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处落笔:让议论在具象中行进

 junzhe101 2018-12-07

【导语】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双湖君想跟你们说:要想保三争二(从三类到二类),就议论文写作而言,其诀是:“思维分析辨,写作小‘神’经”。篇幅与时间关系,双湖君就只谈议论文写作中“小”的问题:由头要具体,概念要 界定,评论要聚焦。期待对你有用。

【正文部分】

阅读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议论文有:《维也纳的智慧》、《海拔五百米的智慧》、《智慧的朝阳》、《心端平水不起浪》、《非上上智》、《南朝的字、北朝的石》、《山水智者沈从文》……且看下面的选段: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维也纳的智慧》

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倔与笨的力量》

当然,以上只是两篇满分作文的节选。这些文章都共同特征:说理清晰,思想深刻,推理严谨,语言上乘。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时,就高考考场作文来讲,这些作文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小处落笔,具象说理,充满了写作智慧。

江苏省高考作文评比细则,对一类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是:紧扣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对“智慧”概念界定准确,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体现出相当的思想和写作的智慧,而对二类议论文的要求是: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对“智慧”进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进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意义的结论。比较两个要求就可以发现:要想上升至一类卷,最好要有写作智慧。即让人生发“亏他想得出”的感觉。

当然,写作智慧有好多种,从表达到语言,从结构到论证,从思想到论据,都可以走学生自身独特的写作智慧。其中,有一个容易上手的写作智慧就是:从小处落笔,让空洞的观点落地生根。

精美由头,起于小处,提供分析话题

清初大戏剧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代文章家唐彪也说:“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佳作。”精彩的开头,往往迅速赢得读者的青睐和好感。《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就明确提出:“议论文写作:能运用一个独特的由头,进行层层深入的品评,语言智慧、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它能迅速攥住读者眼球,激发阅读期待与兴趣。

何为“由头”?“由”者,源也;“头”者,始也。“由头”其实就是展开叙述或发起议论的“话头儿”,它要求写作者精心构思一个令人眼睛一亮的开头,由此引出叙述或引发议论。

1.以社会潮流或热点为“由头”,抛“砖”引“玉”

以社会潮流或热点问题作为作文的开端,既贴合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也为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有位学生写无锡卷的“树木与树林”模考题,他的题目是《江南七怪为何比不上洪七公》,他如此开头:

最近新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热播,我作为一个铁杆“金迷”,也借机重温了这一部名作。读书之间,我猛然生出一个疑问:“江南七怪为何比不上洪七公?”

众所周知,江南七怪与洪七公都是郭靖的恩师。不过二者的江湖地位与武学造诣都相差甚远。一个是别人口中无足轻重的一句“哦,原来是江南七侠。”另一个就变成了“莫不是号称‘北丐’的洪老帮主?”虽江南七怪与洪七公从未交手,但七怪合力都奈何不了与洪七公同为“五绝”之一的黄药师其弟子梅超风,二者武功足见相差悬殊。再看教徒弟上,郭靖天资极差,江南七怪在蒙古大漠足足教了十几年,教出的“傻小子”郭靖只能打退“黄河四鬼”这种小喽啰,遇上其师沙通天只能“走为上策”。反观洪七公只教了数月时间,郭靖便仅以一招“亢龙有悔”就可应对梁子翁这类武林中有些名气的恶人了。

文章从当前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谈起,认为江南七怪与洪七公,虽然从未交手,但是他们的武功肯定不在洪七公之上。按理,七人之力,应该高于一人之力。可是,造化弄人。这是为何?由此激发读者思考。借助由头,继续深挖背后原因:原来群体的力量不一定高于个人的力量,关键在于对集体行动的依赖没有个人独行的力量强大。由此,核心观点水到渠成。

2.以经典文艺形象或片段作为“由头”,激起共鸣

古今中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经典。这些经典经受了时间的淘洗,往往积淀着民族特质、人生哲理,容易取得共鸣。如果能从经典中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写起,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就能立论新奇,使读者叹佩不已。如18有位学生写南通二模卷,题目为《君子爱名,求之有道》,他这样开头:

君子爱名,有志之士欲在世间求一个好名声,理所当然。

孙登曾这样评价嵇康“君性烈而才隽”——何为性烈?从某种角度理解,是因其尤为追求清誉,也就是一个不折于污俗的好名声,否则,人家山巨源来登门造访,问及出山之事时,客气拒绝也就罢了,何苦挥毫写就一纸绝交书,令老友难堪,令举世惊诧呢?

说到底,不容自己的名声有污点,所以要决绝、彻底、不留情面,不愿让世人有任何话柄。

小作者将孙登评嵇康的例子,很巧妙地引出名声的问题,引出自身的观点,从而展开叙述,生发议论。

3.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由头,借题发挥

这种开头的特点一是生动形象,二是可以借题发挥。作者可以沿用原来传说、故事的寓意,也可以令翻新意,借题发挥,自然地引出主旨,比如王小波《驴和人的新寓言》,开篇如下:

在一则寓言里,有两个人和一头驴走在路上。这两个人是父子关系,这头驴是他们的财产。这故事很老,想必你已经听过,但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讲的,现在我把它从驴的角度重新讲过。对于四足动物来说,能在路上走总比被拴在树上要强。何况春日融融,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我不知道驴子知不知道这样一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但这意思它绝不陌生。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就骑到它身上来了。读过这则寓言的人必然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王小波将伊索寓言《磨坊主和儿子与驴子》的故事加工改造为自己文章的开篇,通过荒诞离奇的“新编”讽刺了一种不据事实、妄加批评的评论态度,也呼吁人们能独立思考,不轻易受他人摆布。

4、以“画面”、“镜头”为由头,再现场景

一个有冲击感的镜头、一处让人如临其境的画面,往往能唤起读者的记忆,激发强烈的情感,并引起深刻的思考。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一只虫子引发的思考》,开篇是这样的: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

作者先是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夏日晚景,让读者不知不觉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然后才悄悄地让主角登场,一只虫子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就此展开。

再如,徐飞老师写2017年江苏高考题“车”,题目是《单车上的生活美学》,他的开头是:

早晨上班,单位门口,有时会遇见同事老许。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年过半百却有一种朝阳般的鲜亮。

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散着浓浓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结尾是: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你看,车龙马水中,我的同事老许,正踏着单车,浅浅微笑。

首尾画面,很简约而不简单,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能够激发人的共鸣。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引发人们对交通工具“车”的思考:快节奏下,如何将快与慢结合起来。

界定概念,化大为小,探究概念本质

刘勰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对议论文而言,讲理是灵魂,是核心。讲理,就是写作者阐述并分析自己的主张。那说理过程中,写作的思维呈现怎样的状态呢?古典主义把人类的思维活动现象概括地归结为两种类型或两种层次,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现代主义则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现象概括地归结为三个层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顿思维(或称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其实,无论哪种分法,都不会回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就是我们所谓的具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抽象思维。

具体到议论文写作中,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具体的事例与现象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抽象思维,就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自身的观点。例如下面的两段文字:

智慧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系苍生,积极入世;另一种则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潇洒出世。但此两种,都要有“愚”。这里的“愚”,并非愚钝,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让智慧成其为智慧。——《大智若愚》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庄子的智慧》

以上段文字,有相同的分析指向:人生的智慧在于超然物外。但不同的是,第一段文字是在抽象讲理:所谓大智,即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做到超然物外,成为智慧;而第二段以庄子为例,拒绝官相,超然尘俗,精神遨游,实现了人生的智慧。这可谓真正的智慧。前者属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而后者属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上,学生可以运用咬文嚼字法、近义词比较法、内涵界定法和外延分类法。

另外,还有一种化大为小的方法,可以将概念化大为小,落地生根。例如,2018年江苏高考题是“语言”,作文的核心词是“语言”,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将语言化大为小。如在前面添加形容词,“家乡的语言”(乡音)、俗语、网络语言等;如在核心词前添加动词,美化口语等,还可以演绎语言,写一种特殊语言,比如建筑的线条——“建筑语言”;音乐的旋律——“音乐语言”;雕塑的形体——“雕塑语言”……这些都是将语言化大为小。

聚焦评论,小处落笔,深化具体分析

具象论证,是写作中化大为小、化意为象的外在要求。这种写作,多是评论文,有文化评论、历史评论、文学评论、教育评论和人物评论,当然,这种分类中有交叉部分。这类文章,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规结构:

演绎式。即部分人物评论,就是人物主要事件与精神来论证主要观点。比如《庄子的智慧》就是演绎了庄子智慧的三个方面:自由遨游、超然物外和睥睨人生,逐层递进,“移步换景”。下面是节选文字: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庄子的智慧》

探因式。即定点钻探,深入分析原因。如2013年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作家、作品、时代与文学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愿有所息、愿有所止”原因,思维如此缜密,让人叹服。

严肃文学向来不是热闹的。我们的媒体、读者及所有手持蜡烛的人,应适时停下探寻的步伐,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

正如张承志在《又见春天》中所描述的那样:“作家的眼中有的只是一片辉煌的幻影,绝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是啊,在一个真正的作家心里,金钱、名利与荣光都仅仅是一片幻影,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寂寂然的创作环境。所以,石越少越好,浪越小越好。

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洗礼,内心的寂然安宁。特朗施特罗默,那个瑞典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沉浸在诗歌的曼妙里。甚至以几年一首的速度创作着,终于在他九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想,除了他内心的笃定,宁静的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吧。不然,那些诗中的精灵如何自由的飞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W”式。即所谓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如《忧与爱(教育篇)》,属于典型的此类文章。先由漫画“斗妈大全”的火红提出教育中溺爱的问题,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指出过度忧愁导致爱的方式失当,最后指出“忧与爱有适度”,拿捏有度,决胜尺寸。再如2014年的《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先提出问题,“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的‘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神缺钙吗?”然后分析精神缺钙的原因,以及精神补血的方法。

“起承转合”式,即引出话题,分析话题之原因,对话题进行转折与深化,最后总结话题。

在进行具象化论证时,还需要注意几点:找准切入,多处扣题,因为具象属于形象思维,而中心观点一般是抽象概念,这中间需要推导,而不是强加附会与演绎,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标签论证,三处点题,围绕中心深入分析;精简演绎,注重分析,列举论据需要精练,评大于述,重在评论与分析;私人订制,为我所有,尽量选取非著名性人物,防止与他人撞车,不断地打磨专题阅读,形成属于自我的写作场域。

“小,即美好。”这是30年代经济学家舒马赫的一册书的书名。这也同样可以运用在写作实际中,化抽象推理与具象分析,实现议论文写作的华丽转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寻找下一个“维也纳的智慧”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