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D19与BCMA CAR-T联合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2-06

今天是2018年12月6日

农历十月二十九

医麦客: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曙光


2018年12月6日/医麦客 eMedClub/--2018年12月1~4日,第60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圆满落幕。本届ASH年会吸引了全球两万多名血液病学专家学者,短短四天内展示出了四千余篇科研论文摘要与报告。


骨髓瘤与BCMA


在当地时间12月3日下午,ASH迎来了大家期盼已久的“骨髓瘤:除移植以外的治疗——免疫治疗”专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MM属于第二常见病种,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在MM病例中,BCMA在恶性浆细胞上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浆细胞,在高达60%-70%的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中均能发现BCMA的高表达。


目前,BCMA已成为MM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个非常热门的免疫治疗靶点,靶向BCMA的新药研发进展也非常迅速。在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CAR-T细胞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现出惊人的疗效。


但是,高危骨髓瘤(如R-ISS Ⅲ期)是目前整体持续治疗模式的难点,患者仍会出现复发率高、生存时间短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对安全有效且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案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


CD19与BCMA CAR-T 联合


在“骨髓瘤免疫治疗”专场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傅琤琤教授代表其团队口头报告了一项“自体移植后序贯行CD19和BCMA特异CAR-T细胞联合输注治疗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初始安全性和疗效报告”。在该项研究中,所使用的CAR-T细胞产品,均由上海优卡迪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研发生产并提供。


本研究针对临床高危MM患者,包括高危细胞遗传学类型、R-ISS高危分期、IgD等少见高危类型,以及诱导治疗疗效较差和髓外软组织肿瘤的特征性患者。旨在观察自体移植后序贯行CD19和BCMA特异CAR-T细胞联合输注治疗高危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疗法尝试了将现有整体治疗和新型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新治疗模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其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仍需要继续观察随访。


傅琤琤教授在ASH 2018年会现场口头报告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重组慢病毒载体转导细胞,所述重组慢病毒载体分别含有抗BCMA或抗CD19单链可变片段(scFv),OX40和CD28共刺激部分的细胞质部分,以及CD3z T细胞激活域。属于临床上应用的新的第三代CAR技术。 BUCY用作预处理,然后输注自体干细胞。


在自体移植后,在d14至d20期间分别输注CART-19(在d0上1×107 / kg)和CART-BCMA细胞(d1 输注40%和d2输注60%)。通过qPCR测量CAR转导的细胞的水平。根据UPen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分级系统对CRS进行分级。根据CTCAE v 4.03评估神经毒性副作用和其他毒性。用细胞因子试剂盒测定血浆中IL-2,IL-4,IL-6,IL-10,TNF-α,IFN-γ和IL-17A的水平。仅给予Imids作为维持治疗。通过IMWG标准评估响应。在CART处理后,使用10色流式细胞仪定期监测MRD。随访中位数为3(2~11)个月。


研究入组18~65岁的高危MM患者[初诊R-ISS Ⅲ期、合并遗传学高危、髓外病灶或经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PAD)方案诱导4疗程后仅达到PR或更低水平],血清肌酐(Cr)<2.0 mg/dL,肝、心、肺功能正常。


患者4疗程诱导后接受环磷酰胺(CTX)3 g/m2动员自体干细胞,预处理采用BuCy方案(马利兰0.6 mg/kg,q6h,d6~d4;CTX1.8 g/m2,d3、d2),移植后整14天到20天内直接回输CAR-T细胞(CAR-19 1×107/kg,d0;CAR-BCMA 40%,d1和60%,d2)。CAR-T后给予iMiD单药(大部分患者为沙利度胺)维持。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和毒副作用分析,分析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PFS和总生存(OS)。


研究结果

傅教授团队在去年的ASH年会上报告的研究采用CD19和BCMA双特异性靶向的CAR-T细胞联合输注治疗复发/难治的MM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该治疗后反应良好,没有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其他致命的副作用。


今年的临床初步数据显示,已报道的1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是6(3~14)个月。


临床起效快,缓解率从诱导后的30%、自体移植后的40%,提高到CAR-T后的70%;骨髓MRD阴性由移植后的44.4%(<10-4水平)上升到CAR-T治疗后的60%(<10-6水平)。


初次诱导后有2例CR,1例VGPR,4例PR,2例SD; 自体移植后3 例CR,2 例VGPR,4 例PR; CART治疗后3 例CR,6例 VGPR。


CRS反应可控,1级和2级各5例。无严重的慢性毒副作用。所有患者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未使用托珠单抗或激素干预或转至ICU,无治疗相关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