只有三只轮胎接地了。”

“可是师傅,这种小狗撒尿的姿势很难看哎……”

“住口!”

​确实,前软后硬则转向过度,这是条放到大部分赛车上都适用的道理。类似的还有“增加胎压则降低抓地力”、“降低底盘则提高稳定性”、“底盘前低后高则转向过度”等口诀,在圈内流传。

但是,简单的口诀,无法概括极端的情况。赛车运动这种极限比拼尤其如此。

​一个极限比拼的例子,是在Gird Motorsport车队工作的见闻。

Gird车队的Clio赛车是直接从法国整车买入的赛车,底盘设定已经非常成熟。教练Tommy娴熟地把赛车扔进肇庆赛道4号弯,短促的刹车令车尾侧偏出一个显眼的角度,来不及等后轮恢复到一个“正确”的侧偏角上,Tommy便开油出弯。

Clio保持着一个令人嫉妒的小甩尾,嘶叫着冲向出弯的大直道——能保持转向过度同时加速的前驱车,在国内如数家珍。

“Tommy,这边出弯的Combine-G不够了,车子oversteer。”我指着V-BOX的数据对Tommy说。作为专程飞过来领薪水干活的数据分析工程师,拿钱办事,我不得不指出车手没用用尽底盘性能的地方。

​Tommy笑称,他就是喜欢这么玩。

​然而当天下午,车队老板登场刷圈,当我把老板和Tommy的数据从V-box导出对比的时候,Tommy的玩乐跑法受到了挑战——老板的跑法在姿态上更稳重,但是入弯速度的榨取更加极限、Combine-G在转向不足的保护下更加圆滑饱满,虽然一致性比Tommy稍低,但着实威胁到了Tommy的全场最快单圈。

采着驾驶数据开赛车就有这一点好,一个车手快在哪里、风格差在哪里,都可以清晰地呈现。不仅如此,通过赛车对不同车手操作的响应,也可以初步地了解一台赛车的操纵特性。

这台凶悍的Clio赛车并没有滑稽的抬轮现象。究其原因,它并没有在“前软后硬解决推头”这条道路上傻走,因为擅长摆弄前驱车的法国人清楚,一味拉大前后轴的抗侧倾差距,一方面会加剧四轮载荷差、降低附着效率,甚至导致抬轮这种“抗侧倾失控”的情况,另一方面会加剧踩油门出弯推头的现象,逼迫车手推迟出弯加速节奏。

​Clio四轮咬着地面过弯,赛车推头了吗?不,甩着尾呢。当然,在Grid老板手中保持着推头依然很快。

​虽然,Clio的转向过度从哪来我们尚不得知,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复刻这么一台车的时候会领悟些什么窍门,但它的存在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想象力——除了“前软后硬”的悬架,还可以从哪里引入更多横摆力矩去克服推头?例如内前轮toe拖滑,例如阻尼器控制载荷过渡,例如1way配合适当锁紧的LSD,例如caster带来临时camber,例如例如例如……

对于底盘调校,默守陈规和不善于专研是圈内一大特色。

​我把这种现象说是一个“特色”,而不说它是一个“问题”。因为有着这些底盘调校口诀,在许多低端比赛中可以高效地解决赛车平衡问题,只是不利于后期赛车极限性能的压榨而已。诚然,压榨极限性能需要技师了解轮胎特性、底盘动态力学,学会评估性能和找调校方向,这些对非科班出身的赛车技师和车手来说太奢侈了。大家大多只能在做调校的时候,默默地接受(甚至并不知情)一种调法口诀带来的后果。

​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每天发生在CTCC 1.6L组。

这不,就在天马赛车场,身边一支​黄色车队,在排位赛杀进PIT的赛车后轮上泼了一盆冷水。技师也是辛苦,这么一泼自己的裤子也跟着全湿了。

我问领队,这是在干啥?(这次我不领薪水,不负责搞事了纯围观。)​

领队摘下无线通讯耳机跟我说,这是他们的杀招,刚刚暖完胎然后给后轮降温,这样出去车子就不推头了。

然后赛车嗷嗷嗷地杀回了赛道,这时候我也是一脸懵逼。

​果然黄色车队接下来两圈刷出了自己的最快单圈,但是接下来几圈全完蛋,后轮水干了,温度恢复了,又推头了。

​赛场上,一百匹出头的前驱赛车阵阵呼啸着通过看台大直道,它们整整齐齐挂着-4甚至-5度的前轮camber以及0度的后轮camber,我在看台上与红色车队的基友工程师讨论了起来。

​“所以,大家是遇到了同样的世纪推头难题了吗?全体抬轮+全体后轮零camber。”我问。

“不知道啊,我们红队技师的调校是抄蓝队的。”红队基友说。

“干,我们黄队是抄你们的啊!”我崩。

​底盘设定口口相传、拆东补西,也是圈内赛车文化之一。

这些问题,是国内赛车圈老前辈的问题吗?我并不想把锅甩给他们。热爱赛车从业者,有几分力就办几分事,这是合理的。圈内对底盘调校运用这种略微肤浅、不善于研究的问题,这其实是小问题,但也影射了大问题,便是归根结底的国内赛车运作的大环境的问题。

赛车运动在国内可以说是穷烧钱,穷并烧着钱。少部分情怀厂商和老板,烧着钱养着许许多多的赛车、物资和从业者。与欧洲不同的是,国内的赛车运动由于群众关注度太低,商业运作价值显得不高,烧进去的钱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收益,所以整个环境其实是到处都资金紧张的。

在这种缺钱的情况下,自然更难有什么车队愿意投入于那些见效太晚的、性价比不高的赛车极端性能压榨方面,见不到频繁的试车研发,聘不来高端人才,自然做不了深入的底盘调校。

(题外话,别说国内没人才,国内的高端工程师人才可多了去了,全年薪几十万上百万挖去主机厂了,看看这几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进步?)

​圈内底盘技术不够高端,归根结底是资金和关注度的环境原因。

那么,前景是否乐观?

以叉某的见闻,是的,乐观。

​叉某开微博的这三年,陆续吸引了不少赛车运动的爱好者前来咨询,有些问调车的技术问题,叉某陪之,有些来找自荐入行,叉某尽量荐之,还有车队老板邀请做比赛技术服务,叉某抽空干之。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叉某乐意继续在这件事情上忙活下去,因为看到了曙光——有一批批乐意吃苦的,专业基础优秀的FSAEr正源源不断地往赛车圈里边给车队送身体、给高端技术搭积木,他们其中的一些新车队正在进步神速!

​但是在这个断壁残垣的赛车圈干工程师/技师真的比较穷苦,你也准备好加入了吗?

iiiiiiiiii

​本文的标题叫“昨日CTCC”,意为我以前见过的CTCC的样子,我相信在新鲜血液的加入之后,赛车圈会更新它的面貌。我期待着“明日CTCC”,也许它将来会变得公平、纯粹和高端,有你的一份努力。

P.S. 请不要试图猜测文中“红队”、“蓝队”、“黄队”各是哪支车队,负面形象不可指名道姓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