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入《易经》的世界(一)

 亨利永贞 2018-12-07

《易经》的三大启示

一般没学过《易经》的人,通常会对它的内容非常好奇;如果自己买书研究,看到书上的卦图,也就是卦象,会觉得神秘难懂。其实,卦象就是符号,使用符号是人的天性。人类在面对 世间充满变化的万物时,发明不变的符号来象征外在事物,有以简驭繁的效果,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就像我们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一定会先问他的名字,而名字就是一个人的符号。人每天都在长大、衰老、改变,但名字却是从小一直用到老,除非你主动去改。

《易经》是古人最早的智慧,它有三个点是其他经典所不及的。第一,昭示我们的“文化的源头”;第二,指引我们“人生的走向”;第三,启发我们“个人的安顿”。

第一点,昭示我们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理念若以儒家、道家为代表,则其源头具体记载在《易经》、《书经》、《诗经》等书中。而《易经》是其中最早的,它的起源可以上推到伏羲氏,距今五千余年。当然,伏羲氏是否真的存在,还可以讨论,也许他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一个文明发展阶段的代表。例如,人们早期为了避开地上的猛兽,像鸟一样生活在树上,所以以有巢氏作为代表;然后懂得钻木取火了,就出现了燧人氏;伏羲氏代表的是进入渔猎社会;神农氏则是代表开始步入农业社会。

《易经》作为文化的源头,启发了儒家、道家两派思想。儒家比较正面看待生命的发展,充满了创造的力量,总是要向未来努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勇于面对变化;道家就比较注意人生的全面,不是只有前进,有时也需要后退,才能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但是不管儒家还是道家,源头都可以推到《易经》。

第二点,指引我们人生的走向。人生当中必然历经各种变化。当然,人们都喜欢吉祥喜庆,讨厌凶险灾祸。但是,吉凶祸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生命中的遭逢,有非常多相对的情况。一件事发生了,你觉得无所谓,我可能受不了,事情是相同的,但因为你我过去的经验不一样,现在的观念也不同,对命运的解读便不一样。因此,要谈个人生命的走向,就要知道“吉凶悔吝”。

“吉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悔吝”在《易经》里面也常常用到,“悔”代表懊恼、后悔,“吝”则代表困难。意思是人的生命有吉、有凶、有懊恼,也有困难,当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至少做到“无咎”:没有灾难。

由此可知,《易经》对于人生的发展,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自古以来,没有人能一辈子始终顺利,也没有人一辈子都不快乐。所以,如何面对人生的祸福,顺应吉凶悔吝,也是读《易经》时要学习的。

第三点,对于个人来说,《易经》能够启发个人生命的安顿。每一个人都只能安顿在现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当下不是指眼前的这一刹那,谁能活在一刹那中呢?当我们话说出口的刹那,当下便已成为过去了,我们究竟是活在过去的刹那,还是现在?或者是未来呢?真正的“当下”指的是一个人完成目标所耗费的时间单位或单元。

例如,我们开始研究《易经》,目标是几个月内把它读完,这个研究《易经》的几个月过程,便称之为“当下”。虽然在同一阶段内,还有别的事情在继续进行,但你心里常常想到《易经》的内容,要不要预习?要不要复习?学过的都弄懂了吗?这时的你,只要遇到问题,便会设法跟别人研究讨论,这些都是你在这个“当下”会想到的。

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你可以规划不同阶段的目标,虽然在过程中,压力会不断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着安顿于现况,让当下能活得更好。例如,一个中学生心里想:“考完大学我就能安顿了!”那么他这几年就得辛苦一些,因为他必须考得好才能安顿,万一考得不好就无法安顿。即使这个人考得好、上了大学,未来还是有能不能毕业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婚姻的压力、生儿育女的压力。如果永远把安顿的期待放在未来,似乎只有当生命结束时,才能真正的安顿,但这又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

所以说,从《易经》中学习如何安顿于当下,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