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七章 功成身遂 太上,不知有之(诸家皆作“下知有之”,然与经意不合,此传写之误也);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犹兮句言优

 如冰释水 2018-12-06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知道他存在,但不注重)不在乎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自然无为管理天下,很少发号施令,所以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祥和幸福,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上古盛世之时,圣君治理天下,上顺天理,下应民情,以道德教化人民,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万民皆处于自然之中。生活幸福,道德宏扬,民风淳朴唯道是尊,唯德是从,心道合一。圣王以无为治世,不显迹于不显山露水,所以百姓不知道圣王治世之功,也无需知道谁在治世,生活安然,上下皆相忘于无为之中。各遂其性,各安其生,悠然自得,安享太平。民心被道德同化性情质朴浑厚,享受自然幸福生活,毫无后天识心痕迹。故天下一体,万民一心,这就是太上,下知有之。(下知有之与不知有之寓意相同,不必过求其义。太上可看做一切统治者,延伸到国家、企业、团队、家、身等,这就是道德经高深之处。)

天道运行至中古,统治者的后天主观意识逐渐开启,私欲妄渐生,厚德渐被情欲毁丧,人民的古朴淳风也日渐淡泊。帝顺天应势,针对当时的人心变化,便开始施行德治,以弥补人心道性的亏损。于是,立仁政以养民心,制礼乐以尊卑,造衣冠以分贵贱,建房室以代巢穴,构桥梁以济不通,造船以方便行,造书契以代结绳(古老的记事方法)。鉴于那时的人心后天意识渐开,私心欲念萌动,荣辱之念起。从此,世道渐趋于崇尚尊贵贤,人心也有了你我是非、亲疏贵贱之分。于是便对仁善者亲誉之,对怀义者尊敬之。故曰其次,亲之誉之”。为了帝王私欲与人心的变化故不得不倡导仁义,以教化于民的行为,与太古时期的自然浑朴道风,已大不可相比。就道德的范畴而言,人类在精神领域,已由先天的自然逐渐落入后天被动,从无为的元朴无为之性,下降到后天识心用事。

到了三王时期以后,世道日薄,人心日乖,常德愈失。在上者失道丧德,作威作福,在下者人心乖戾,凶暴邪恶滋生,于是统治者便不得不以政令刑罚予以维护其政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国家以法治世,百姓逐渐产生畏惧于统治者的心态恐惧降临,民就处于每日不安之中。社会由道治下降到德治,又由德治下降到仁义之治,之后又下降到法治,道德日趋愈下。更有统治者丧心病狂,施悖逆道之政,苛捐杂税至民于水火之中,贪官丛生,娼盗肆起,民之贪、邪、狂念被勾起并强大,欲念不达,就视当权者无能而怒骂不已。国家到了这个时期,政权也就岌岌可危了。这就是其次侮之由此可见,依法治理天下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得手段,是不被人民所拥护的。

是道根,就是中,就是天地人之本心。是五德最根本、最关键的道性物质是将仁义礼智归于一、归于一一种基本道性物质

上君丧失信德,不能以身垂范,不能以德服人,而以烦杂政令、苛捐杂税扰民;或施行暴政,镇压人民万民也(恶)感而化,必以邪念而对抗;统治者无信于下民万民也被教化不守信德。君民互相不信,离心离德,君民失去亲合力,国家丧失凝聚力。君民相怨,国运不昌,社会不和,就会导致国破民
   人民对上君的不信,并非下民之过,而是因为在统治者失道。同样,民为盗、娼、骗、赌等,恶习的产生,责不在民,都是当权者将人民的欲望勾引起来而产生的乱象。为官者自当以此为教,为民者更不可以此而师出有名。

上古管理者治天下,国昌民幸,如同仙境。其管理理念简简单单,无非上顺天下应地理,以民情所需,大公无私;以无为治理天下,顺应自然;恭己垂裳,行不言之教;万民有感,随同而作,于是天下万民受之以德,得无为之道,不期而自信,不治而自化,于是万民就得到了道的真传,一切自然平常,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道德。这样使民有感而化的道德教育,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它与语言灌输道德之教无疑是天壤地别。

不知有道德之名,而行道德之实的是最难得的。圣王施无为之治,百姓只知上有其君,并不知其圣德之厚。对圣王普施大德,恩惠天下,觉得这都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所以并不为其歌功颂德,也不刻意恭维。民耕种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心性清静,悠然自得。圣君的无为不为民见,圣君的不言之教不为民知,百姓尽享天然淳朴之乐,不起亲誉之念,无有分别之心,一切皆出于自然。这就是无为之治的美好胜境。圣王于是功成,民仍无知,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应当的。

      无为之治是治国的最高胜境,是国强民富的根本大计,是人民德化、超凡入圣的自由王国。不切身经历此境,永远也难以理解无为的真意。治国与治身同于一理,家不殊俗,国不异政,身不陷邪,心不妄思,道境于此,则无所不治如日月之经天,相忘于太虚之中,惟尽施德照明之本份。在下之众生万物,虽受日月恩惠,却无识无知,无有亲誉之情,没有畏侮之意。比如鱼游在水,并不知水的存在,也不知水的养育之恩。水以无为天性养鱼命,鱼以无为之心归于水,鱼水相依,自自然然,各尽天然无为性,各享自在无为乐。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只有由法治到德治由有为之治到无为之治,才能达到理想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