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医学手法调整

 xyf4345 2018-12-07

有些人年龄并不大,血压、血脂都不高,心脏和大脑也查不出问题,就是经常头昏目眩,不能正常生活。

曾经的老年病,如今20岁以下人群已经司空见惯。

一个月前就有位患者经过神经内科筛查后被人用担架车推着来骨科会诊,患者神志清醒,能顺利的叙述发病过程,也能配合检查,就是不能坐起和站立,还吐个不停。

这位患者经核磁共振和经颅血管多普勒扫描后发现,他不仅有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增生和颈椎反曲,还出现了椎动脉痉挛和狭窄,于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常见病,也是颈椎病当中的一个比较危重的疾病。由于颈椎病的长年刺激,椎动脉平滑肌弹性降低,血管壁发生变异,最终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小脑和脑干供血不足。这类患者往往因情绪激动、坐或站时的姿势和体位不恰当、重体力劳动等,致使患者呈现急性发病状态,出现头胀、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四肢发软、共济失调、卧床不起等临床表现。

这类患者如果不及时救治就有可能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不仅会出现锥体系病变的症状和体征,还会造成小脑萎缩,脑干缺血等,严重者也会危及生命。

一、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各种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这类患者只是颈椎本身发生了病变,虽然累及到血管,但还没有造成动脉血管平滑肌变性。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相对较轻,除了耳鸣眩晕之外,往往还伴发头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1寰椎的构造和特点

颈椎呈前倾位,形态独特,结构复杂,在整条脊柱中体积最小。颈椎上端承载头颅,下连胸椎,共有7块椎骨。

第1颈椎也叫寰椎,上面有两个关节面,和枕骨的髁突构成寰枕关节。寰枕关节的活动量比较小,仅能做行程非常小前后滑动的点头和仰头等小动作,寰椎在此也只是起到一个承托头颅的底座的作用。寰椎是我们常说的特异性颈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 ,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寰椎的前弓较短,其后内面中部有关节面,构成围绕枢椎齿突旋转的环形孔洞,与枢椎(第2颈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寰齿关节以齿突为轴心,寰椎围绕着齿突转动。

寰椎侧块的下方是弧形关节面,左右两侧的关节面与枢椎上方左右两侧弧形隆起相互咬合,形成滑车结构的寰枢关节。寰枢关节以枢椎为轴心,寰椎行使环转运动,颈椎大约50%的旋转功能是由寰枢关节提供的。

寰椎侧块的两侧是横突,作为寰椎旋转运动的支点,寰的椎横突发育的比其他颈椎的横突既长又大。侧块与后面的椎弓板围成了椎管,椎管与齿突之间由寰椎横韧带隔开,寰椎横韧带限制了齿突的活动范围,避免影响到脊髓。伏案工作者经常低头会使寰椎横韧带的压力增加,致使寰椎横韧带增厚钙化,造成寰枢关节的活动范围变小。

寰椎前缘中部是前结节,后缘有后结节。前结节是两侧颈长肌动点(止点)的附着处,后结节是两侧小头直肌定点(起点)的附着处。寰椎后弓上面左右两侧靠近侧侧块的部位各有一沟 ,称椎动脉沟。椎动脉上行出横突孔,绕过侧块,跨过此沟,再穿通环枕后膜,经枕骨大孔而进入颅腔,与枕骨基底部的基底动脉汇合成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在小脑的前方分出了左右各4、共8条小动脉来营养小脑,在延髓处又分成左右各1、共两条小动脉来营养脑干和延髓。

2怎样找到寰椎

在颞骨乳突垂直下方向内侧轻柔触诊,碰到的第一个骨性突起为第一颈椎横突后结节。下颌角平第三颈椎,依次向上轻柔触诊也可以找到寰椎。枕骨和第2颈椎之间,正常人体有个天然生就的陷凹,解剖学称之为枕下三角,寰椎后结节就在这个枕下三角的深层。

寰椎无棘突,枕骨粗隆往下直接触诊的第一个棘突是第二颈椎。如果想找到寰椎后结节需要技巧,患者采取俯卧位,自然放松,医师一手拇趾轻轻地上提正骨粗隆,另一手拇趾轻轻地向下撬动第二颈椎棘突,撬动棘突的拇趾轻柔下探,即可找到寰椎后结节。这也是调整颈椎的一个比较实用安全的手法,合理应用这个手法可以缓解寰枕关节功能紊乱,增加枕骨和寰椎的生理间隙,降低枕骨和寰椎对椎动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挤压,能促进小脑供血,尤其是对治疗偏头痛能起点良好的效果。

注意:针对颈椎的横突进行触诊时一定要手法轻柔,因为颈椎横突结构复杂,除了穿行的血管、神经之外,还有6对滑膜囊,暴力按压或搬弄都会伤害到这些组织和器官,严重者可能造成终身残疾。

3附着于寰椎上的肌肉

直接附着于寰椎横突的肌肉有头前直肌、头外侧直肌、颈长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肩胛提肌、颈夹肌、回旋肌、横突间肌。附着在寰椎其他部位的肌肉有上斜方肌、小头直肌和棘间肌。

头前直肌起于寰椎侧块的前表面和横突,止于枕骨髁突前面的枕骨基底部的下表面,收缩时可屈曲头部。

头外侧直肌起于寰椎横突上表面,止于枕骨髁突外侧的枕骨下表面,单侧收缩时可向同侧侧屈头部,稳定住头部。

颈长肌分为上斜部、下斜部和中间纤维,中间纤维和上斜部都连接至寰椎前结节。上斜部起自第3、4、5颈椎横突的前结节,止于寰椎前结节的前外表面。中间纤维起自上第1、2、3胸椎和第5、6、7颈椎的椎体前部,止于上第1、2、3颈椎的椎体前部。单侧中间纤维作用时,可使头部向同侧屈曲和旋转;双侧收缩,屈曲头部并使上颈椎变直。

上述3块骨骼肌统称为颈深屈肌,他们共同的作用是稳定颈椎和屈曲颈椎,在挥鞭样损伤、颈椎曲度变直或反曲时这3块骨骼肌会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发性痉挛或僵硬,但常被大家所忽略。

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后结节与外部的肌腱纤维,止于下项线的外1/3处,双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可向对侧转头。头下斜肌起于枢椎棘突顶点与寰枢关节的前面,止于寰椎横突后结节的下方表面,单侧收缩使头转向一侧。

上述两块肌肉加上头后大、小直肌构成了枕下肌群,是颈部肌肉核心中的核心,和颈深屈肌同等重要。调整枕下肌群不仅可以治疗引起头痛的颈椎问题,也可以治疗颈椎的很多疑难杂症。

肩胛提肌起于上第1、2、3、4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的内侧缘。肩胛提肌收缩时可上提肩胛骨,协同大、小菱形肌、胸小肌回旋肩胛骨。肩胛提肌是限颈椎活动度、固定肩胛骨最重要的骨骼肌,也是颈部最容易受伤的骨骼肌。

横突间肌也叫多裂肌,起于椎体横突,止于邻近横突,多裂肌对人体本体感受的输入发挥作用。回旋肌起于椎体横突,止于相邻椎体横突的底部或下一个椎体横突的上部,它的作用主要为稳定脊柱。

很多病人会出现回旋肌不发力、表浅作用肌张力过高而导致回旋肌紧张或痉挛, 我们的手刀技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只需将回旋肌等深层肌肉激活,患者的症状就会瞬间消失。

上斜方肌起于枕骨隆突、第1-5颈椎棘突(项韧带),止于肩胛冈上缘、肩峰外侧缘和锁骨外1/3。它的功能为向内斜上方提肩胛骨,双侧上斜方肌同时收缩会使双肩抬高、头向后伸,单侧上斜方肌收缩可以配合肩部肌群做耸肩运动。

上斜方肌是人体最容易发病的骨骼肌,也是保健医师最关注、处理次数最多的颈肩部骨骼肌,其损伤能导致肩部、背部,颈部、头部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慌、上肢麻木等症状。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弓结节,止于下项线的内1/3,其固有筋膜与硬脑膜交织混杂。头后小直肌的功能是维持寰枕关节的姿势和稳定,头后小直肌损伤会导致紧张性头痛,也是康复医师比较关注的一块骨骼肌。

棘间肌起自每个椎体棘突,止于邻近椎体棘突,对本体感觉的输入可能会发挥作用。

4医学手法调整寰椎是目前治疗颈性眩晕最好方法

狭义的调整寰椎就是调整寰椎本身,就像江湖大师传播的所谓的美式整脊和中式整脊,其实医学界根本就没有这种康复治疗方式,都是受骗的傻瓜在自作聪明、自我陶醉中以讹传讹。如果存在狭义的调整寰椎和整脊那就不如进行手术简单和直接了,何况很多先天性疾病或后天疾病造成椎体损伤的患者按医学原则必须先实施手术,在手术后才能酌情实行运动康复,不然的话任何物理方法都有可能导致这类患者高位截瘫。

所以,保健养生有风险,不像奇门异术那些江湖派说的那么轻而易举、那么简单。

广义的整脊和调整寰椎是医学康复医师目前普遍采用的策略。广义的整脊和调整寰椎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放眼整体,针对细节,要涉及到造成寰椎或脊柱病变的一切因素,包括影响脊柱和寰椎的所有骨骼肌、筋膜和韧带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通过调整运动系统可能影响到五官和内脏器官,对视力、嗅觉、味觉、心肺功能以及腹腔内的植物神经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影响和改善。如果确实存在内脏器官疾病最好先经过相关的专业医师进行筛查,先消除掉构成生命威胁的一切医学风险再进行保健养生方为上策。也许这些忠告对投机专营、自作聪明的江湖大仙等于对牛弹琴,但对于脚踏实地、治学严谨的养生从业着来说是苦口良药。

当一个正常人体发生了颈椎病之后,颈椎各椎体之间的关节就会发生功能紊乱,就会直接影响到整条颈椎的功能和形态。上面列举到的附着于寰椎的骨骼肌牵拉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病理性改变,因颈椎病的激惹会导致骨骼肌之间相互干扰而出现筋膜黏连或增厚,造成某些骨骼肌痉挛或僵硬。

如果骨骼肌的痉挛或僵硬不能及时解除,就会影响到神经的正常支配,从而导致摇头、抬肩等运动功能减弱,出现斜颈、高低肩、后背脂肪增厚、第7颈椎周围出现大椎包等病理状态。运动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就会出现酸痛和麻木,交感神经就会把这些病理性变化反馈给大脑,以头痛、头晕这些症状作为预警来提醒患者,敦促患者赶快去正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对自己做出一个详尽的健康评估,至于选择什么方式的治疗还需医生的合理化建议和患者本人的配合和决定。

5颈性眩晕涉及到的神经

⑴枕小神经:枕小神经由第2颈神经前支通过颈浅神经丛分出, 绕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枕小神经受累会表现为颞部放射性头痛。

⑵枕大神经: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出椎管后呈弧形绕过头下斜肌下缘,向上内走行,与矢状面约呈70°角、冠状面呈60°角,穿行于头半棘肌和头最长肌之间。枕大神经受累会表现为后枕部、头顶部向额部放射性疼痛和眩晕。

⑶耳大神经:耳大神经起于第2、3颈神经,为颈神经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耳大神经受累会出现耳鸣、耳聋、重听、眩晕等症状,还会并发耳廓周围放射性疼痛。

⑷交感神经:椎旁交感节位于第1和第2颈椎横突前方,椎前筋膜上方,椎旁交感节传导异常会出现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临床表现。

⑸副神经:副神经属于颅内神经,从颞骨乳突前内侧深面2.5cm处的颅底静脉孔发出,经胸锁乳突肌前深面中1/3穿出,走行于上斜方肌中下1/3处。副神经受累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还会伴发颈项僵硬、耸肩及转头功能障碍等临床体征,严重患者甚至会发生神经性肌肉萎缩,从而影响到生命。

⑹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第10对颅内神经,迷走神经出脑颅后走行于颈长肌附近,胸锁乳突肌内侧面。迷走神经受累会表现为胸闷不适、心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被称为颈源性心脏病。

6、使用手刀技术进行抗衰是预防颈性眩晕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寰椎上面附着的软组织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又各自担负着自身的使命。寰椎附近还有很多神经走行,这些神经不仅支配了附着在寰椎上的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还支配了胸背和上肢等处覆盖的骨骼肌的功能,并且还把颈肩、胸背、头面等处的外界刺激汇总在一起反馈给中枢,使大脑精准地检索到发病位置,并映射到发病区域从而产生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用以提醒患者本人。个别颈椎疾病甚至还能刺激到颅内神经,导致颅内神经出现异常,颅内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也呈现功能紊乱、肌细胞膜生物放电异常,而出现神经性肌肉萎缩或器官整体萎缩。因此,精确熟练地掌握颈部骨骼肌的形态、附着点、覆盖区域、牵拉方向、神经支配,血管走行和血液供应等等,对颈性眩晕的控制、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人体就开始衰老,器官组织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脊柱也不例外,也会出现各种退行性病变。衰老过程中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和不适并不一定都是病,即使出现了软组织病理性附着,也是衰老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没必要四处寻求治病的灵丹妙药。

所以,选择有益于人体对抗衰老的办法才是保健养生、运动康复行业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唯一的出路。使用手刀技术通过调整寰枕关节、寰枢关节、颈椎曲度既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颈椎疾病进一步扩散的安全手段。精确熟练的掌握手刀技术可以让你的治病行为更加精益求精,可以使你在保健养生、塑身美容行业中游刃有余,也可以扩展你的思维、开阔你的视野,对我国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血管性眩晕

是因各种疾病没有及时控制致使动脉血管壁变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颅脑供血不足而造成的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是常见的血管性眩晕,是因颈性眩晕没有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逐步发展而成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曾经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病因和病机十分复杂,如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患者增多的趋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症状消失快,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症状的缓解期或间歇期,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故在临床诊治工作中凡是碰到比较严重的眩晕症患者时,专业医生必须查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病史和家族史,制定出一个详细的临床资料,再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必要时还需要专家会诊后才能最终定论。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情绪激动、暴躁焦虑、低沉抑郁、寒冷刺激、吸烟嗜好、超量酗酒等各种不利因素长期冒犯人体,诱发动脉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硬化变异,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从而阻塞了血管,减慢了血流速度,降低了颅脑内的血液供应。也有人在久卧、久坐后突然起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椎基动脉压力降低,而产生颅脑供血不足。

颈椎病患者由于椎体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等激惹到周围的软组织,造成软组织经常处于水肿转态,时间久了这些软组织就会发生变异,如筋膜黏连增厚、韧带钙化、腱鞘炎或腱鞘囊肿、滑膜炎等。这些病理变化本来就影响了颈部血管对颅脑的血液供应,当颈部过度前屈或超负荷运动时可以加重这些变异软组织对椎基动脉的压迫,造成小脑暂时性缺血。

2椎基底动脉的临床表现

⑴眩晕发作的诱因:大约2/3的颈椎病患者是因体位突然变化而诱发,如突然转头、翻身、仰卧起坐等。少数严重颈椎病患者表现为静止性眩晕,即使没有突然变动体位也会出现数秒或数十秒的眩晕。个别颈椎病患者会在情绪波动时出现眩晕,情绪平复后患者的症状会自行缓解,即使不做任何治疗患者的症状也有可能消失。

⑵眩晕的特点:严重患者毎日可发作数次,大多数患者数月才发作一次。眩晕的持续时间不等,大多数患者一直处于眩晕状态,根本就没有间歇,非常痛苦。患者在眩晕发作时不能转动颈部,感觉头昏目眩、头重脚轻、身体好像浮在半空并不停地晃动等。

⑶伴随症状:多数患者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坐卧不宁、不能平躺、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等,少数严重颈椎病患者会出现晕厥或猝倒。几乎所有的椎基底动脉不足患者都会伴发头痛,头痛呈搏动样、针刺样,头痛部位以枕部、颞部和额部为主。此外,老年患者还可能伴有一种或数种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球胀痛、震颤或干涩、吞咽困难、发音障碍、面部或肢体麻木、对冷、热、痛等刺激感觉异常或缺失等。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诊断原则:排除原发性脑血管疾病,排除因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诱发的脑出血。

椎基底供血不足的诊断以核磁共振扫描为准,如今磁共振设备已经步入3.0时代,磁共振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成熟。我国4线以上城市都有3甲医院,既带动了我国整体医学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磁共振的覆盖和普及。无论江湖大仙怎样诋毁,也抹杀不掉中国医疗水平的进步,正是因为这些高新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才保障了国民健康,延长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福音。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防治

⑴患者自身预防

颈椎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要劳逸结合,杜绝过度疲劳。患者尽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情绪激动,培养有益于健康的兴趣和爱好,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颈椎病患者宜清淡饮食,回避高热、高脂肪、高蛋白质食品,多吃些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已经发生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更需要注意,为避免再次发作,患者不要在睡醒后突然转头和翻身,更不能突然坐起和站立。颈椎病患者的枕头不能过高或过低,不能长时间看书、写字,不能长时间把颈偏向一侧。

⑵临床救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发病时一般表现出来的症状非常危重,多数患者都是经120送到医院进行急救,所以有些干了半辈子保健养生的朋友也没见到过这种患者,更不用说治疗经验了。其实这是骨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只需为患者进行扩容、降颅内压就可以了,基本和栓塞性的脑中风患者治疗方法相似,只是简单了一些。

因为患者非常痛苦,需要使患者迅速摆脱临床症状,一般还会适当结合一些物理方法进行治疗。有种治疗手法最简单,也最实用,比较适合正在眩晕、卧床不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这个手法叫头部牵引平移法,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手法可使患者在半小时之内缓解症状,3小时左右起床,1日后来回走动。如果各位同学对这个手法感兴趣,可以来找我面对面指导,也可加我的微信13705385596进行交流。因为文字不能表达清楚这个手法的技巧和要领,所以希望需要这个技术的各位朋友及时联系我。

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原则

⑴对因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依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积极治疗颈椎病。控制危险因素,如规范控制高血压,长期使用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控制心率的药物等。

⑵眩晕严重的患者必须对症治疗:可以使用培他啶、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扩张颅内动脉血管,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异山梨酯降颅压,减轻椎动脉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可以使用香丹注射液、脉络宁和清开灵等中药制剂活血化瘀,促进血液供应。甚至还可以使用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来改善动脉血管壁的弹性,用以控制住头昏眩晕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⑶配合中药制剂控制病情:可采用益气通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等功效的中药制剂辩证施治,如三眩定晕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旋覆代赭汤加减和安宫牛黄丸等。这些中药制剂的配合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但呕吐不止的重症患者根本连水喝不进去,最好不要强行。

总结:

椎基底动脉不足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十分强烈,是颈椎病进一步发展成的最严重、最痛苦的疾病,并直接威胁了人体健康。为减少病痛、提高生命质量,希望临床医生和康复治疗医技人员高度警惕,合理的控制病情,尽量避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为我国实行“人人享有健康”的宏伟目标做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